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同質化怪圈的文化類節目,要如何掙脫?
原標題:陷入同質化怪圈的文化類節目,要如何掙脫?
文化類節目的同質化問題也愈發嚴重,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很難給觀眾帶來持續的新鮮感,國外一些以「外國人」為主要元素的節目,或許能為國內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突圍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
文 | 曾明
來源 | 影視產業觀察
最近幾年的綜藝市場,文化類節目爆款頻出。
首先是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大會答題」類節目,每期都給觀眾帶來豐富的知識量,而後是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朗讀類」節目,通過朗讀為文字注入感情與活力,再後來是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表演類」節目,復現文化歷史,立體化表達文化。
與此同時,文化類節目的同質化問題也愈發嚴重,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很難給觀眾帶來持續的新鮮感。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介紹以「外國人」為主要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強調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去看待別的文化,通過外國人自帶的特異性去強化本國觀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這與國內文化類節目「彰顯文化自信、凸顯文化特徵」的目的不謀而合,或許能為國內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突圍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旅行體驗類
用外國人的視角看我們熟悉的風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出國旅行是真人秀的標配,事實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不失為一種文化體驗的方式。同理,要了解體驗國內的文化,自然也可以採取旅行的方式。
但是如何在本國人已經習以為常的風景里找到新鮮的刺激呢?2017年韓國兩檔旅行類節目的出現,給這個問題做出了解答。
tvN《Seoul Mate》,韓國明星為主人,為充滿個性的外國遊客提供三天兩夜的住家以及導遊服務。隨著韓國導遊的引導,外國遊客能夠感受到屬於韓國人的真實生活體驗,同時明星導遊與國外遊客也產生了深厚的情誼。
在第二季中,既有新的外國客人到訪,同時節目的固定嘉賓也對上一季的旅行者進行異國造訪。節目第一季播出了41期,可以說受到了觀眾們的持續的喜愛。
《Seoul Mate》作為一檔外國人旅行節目,其中的觀光旅遊、美食、外國人等元素與現有的節目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合的部分,對此,節目導演的朴尚赫(音)強調了節目的核心所在:文化的關係。「不只是旅行與離開,而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找到共鳴、如何經歷衝突而後如何加深進一步的關係」。
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的衝撞與交融,實際上也是不同文化加深彼此了解的一次機會。
如果說《Seoul Mate》仍有本土的介入,那麼MBC everyone的《快來~第一次來韓國吧?》則更為極致,由在韓國生活的外國人,邀請他們在國外的朋友,體驗第一次的韓國之旅。這檔節目在2017年試播之後很快就得到了常規化製作的決定,第一季33期製作完成後,在今年5月迎來了第二季。
《快來~第一次來韓國吧?》作為一檔文化體驗類節目,由外國人帶領外國人,無疑是充滿風險與挑戰的。
首先是導遊角色的選取 ,即使是在韓國生活多年的外國人,他們對於韓國本土文化的了解,始終都會存在些許偏見與誤讀;其次是節目主打外國人的在韓「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吃到泡菜,這樣的情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對於觀眾來說也是一次消耗興趣的過程。
節目製作人文尚墩(音)表示,那些重複的情節,是製作方無法避免的。同時,節目組一旦介入了出演者的旅行計劃,就會帶來偏見,也會讓旅行者失去趣味,從而有損節目本身的特點。
他同時也強調,出於個人性格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在相同的地點也旅行者們也會有不同的反應,節目組能做的就是豐富旅行者的組合與年齡的多樣性。
如何在看似熟悉和普通的風景里找到不一樣的美?這兩檔節目在概念上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美食分享類
食物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各地美食文化的形成,與當地長久以來的地理、人文特色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文化類節目中,美食元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地區的美食文化如何進行交流和碰撞?《Team Chef》和《三清洞奶奶們》有著不同的闡釋方式。
《Team Chef》是JTBC與泰國的電視台進行深度合作的一次嘗試,兩個國家各派出一支廚師隊伍,並且廚師們可以在對方的國家進行美食文化的了解。
每期節目會有主題挑戰,比如「街頭小吃」、「米」、「辣味」這樣在兩國美食中都有不同闡釋的關鍵詞,兩國廚師也可以借鑒對方國家的美食元素進行創作。參與節目評審的嘉賓也來自世界各個國家,他們針對不同的美食主題,就自己本國美食文化進行闡述。
《Team Chef》通過美食對決,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一次美食文化的交融之旅。
KBS2《三清洞奶奶們》有點像逆轉版本的《尹食堂》,節目邀請六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奶奶,在極富韓國特色的韓屋裡開餐廳,並為當地的人製作自己本國的家常菜。在奶奶們輪休的日子裡,韓國明星則作為導遊,帶她們體驗韓國當地。
節目第三期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橋段,由於翻譯不在場,奶奶們試圖用翻譯軟體進行溝通,結果翻譯軟體連連失誤,從而奶奶們之間產生了一些誤會。在一定程度上,這也體現文化溝通的常態。
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誤解和失誤難以避免。而美食作為文化的一種外化形式,既富有文化的特性,同時又充滿包容性。以美食作為文化類節目的切口,架起美食溝通的橋樑,不失為一種恰當的方式。
社會實驗類
對於文化的深層次思考
文化的外化形式有很多,比如美食、語言、建築等等,但是很多時候,「文化」這個概念更像是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給養生息。《巴別250》和《愛情也可以翻譯嗎》恰恰試圖去解答關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更多可能性。
《愛情也可以翻譯嗎》是XtvN創台的新節目之一,這個以15-39歲為目標受眾的電視台以年輕人的社交戀愛為主題的確正中年輕觀眾下懷。
來自不同國家的青春男女,雖然都以韓語進行交流,但是在節目中可以明顯看到,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和對比,青春男女們在情感表達以及選擇上的差異,這也正是節目的魅力所在。
如果說《愛情也可以翻譯嗎》對觀眾多有迎合的成分,那麼《巴別250》則更具有實驗性質。《巴別250》概念來自於《聖經》中人們渴望建造通往天堂的巴別塔,250則意味著目前存於世界、有超過100萬人使用的語言數量。
這檔節目講的是邀請了操著不同語言的七位異國男女,在共同居住的過程中,只能使用自己的母語(中文、韓文、法語、泰語、俄語、西語、葡語),節目組希望他們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屬於他們的溝通的語言。
這檔節目誕生於2016年,放在當下仍屬超前。不過就節目的設置來看,出演者們雖然建立了簡單的內部體系,但是生活的主要內容還是體驗韓國農家生活,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沒有完成對節目概念的解答與闡釋。
總的來說,這兩檔節目在創新性上有餘,而在實操方面又面臨著語言障礙等其它難關,節目在市場的反響並不算太理想。不過就節目概念的實驗性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文化答題類
本國人能贏過外國人嗎
答題類節目毋庸置疑是文化類節目最直接的表達,其全民猜題、合家歡的觀看性質也頗受國內文化類節目製作者的青睞。
MBC every1《大韓外國人》拋出的問題是「在韓國文化的問題上,本體韓國人和在韓多年的外國人,哪個更勝一籌」。節目邀請五位韓國明星,設置五種答題類型,如常識題、看圖題等等,每次一位明星隨機選取一類題目。
韓國明星面對的是十位外國人,他們在韓國生活的經歷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韓國明星從最低階開始,每階段挑戰一位外國人,題目難度也會漸次增加。只有連著戰勝十位外國人才算勝利。
節目直到第四期,韓國明星戰隊才首次戰勝外國人軍團,而且還是贏在了韓國人比較擅長的類似於拼寫的題型上,可見,在「本國人和外國人」的對決里,也並不是那麼絕對,畢竟文化涵蓋的內容太多,無論是本地人和外國人都難以獲得其全貌。
結語
其實所謂「文化」,它不是一個具象化的概念,甚至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其可展現的內容範圍也可大可小,更為重要的是——人。在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問題嚴重的當下,「人」作為兼有文化屬性和特色個性的載體,不失為一個新的突破口。
TAG:看電視TV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