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沙烏地阿拉伯
一、幸福沙漠之國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並經法赫德國王大橋與巴林相接。沙特國土面積為2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077萬。伊斯蘭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國,《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國王是國家元首,行使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
沙特礦產資源豐富,原油探明儲量為362億噸,佔世界儲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為291萬億立方英尺,居世界第五位。沙特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0%左右。
石油和石化工業是沙特的經濟命脈。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5%,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5%。2014年,沙特經濟穩定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達752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4萬美元,經濟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十四位。
由於有強大的石油美元做支撐,沙特百姓享受極高的福利待遇:教育免費,如果上大學每月還有工資;醫療免費,如果國內醫院治不了,政府出錢送到國外治病,就連一起跟隨的保姆費用政府也包了;政府負責為每個人安排就業,並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3000里亞爾(約合4800元人民幣);居民購房政府提供無息貸款,如果家中確有困難無力償還貸款,最後政府買單。沙特的住房指的可都是4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獨棟別墅。
二、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他的繼承人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逐步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征服埃及。十六世紀奧斯曼帝國興起,1516年8月,奧斯曼帝國在阿勒頗北面的達比格草原戰勝埃及馬穆魯克軍隊,征服了整個敘利亞。1517年1月,奧斯曼帝國蘇丹(1512~1520在位)率土耳其軍與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末代國王圖曼貝伊的軍隊在開羅城郊決戰,圖曼貝伊全軍覆沒,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滅亡。
奧斯曼土耳其征服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葉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利垂亞與索馬利亞。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地區。然而,土耳其人的這種統治始終未能直接滲透到阿拉伯半島腹地,它對半島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在相當程度上只是名義上的,18世紀中葉以前奧斯曼帝國在半島基本上是藉助各地部落酋長和宗教領袖向素丹繳稅、納貢和承擔徭役。這是帝國在半島的統治及其權威的主要體現。
奧屬埃及阿里王朝興起
1804年開羅人民不滿馬木路克統治,發動了第三次起義。穆罕默德阿里趁機站在起義者一方,起義取得勝利。
1805年,埃及人們召開會議,擁戴阿里為埃及帕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素丹發兵進攻,但遭到失敗,7月9日,奧斯曼素丹承認阿里為埃及總督,並授予他帕夏封號,建立阿里王朝。
阿里一旦完成創國基業後,對外稱霸的野心就開始膨脹了。從1811年至1841年,可以說是阿里窮兵黷武的30年。他參與鎮壓了阿拉伯半島瓦哈比教派的起義,武裝入侵蘇丹,捲入血洗摩里亞半島希臘人民的革命戰爭,出兵佔領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甚至越過托羅斯山脈,佔領土耳其部分領土。1833年阿里的勢力達到了頂點,版圖東起敘利亞沙漠,西至利比亞沙漠,北至地中海和托羅斯山脈,南至阿拉伯海和蘇丹南部,一個地跨亞非兩洲的帝國勃然興起。按照《全球通史》中的說法,「他的計劃是要在小亞細亞以南的奧斯曼帝國行省以外創立一個阿拉伯帝國。」
從1811年開始,阿里發動的對外戰爭持續不斷,歷時約30年。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打著奧斯曼素丹的旗號實行擴張;第二階段是後10年(1831—1841年),阿里直接向奧斯曼帝國開戰,妄圖推倒宗主國並取而代之。
沙特第一王國興起
16世紀阿拉伯半島中部內志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1446年前後,沙特家族的祖先離開半島東部卡提夫,來到內志地區的瓦迪-木勒噶河谷附近定居,並將這個地方定名為德爾伊葉。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沙特家族成為內志地區三個最有勢力的家族之一。18世紀上半葉,在內志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的一個新教派-瓦哈比派。瓦哈比派作為實現政治統一的思想武器,被沙特家族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801年,沙特攻打今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屠殺了包括婦孺在內的數千名什葉派穆斯林。許多什葉派聖祠毀於一旦,包括穆罕默德之孫伊瑪目海珊的陵墓。1803年,聖城麥加在阿卜杜勒·阿齊茲的恐嚇下投降(麥地那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瓦哈比派教徒們拆毀了眾多歷史遺迹和所有的陵墓與聖祠。最後,大清真寺周圍歷經數百年的伊斯蘭教古建築悉數被毀。
奧斯曼帝國訓令埃及入侵沙特第一王國
沙特王國建立後開始大範圍的擴張,到19世紀初葉,沙特家族的勢力已北達巴格達近郊、南抵亞丁灣,控制了包括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在內的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沙特家族公開宣稱要由阿拉伯人來統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則以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作為其政治主張。這些擴張行動也引起了奧斯曼帝國的不滿。奧斯曼素丹馬哈茂德二世對阿拉伯半島上的造反潮流十分驚恐,多次派兵進剿,均遭失敗,不得不訓令阿里出兵征討。
阿里因素丹的要求符合自己的擴張意圖,便同意出兵。1811年9月,阿里派兒子圖松率一萬大軍侵入阿拉伯半島。瓦哈比教徒在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1803—1814年任酋長兼教長,號稱「大沙特」)率領下,以游擊戰術殺傷埃軍,僅在紹臘涸谷會戰中就使埃軍損折5000餘人。但圖松的大軍畢竟武器精良,且能不斷得到增援,經過一年多苦戰,終於佔領了包括麥加、麥地那在內的許多重要城鎮。但是,大沙特仍然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堅持抵抗,使埃及軍難以鞏固勝利。在這種情況下,穆罕默德.阿里不得不率軍親征,雙方又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1814年,大沙特去世。此後,沙特家族內部一度因爭奪酋長職位而發生內訌,削弱了自身;同時,繼承大沙特的阿卜杜拉.本.沙特(1814—1818年在位)又放棄了游擊戰術,與埃軍硬拼,致使沙特軍隊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殺傷。1815年,阿卜杜拉.本.沙特不得不屈膝求和。
1816年,阿卜杜拉.本.沙特率瓦哈比教徒再次發動起義,阿里派能征善戰而又殘酷無情的長子易卜拉欣率軍討伐,採取斷水源、砍樹木、焚糧草、殺百姓的野蠻手段對付起義軍。1818年3月,易卜拉欣在攻佔了大部分起義軍的據點後,開始圍攻沙特家族的根據地德拉伊葉。經過半年多的殘酷戰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阿卜杜拉.本.沙特被迫投降,後被奧斯曼素丹處死。埃軍僅在攻克德拉伊葉的戰鬥中就死亡1萬人,而在整個歷時十年的戰鬥中估計至少死亡10萬人。穆罕默德.阿里以如此昂貴的代價,換來了第一次對外擴張戰爭的勝利,易卜拉欣被素丹任命為漢志省督,阿拉伯半島實際上處於埃及的統治之下。 沙特家族被迫逃往科威特和波斯灣的沿海城鎮。
第二沙特王國興起與覆滅
1824年,穆罕默德的孫子圖爾基奪取了利雅得,建立起第二個沙特酋長國。1834年,圖爾基的長子費薩爾繼位,後在與土耳其人的一次交戰中被俘,被逐放埃及。1843年,費薩爾從埃及逃回,重整旗鼓,於1845年恢復了對半島中部的統治。1865年,費薩爾去世後,由於諸子爭權,導致內戰連綿。北部地區的夏馬爾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趁機侵入,於1891年佔領利雅得。第二個沙特王國覆沒。
第三沙特王國興起
1901年,伊本·沙特率眾自科威特攻入內志。1902年攻克利雅得,接著平定了由土耳其人煽動的多次部落叛亂,確立了在內志的統治地位。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識形態鞏固封建統治,擴大領地,建立統一國家。 1910年他建立了一個宗教組織,稱伊赫萬·陶希德(一神論兄弟會),欲藉此打破氏族壁壘,以宗教紐帶把各部落結成一體。
1912年建立了伊赫萬的農墾區希吉來(要貝都因人從游牧的沙漠地帶遷到墾殖區定居,從事農業)。希吉來同時還是瓦哈比派的傳教點和軍事組織,為伊本·沙特的征戰提供了一支精銳部隊。
1913年,在英國人的支持下,伊本·沙特對奧斯曼帝國開戰,進攻哈薩地區,在戰鬥中,伊本·沙特曾被炸開腹部,腸子都流了出來,但他沉著應戰,最終獲得了勝利,奪取哈薩地區,從而獲得出海口。這樣,伊本·沙特的王國與半島西部哈希姆家族的漢志王國和北部的拉希德家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伊本·沙特基本上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內地的廣大地區。
1915年,伊本·沙特與英國簽訂《烏凱爾條約》,同英國結成盟國反對奧斯曼帝國支持下的拉希德家族,1921年,出兵攻打世仇拉希德家族,經過半年的圍城戰攻陷哈伊勒城,拉希德家族投降,伊本·沙特宣布自己為「內志及其歸屬地區蘇丹」。
沙特統一內志和漢志1916年6月,漢志地區爆發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阿拉伯大起義,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長、麥加大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於1916年6月10日宣布獨立,建立漢志王國。 1919年,海珊宣布自己為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之王,導致他與另一個立志統一阿拉伯的人——內志酋長伊本·沙特發生衝突。 1924年3月11日,海珊在土耳其廢除哈里發制度之前兩天宣布自己為哈里發,遭到穆斯林世界的反對。伊本·沙特發表文告,稱海珊自立為哈里發的行動違反了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傳統,並譴責哈希姆家族對朝覲麥加者徵收的高額費用,號召穆斯林世界對漢志展開聖戰。 1924年8月,伊本·沙特統帥的內志軍隊向漢志王國發動進攻。由於海珊拒絕接受貝爾福宣言,英國撤消了對他的支持,內志軍隊很快攻佔了塔伊夫等城市。在麥加的貴族、商人和封建主壓力下,海珊被迫在1924年10月5日將漢志國王之位傳與長子阿里·伊本·海珊,同時將亞喀巴-馬安地區割讓給英屬外約旦。 1924年10月13日,內志軍隊攻陷麥加,阿里退守吉達。吉達失守後,阿里流亡伊拉克,海珊流亡塞普勒斯。漢志王國被伊本·沙特吞併。1927年,與英國簽訂《吉達條約》。新條約廢除了英國的特權,宣布伊本·沙特領導的國家獲得「完全和絕對的獨立」。1932年,將漢志和內志兩個王國合併,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為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沙特和葉門戰爭
沙烏地阿拉伯建國時,阿拉伯半島除了在英國羽翼下保護的阿曼、科威特以及巴林等小國外,唯一對其不大買賬的就是葉門王國了。葉門王國也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後實現獨立建國的,而且這個國家是什葉派,沙烏地阿拉伯則屬於遜尼派,因此這兩個國家存在天然矛盾。
沙特王國在擴張過程中,於1926年吞併了阿西爾,葉門一直聲稱對此地擁有主權,此外沙特還力圖將巴哈、吉贊、奈季蘭等地納入版圖,葉門看來也應該是自己的地盤。1933年11月,葉門索性派出軍隊佔領奈季蘭。伊本·沙特派出代表團前往葉門,試圖締結和平條約。不料葉門國王葉海亞下令將代表團盡數囚禁起來,他高傲地宣稱:「這個貝都因人(指伊本·沙特)算什麼?敢來挑戰我們家族900年的霸權?」
1934年5月,伊本·沙特見葉門內部情況混亂,於是下令軍隊發動進攻。當時葉門首都薩那由於食品短缺發生騷亂,有傳聞稱葉海亞已經被害。葉海亞很快出來闢謠,但他的兒子已逃出薩那。在這樣的混亂中,葉門難以抵擋沙特大軍的進擊。葉海亞情急之下請求埃及國王出兵相助,但遭到拒絕。
擁有裝甲車和坦克的沙特軍隊隨即直撲葉門首都薩那。此時伊本·沙特向葉門提出要求,葉海亞必須退位、兩國邊境地帶必須在5年內由沙特軍隊控制,葉門還要驅逐其收留的阿西爾地區的幾個前任統治者。葉門自然不可能答應如此屈辱的要求。葉海亞準備死撐到底。此時一些西方軍事專家也分析,沙特儘管在武器裝備上具備優勢,但要進軍薩那,必須經過山地作戰,而葉門軍隊的山地作戰經驗更為豐富,因此沙特短期內未必能夠攻佔薩那。
伊本·沙特也意識到不可能一舉消滅葉門。5月12日,雙方開始談判。伊本·沙特提出葉海亞可以不退位,但是他要求與葉門簽訂為期20年的停戰協議。此外,沙特國王還宣稱自己對佔領葉門沒有興趣。伊本·沙特的這番主張,可以說是重大讓步。但葉門方面一直沒有給予答覆。據說,當時葉海亞和他的兒子存在分歧,前者希望締結和約,後者則主張要把這場仗打下去。眼見談不出結果,雙方於是在戰場上繼續互相施壓。邊打邊談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34年6月14日,經有關方面調解,兩國在沙特城市塔伊夫簽署了《塔伊夫協議》。根據該協議,葉門承認沙特對在奈季蘭省、阿西爾省和吉贊省佔領的領土享有20年的控制權。但是,葉門從未放棄對上述地區的主權要求。
1990年葉門統一之後,薩利赫政府視《塔伊夫協議》為不平等條約,稱該協議已於1992年9月到期,反對延長該條約,引起沙特的強烈不滿。峰迴路轉,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2000年6月12日在沙特西部海濱城市吉達正式簽署了兩國陸上和海上最終和永久性國際邊界條約。
三、沙烏地阿拉伯地緣
沙烏地阿拉伯東臨波斯灣,西靠紅海,是阿拉伯半島上唯一一個既臨波斯灣又接紅海的兩海國家。沙特面積占阿拉伯半島的75%,其地緣優勢猶如印度佔據印度次大陸一樣的優勢。制約沙特內部融合和發展是內部茫茫沙漠,克服之道應該是引進中國高鐵連通沙特主要城市。
沙特的地理搖籃是內志,這裡也是與極端遜尼派宗教運動相關的瓦哈比教派的中心。這個乾旱地區位於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夾在北部的大內夫得沙漠和南方魯卜哈利沙漠之間,東部是波斯灣沿岸地帶,西部是漢志山。「內志」一詞是指高地,此地西部海拔1500米,東部則有800米。19世紀後期,英國探險家和阿拉伯學者查爾斯道蒂對內志有如下描素:
溪水有氣無力地尖叫著,和著沙礫的噪音,它是內志各個村莊乾旱少雨的土地發出的哀鳴。牛再有勁也派不上用場,這裡連超過8米深的井都鑿不出來。他們說,如果上帝沒有創造駱駝,內志早已沒了人煙。
自北向南環繞內志高原的是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魯卜哈利沙漠。在沙烏地阿拉伯東部代赫納沙漠與波斯灣之間,北到科威特,南到卡達,是寬約80公里的哈薩平原。哈薩地區是世界最大石油產區之一,陸上與海底有十多個大型油田,同時也是沙特什葉派主要聚集地區。自現代沙特建國後,雖然哈薩地區什葉派的權益長期遭受嚴重損害,但他們並未發起大規模的反政府活動。然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激勵和推動下,什葉派與沙特遜尼派的王室矛盾重重。
沙特漢志地區位於西部沿紅海邊緣,有一條叫作「塞拉特山脈」的山地所覆蓋,這條山地帶其實也是東非大裂谷的一條邊了。塞拉特山地面向紅海,受地形影響,迎風坡降雨量較多,山谷中綠洲廣布。夏季從海上吹來潮濕空氣至山地形成地形雨,迎風坡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左右,為阿拉伯半島降水最多地區。而麥加和麥地那所選擇的地點,也都是山脈當中水源最為集中的綠洲。從濕熱難忍的吉達或乾燥酷熱的內志沿著蜿蜒起伏的公路駛向塔伊夫,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清涼宜人的微風迎面吹來。坐落在沙特西南漢志以東群山之中的塔伊夫,像一塊磁石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臨近麥加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山地氣候條件使塔伊夫成為沙特重要的旅遊勝地,民間流傳著「在麥加渡冬、在吉達賞春、在塔伊夫消夏」的說法。漢志人面向紅海,從埃及、敘利亞尋找文化寄託,而不是求助於內志嚴峻的沙漠及其瓦哈比教義。
被沙漠所環繞的內志地區能夠從聖城的宗教影響力上得到好處的。在穆罕默德時代,塞拉特山地之所以能夠成為阿拉伯人的地緣重心,一方面是因為山地之中的條件,多少比腹地沙漠之中的高原要好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麥加和麥地那這些山中綠州,能夠扼守住進入沙漠腹地的商路。如果你想從富庶的尼羅河流域或者地中海沿線(以色列現在佔據的區域),打通商路進入內志高原的話,沿塞拉特山脈南行到中部,再穿越山地進入內志高原,能讓你在同等距離下,盡量少的行走在沙漠地帶。只是當兩大聖城成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而不僅僅是一條商路上的樞紐之後,在它東則的內志地區,反過來也成為了東部穆斯林(兩河流域、伊朗高原,以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沿海地區)進入塞拉特山地朝覲和經商的必經之路了。顯然,內志高原上的那些綠洲,同樣也可以從中獲得額外的利益。
沙特哈薩地區什葉派與巴林什葉派地緣上十分接近,血緣上彼此緊密聯繫,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大體一致。巴林什葉派占本國人口的絕對多數,但統治者卻是以哈里法家族為代表的少數遜尼派。由於巴林因什葉派問題而引起的政局不穩不可避免地將會對沙特產生影響。假若巴林出現劇烈的政治動蕩,什葉派獲得與其人口相稱的政治權力,這將帶來沙特東部石油產區的不穩定。
※丁達爾現象隨處可見,但你未必了解!
※衡中最牛班主任自曝:數學我只教這1個方法,全班一半學生考135分!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