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就用附子、乾薑?不,一味溫陽不可取!
小編導讀
馬上就到「凍掉耳朵」的冬至了,天寒地凍,大家都瑟瑟發抖,但有一部分人似乎更怕冷一些,總覺得身體裡面冰冰的,在溫暖的環境里也捂不熱。
有的人看到「怕冷」這個標題,也許會不屑一顧,怕冷不就是陽虛嗎?用附子、乾薑之類的溫陽葯不就得了。果真如此嗎?我們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
怕冷(小腸經不暢,心陽不宣)
基本情況
李某,女,23歲,溫州人。
主訴
胃部以下至小腿怕冷2年。
病史
患者平素夏天愛吃冰凍食品。發病前經常上夜班,工作疲勞,後即出現怕冷癥狀,以胃部最怕冷,從胃以下至雙側下肢均怕冷。平素無胃痛,容易有飢餓感,飯後常覺胃脹,無反酸,胃部喜溫喜揉,口乾苦,晨起刷牙時覺噁心不適。胃納佳,睡眠好,無心煩,大便三日一行,小便黃。平時夜晚睡覺時腿容易抽筋。患者多處就診,中藥處方多以溫陽為法治療,但是效果都不理想。遂於7月22日來診。
舌象
舌尖紅,有芒刺,舌苔偏白。
脈象左寸沉,浮取不得,左關郁滑。右寸上越,右關濡弱。脈整體細而數。
處方
火麻仁20克 豬甲10克 艾葉5克 苦參5克
雞矢藤30克 紅藤20克 柴胡10克 黃芩15克
法半夏20克 生薑20克 紅參片20克 大棗5枚
炙甘草8克 澤瀉30克 淫羊霍20克 肉桂5克(後下),
小伸筋草15克 3劑
分析
此案病機當為小腸郁滯以致心陽不能下達溫煦中下兩焦,脾虛土不制水以致寒水上攻,肝火犯胃,胃氣上逆,致濁陰上犯。
《脈經·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有載:「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王月即冷上搶心。」指出左寸脈浮取不得,即為無陽脈,表明小腸腑氣不通。心與小腸相表裡,心之陽氣,入則行於心,出則達於小腸,小腸經氣不暢,則心陽不能向下宣達,導致下焦失於溫煦。而心陽是胃火的主要來源,鄭欽安《醫理真傳·君相二火解》有云:「(君相)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該患者胃部最怕冷,正說明心陽不能下達溫煦為該病主要病機,大便三日一行正是小腸不暢的表現。實際上,我們在臨床中見到的很多胃部或者雙側膝蓋以下冷,雙腿無力等,都是因為小腸不通,氣機不能下達導致的。俗語稱「表解一身輕,里通渾身勁」,就是這個道理。舌為心之苗,小腸不通,心經陽氣不能宣達,郁在心經而化熱,故見舌尖紅有芒刺。故方中以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雞矢藤、紅藤這組老師常用的通腸葯通小腸腑氣,從而令心陽暢達。這個葯組老師用得非常頻繁,我們都把它簡稱為「腸六味」,臨床上但凡是見左寸浮取不得,又兼有大便異常的,效果一般都很好。腸六味中,火麻仁潤腸通便;艾葉、苦參一苦而寒,一溫而香,搭配使用能運轉下焦氣機,除下焦濕濁,升下焦陽氣;紅藤這味葯我自己品嘗過,味道偏酸,善於收斂上焦濁氣,下歸於冷腸;雞矢藤氣臭如雞屎,故善導濁氣,味道卻甘爽,故能入脾經,為除脾胃積聚、通腸道濁邪的要葯。紅藤、雞矢藤均為藤類,因此還能通腸道經絡,這是其他大多數通腸藥物都不具有的優點。有的腸道問題是由於腸道經絡不通引起的,就必須要用這兩個藥物,效果才好。豬甲因其為豬蹄甲,故長於下行,通腸之外還能達於下肢關節而能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痛。其味道特別臭穢,因此長於排濁氣。記得我曾經試過用約3克豬甲沖了足足1000毫升水來喝,味道仍辛臭無比,喝了幾口就覺得胃中上下翻騰,打嗝矢氣不止,可知它力量強大。這六味藥物搭配,潤腸、祛濕、排濁、通絡兼俱,有升有降,有寒有溫,照顧周到,搭配平衡。因此,用來治療各種便秘,尤其是頑固性便秘,效果都不錯。
左關郁滑,右寸上越,提示肝經鬱火,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故患者出現口苦,晨起刷牙容易噁心,這種脈象正合小柴胡湯病機,故方中予小柴胡原方,而改人蔘為紅參者,因為紅參性溫善入心經而扶心陽。
右關濡提示脾虛,土弱不能制水,加之心陽不能下達,下焦寒濕泛濫可知。患者夜晚小腿抽筋,也正是寒濕侵犯肝脾兩經所致。故方中以淫羊霍加小伸筋草專治腿抽筋,以澤瀉利水以扶陽,肉桂溫丹田之氣,引火下行。
二診
患者3天後複診,訴胃冷基本消失,但大腿以下仍覺怕冷,大便變得通暢,一日一行,已經無腿抽筋癥狀,訴服藥後有少許咳嗽,咽部稍覺乾熱不適。
處方
火麻仁20克 豬甲10克 艾葉5克 苦參5克
雞矢藤30克 紅藤20克 柴胡10克 黃芩15克
法半夏20克 生薑20克 紅參片20克 大棗5枚
炙甘草8克 澤瀉30克 蘇梗30克 肉桂5克(後下),
香附l5克 7劑
分析
患者複診胃冷明顯好轉,說明治療思路正確。因腿抽筋已控制,故去淫羊霍及小伸筋草。咽喉稍覺得乾熱,是陽氣循環運轉的表現,同時也提示陽氣下行力量還不夠,因此加蘇梗行氣寬中降氣,用大量至30克者,使其量重更能下行。取蘇梗降氣而不用代赭石、枇杷葉等,是因其中空,降中有通達之力,既合胃「以降為順」,更合六腑「以通為用,實而不能滿」的特點。且與香附合用,能疏理肝胃,更能宣透氣機,與患者「心陽不宣」的病機相宜。
8月2日電話隨訪,患者訴病情基本痊癒,腿輕微冷,偶有抽筋。
評註
見胃涼肢冷而不用乾薑、附子,卻能收到好的療效,這說明了辨證用藥的重要性。本案的關鍵點在於患者舌尖紅有芒刺、口苦這些「火」象,同時又有小腸不通的證據。說明患者怕冷不是因為陽氣溫熱不夠,而是陽氣鬱閉不能宣發導致的。本病案如果一見胃涼肢冷即用乾薑、附子等大溫大熱之葯,勢必會導致咽干疼痛等上焦火熱的癥狀。因為患者小腸腑氣不通,單用陽熱之葯,雖然能補充溫熱之氣,有可能使得怕冷之症暫時緩解,但如果小腸不通的病根不除,其溫熱的藥力必不能下達,因此效果不好,容易反覆,甚至溫補之力不能下行而浮於上焦化熱而為患。所以,我們平時所講的陽氣,完整地來說,應該包括溫熱之氣和宣發之性。我們臨床補陽氣,如果只知道補溫熱之氣,不知道順其宣發之性的話,則補而不通,補益的力量反而會化生熱邪,助長病情。
同時,這個病案也是對那些愛吃水果,愛吃冰凍食品,愛穿短裙的人們一個警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習慣會導致下焦腸道受寒,使得腸道經絡鬱閉。而腸道是五臟六腑排出濁氣的重要通道。腸道經絡鬱閉以後,濁氣停留,陽氣不通,就會化生痰熱。腸道痰熱郁久郁重以後,就會逆傳五臟,日久就會發病。現在很多疾病,如子宮腫物、不孕不育,甚至部分惡性腫瘤,都和這有關係。這時候,患者因為內有鬱熱,就會更喜歡喝冰凍飲料,喝涼茶,習慣吃水果等,結果導致腸寒進一步加重,熱加深,形成惡性循環。治療的話,單用溫熱藥物則熱力不能宣發,也會加重鬱熱。只有把腸道氣機宣通,讓陽氣流通起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溫馨提示:
文中所發內容,僅供中醫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交流學習所用,亦可作為患者與醫生交流之參考。但是,請朋友們切勿不經診斷就照方使用,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切記切記。
END
※充滿爭議的熊膽,卻真是治療疑難雜症的王牌!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體質養生之「喝什麼」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