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基礎研究把錢花在「刀刃」上

上海:基礎研究把錢花在「刀刃」上


  來源:科技日報


  92.51億元和20%,兩個數字分別代表了2017年上海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經費及增長幅度。與此相比,全國基礎研究經費和增長幅度分別為975.5億元、18.5%。據《2018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205.21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4.9%。2006—2017年間上海的研發經費累計投入為7921億元,約為深圳的1.4倍,總量與浙江相近。


  「這些數據表明,不僅是研發投入的數量增加,更多體現為上海優化科技創新體系結構,打通基礎研究各環節,進一步提升創新源頭供給能力的頂層設計。」《2018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編製方、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創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常靜分析說。

  科學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城市的前途命運。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否具有科創策源力是重要指標。加大科學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吸引國際資本和全世界頂級科學家加入,並動員國企、中小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社會力量,打通基礎研究各環節,是上海的破題之策。


  大科學設施形成創新引力



  張江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及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

  「20%基礎研究經費的增長,大多數來源於科技中心地區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設,投入確保了重大原創成果的不斷湧現。」常靜說。


  當下,以張江實驗室為依託,上海光源、蛋白質基礎設施、軟X射線、硬X射線等一批大科學設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形成全球光科技領域規模大、種類全、功能強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群之一。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關注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先後啟動建設。大科學設施平台建設形成的巨大創新引力,吸引全球科學家慕名而來。據悉,2018年8月,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耗資10億元,預計2020年6月完成基本建設。


  此外,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台彌補產業和技術鴻溝。目前,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石墨烯產業技術功能型平台、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功能型平台、上海臨港智能製造研究院、類腦晶元與片上智能系統功能型平台、集成電路產業功能型平台六大功能型平台已先期啟動,是上海市基礎研究投入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建立創新主體間關聯機制


  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是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主體,創新要素能在其間快速流動,使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中國商飛與清華、上海交大、北航、西工大等國內36所高校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帶動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群體性突破,掌握了5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逐步形成了民用飛機技術體系。上汽集團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投入了大筆研發費用,2015—2017年研發費用分別為83.71億元、94.09億元、110.62億元,是中國研發投入最多的車企。


  「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建立眾創空間,構築開放式創新生態圈,主動搜尋與其產業上下游配套、滿足產業鏈研發需求的創新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是近幾年比較明顯突出的態勢。」常靜說。


  上海市通過優化創新主體定位,建立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關聯機制,營造創新生態,釋放國企、大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活力。2016年上海在經營業績考核實施細則中,提出將國企的研發投入視同於利潤,進一步釋放了國企開放式創新活力。此外,上海市財政局等部門利用專項資金,引導高校優化科研組織模式,圍繞上海市產業關鍵技術需求開展科學研究。


  基礎研究投入仍有增長空間


  儘管上海市基礎研究投入實現了20%的較大增幅增長,但是相關部門表示仍然有增長空間。上海基礎研究投入僅佔總社會研發投入的7.7%,而主要創新型國家的這一指標達10%以上。當前上海市各部門正在研究相關政策文件,將通過體制機制突破優化科研經費投入結構。


  上海正築牢夯實基礎研究,打通「教育、研究、創新」知識三角的鏈條,促進基礎研究融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據上海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上海將進一步聚焦上海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建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基礎研究領域,吸收全球資本和科研力量,將教育、研究、創新知識三角之間在經費投入方面實現互動,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朝著前瞻性科學研究方向,共同提升上海市創新策源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火星「內心」什麼樣?「洞察」號將一探究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