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40年中國女性情愛觀的變與不變

40年中國女性情愛觀的變與不變

原標題:40年中國女性情愛觀的變與不變

推薦

作者:裴諭新

來源:幸愛大師

(ID:xingads)

編輯:

雪梨

女性的道路似乎更多了,但走起來又都很艱難。



40年中國女性情愛觀的變與不變


1978到2018,整整40年,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婚姻、個人生活,也有太多超出想像。20世紀之末,網路進入中國,信息大爆炸,那時還討論「網愛是否見光死」,誰能想到現在有那麼多人使用智能手機約會陌生人呢?


女性從「尋找真正的男子漢」,全國人民大討論「為何中國就沒有高倉健」,發展到今天迷戀「暖、萌、花美男」。從國家提倡「晚婚晚育「,到28歲不結婚被媒體慣之以」剩女「,再到48歲單身美女俞飛鴻」為自己而活「變身國民偶象。從「惟願一人愛一人」,到被全世界的媒體當成是「easy girl」。



四十年間,中國女性的情愛觀真是天翻地覆。但我們還是一個只有2%的女性使用衛生棉條的國度。我們談戀愛的時候喜歡叫對方「老公」,對愛豆也毫無創意地叫他「老公」,「婚姻關係」成了度量一段感情濃度的最高標尺,這聽起來又是那麼地傳統。


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這很社會學。

貞操觀變了


90年代初期,流行雜誌上開始出現「人造處女膜」廣告,一直到現在都還能買到這種產品,但使用的人群已經大為不同了。所謂的「人造處女膜」,是含有化學液體顏料的硅膠類薄膜,將它放在身體內部,發生性關係時薄膜破裂,液體顏料流出,給人造成一種「處女膜破裂」的感覺,為那些想要證明自己「還是處女」的女性製造鐵證。



由此可看出,即便當時大部分青年人已經不再堅持非要結婚才發生性關係,但還是非常在意自己當下這位性伴侶是不是處女,男人則沒有這種道德困境,所以一直沒有人發明「處男膜」。


90年代末期,網路出現,網路戀愛隨即流行,有堅持「網路聊愛」但不見面的「純網愛」,更多人會去見網友,很快「一夜情」這個詞就出現了,2006年口述讀本《天亮以後說再見》成為暢銷書。男性不會再一廂情願地認為只有男人才想一夜情,他們也開始接受自己未來的伴侶曾經與別人有過過去。


2017年,一項城市社會調查發現,全國約有90%的女性有過婚前性行為,其中70%的女性並沒有和第一位發生關係的男性結為夫妻。也就是說,「貞操」這個詞的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多人在意的是在婚戀關係內對方有沒有為自己守貞,而不執著一定要找一個沒有性經驗的人結婚。正因為這種變化,「人造處女膜」或者「韓式處女膜修補術」一類的市場,基本是由從事特殊產業的人群來維持的。



歷經40年,不管鄉村還是都市,很少有人執拗地一定要尋找一位處女作為伴侶。 當然,「處女情結」還是有,具體表現就是,大部分男性依然會覺得,同一名處女發生性關係要格外慎重,自己有可能要為她「負責」。大部分女性,對於第一次的性關係,依然在乎是兩個人的關係如何,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而不像西方女性那樣,抱著「嘗試」、「經歷」、「好奇」的心態,和自己看的順眼的人體驗一下。


婚姻觀沒變


貞操觀的變化帶來的是關於愛、關於性、關於情愛關係的變化。00後現在已開始戀愛,他們80後的父母操心的是如何保障孩子的性安全,很少有人執拗地認為孩子不應該「早戀」,或者沒有結婚的可能就不要「那個」。一些開明的父母開始學習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其中也包括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他們的戀愛關係。更大一些的孩子,帶著父母去相親,即是娛樂節目的需要,也是現實生活的投射。


總結起來,就是我們不再將性與婚姻捆綁在一起,甚至不再將性與愛捆綁在一起,但是談到婚姻這個命題,其實核心的內容還是沒有變,那就是生物資源與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



不同的時代炙手可熱的結婚對象是不同的。80年代流行找飛行員和空姐,因為他們長得好、收入高、社會地位尊貴;90年代流行找外企高管或者老外,嫁給他們就可以獲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00年以後找暴發戶;10年以後找碼農、國企……看起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選擇,實際還是根據對方的職業、資產、社會地位來確定是否適合婚配,這是婚姻的社會屬性。


男人呢,除了一貫地追求「年輕貌美膚白」,也越來越看重女方帶給自己的經濟利益,一提「拆遷妹」眼睛閃閃發亮,我們對於婚配對象的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期待值都大大提高了,年年結婚率降低離婚率升高。「寧願在寶馬里哭,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看起來是一個暫新的說法,其實,這種對於社會資源的優先考量一直存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


中國發展了四十年,我們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安全感。婚姻作為安全的保障,而不是情愛的歸宿,依然是很多女性的真實訴求。


越來越有想法,也越來越清醒


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是中國最近40年社會變化的基礎。女性的穿著打扮、審美趣味,被商品經濟席捲。告別六七十年中性化的「鐵娘子」裝扮,中國女性開始尋找 「女人味」,穿裙子、做頭髮、化妝,著力表現柔美感。直到「李宇春「時代,中性打扮又成為追求個性化的部分女性的選擇,女性對於自己外表的塑造,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一面,而不是時尚給什麼就追什麼。這是女性自信自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顯性表現。



容貌的變化是內心的反映。從「女以悅己者為榮「,到「女人看重自己的外表為的是自己開心」,女性在情愛關係中越來越持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輕易被洗腦。愛情依然是吸引女性讀者和觀眾的主題,但是對於愛情的理解卻大大不同了。從前的「只願一生愛一人」,「初戀是最美好的情感」不再被信守,越來越多女性認為,「初戀時我不懂愛情」,甚至認為「戀愛經驗越多越好」。


面對婚姻,女性持有更謹慎的態度,單身期越來越長,也有人很早就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十年間,「剩女」這個詞被媒體製造出來,全社會逼婚,讓年輕女性集體焦慮了。直到很多人慢慢醒覺,努力將「剩女」的標籤扭轉為「勝女」。



今天的女性比以往似乎選擇更加多,但似乎條條路走起來又都很艱難。女性不再甘於做「第二性」,開始爭取自己的獨立意志,同時也擁有了一定的經濟獨立,但是她們比任何時候都要清醒,這種獨立性一定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的。



1


你可能會喜歡:

社會學了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學了沒 的精彩文章:

辣味,是如何征服人類的?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愛喝熱水?

TAG:社會學了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