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28歲操盤,炒成華爾街之王,然後跑了

他28歲操盤,炒成華爾街之王,然後跑了

文 / 華商韜略 遲玉德

他是二戰後第一位投資巨星,唯一的華人「華爾街之王」。

1990年,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退休。此前13年,他把一支資產規模2000萬美元的基金干到140億美元,年化收益率高達29%,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

林奇最佩服的基金經理卻是一個華人:被譽為「華爾街之王」的蔡志勇。1966年,蔡志勇自創基金時一次募資2.5億美元,是巴菲特管理基金的10倍,還打破了歷史紀錄。

60年代的「華爾街之王」蔡志勇

但60年代一過,這段投資神話就破滅了,留下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1】

蔡志勇成為「華爾街之王」似乎具有某種命定的色彩。

1929年大蕭條開始的那一年,蔡志勇生於上海的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福特汽車的區域經理,早年曾赴美留學,母親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一名交易員。

蔡志勇從小接受美式教育,中學就讀於美國教會學校。1947年,為躲避內戰,他隨父母移民美國,後進入波士頓大學,20歲那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這位聰明的年輕人進入一家紡織企業,準備大展拳腳。但他很快發現華人在競爭時處於劣勢,老闆更喜歡提拔白人新教徒,並且,這種現象在職場普遍存在。

蔡志勇從小爭強好勝,他受不了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決定尋找新的機會。

很快,他發現投資行業沒有種族偏見,第二年便跳槽去了一家證券公司,做初級分析員。

蔡志勇幹得很起勁,他希望有一天子承母業,也成為一名股票交易員,母親則成為他最得力的導師。

研究中,蔡志勇發現當時的美國股市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市場上散戶和共同基金二分天下,而基金在投資上普遍保守,主要投那些高分紅股票,收益率只與政府公債和銀行存款的利息相當。

蔡志勇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賺不到什麼錢,能賺錢的做法是投資那些具有巨大增值潛力的股票,靠選擇買賣時點,在大幅漲跌中獲利,他把這種做法叫「趨勢投資」。

這並不是什麼新想法。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股民都覺得自己在搞「趨勢投資」。當時,玩得最猛的是「投機之王」傑西?利弗莫爾,利弗莫爾曾迫使JP摩根和威爾遜總統低頭,而蔡志勇的母親就是受利弗莫爾影響成長起來的交易員。

由於利弗莫爾引領的投機潮帶來了大蕭條,並引發了二戰,所以股票投機在戰後備受譴責,華爾街變得保守起來。

要做趨勢投資,先要找到一個舞台。

1952年初,蔡志勇便找到了這樣一個舞台——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富達投資的老闆是約翰遜,約翰遜與蔡志勇理念相投,一見鍾情,當場就僱傭了蔡志勇,但鑒於蔡太年輕,而他認為投機的大勢也還未到,因此並沒有馬上重用蔡志勇,而是先讓蔡做股票分析員。

歷練五年後,28歲的蔡志勇覺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了,便向約翰遜申請成立一支單獨的基金,約翰遜同意了,蔡氏傳奇拉開帷幕。

【2】

新成立的基金叫富達資本基金,約翰遜讓蔡志勇全權操盤,他覺得做趨勢投資的大勢到了。

二戰後,美國扶植德國和日本,兩國產能快速恢復,1950年~1953年的朝鮮戰爭更是讓兩國大獲其利。德日兩國人力成本低,貨幣定值低,其產品更具競爭力,這不僅導致美國資本大量湧入德日,而且導致德日產品大量湧入美國。1957年,美國出現戰後第一次貿易逆差,經濟也陷入危機。

為擺脫危機,美國政府大舉增發國債,把錢花到公路、住房和軍費上。新政策加劇了通脹,投資者開始追求更高的收益,保守的基金失去了吸引力。

時代呼喚激進的操盤手,蔡志勇登上歷史舞台。

蔡志勇沒有投資那些高分紅的大藍籌,而是投資寶麗來、施樂、利頓工業等不起眼的新企業,重倉持有,以高額傭金聯合經紀商大肆拉抬股價,然後快速換手。

蔡志勇的換手率遠高於同行,年換手率超過100%。他說自己和股票的關係是「試婚」,有的時候是「私通」,個別時候是「一夜情」。外界的評論則更尖刻,說他是「一個和戲子混在一起的浪子」,「有時候床單還沒有涼,他又換了下一個」。

快進快出是蔡志勇投資的精髓,他告誡手下:當好故事沒有了,果斷賣出,換下一個標的。不要優柔寡斷。

除了快進快出之外,蔡志勇的另一個法寶是推動被投企業搞收購。

彼時,投資者非常看重每股凈利潤這個指標,而蔡志勇炒作的股票該指標通常不高,於是,他力勸被投企業去收購每股凈利潤高的企業。依照當時的會計演算法,只要進行收購,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的業務即便沒有增長,公司合併後第一年的每股凈利潤也會提高,從而吸引新的投資,之後,他們再發起新的收購。

這種通過大規模收購建立起來的企業被稱為「聯合企業」,蔡志勇投資的利頓工業就是一家典型的聯合企業。

利頓工業原來是做電子的,1958年之後不斷收購計算器、打字機、收銀機、食品、焊料、傳送帶、遠洋輪船、飛機導航系統等領域的企業,股價一路攀升。

以上策略非常奏效,蔡志勇很快賺到了50%的年化收益,名噪全國。投資者笑得合不攏嘴,紛紛加碼,並帶來新的投資者,富達資本基金快速壯大。

蔡志勇的成功也打破了股市的平靜,一些基金經理迅速跟進,這種風潮在50年代末尚不明顯,進入60年代則蔚為盛行:1961年,一大批炒作廉價股票的投機客一夜暴富。

但就在更多基金經理夢想成為「第n個蔡志勇」時,股市卻在1962年春夏之交突然暴跌,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下挫了25%,蔡志勇們的基金也成了一隻只被戳破的氣球。

更不幸的是,當年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10月,美蘇爆發直接衝突,險些鬧出核大戰。儘管危機最終以和平方式收場,但基金經理們都嚇壞了,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就在這時,蔡志勇卻展開了抄底行動,六周內,他豪擲2600萬美元入市,這超過了巴菲特當時管理基金的總規模。

這是一場豪賭,外界覺得蔡志勇瘋了,但老闆約翰遜卻力挺蔡志勇,他們覺得古巴導彈危機的影響不會持久,股市的大環境並沒有發生改變,接下來還是牛市。

他們賭贏了,道瓊斯指數在古巴導彈危機後快速反彈,富達資本基金的資產價值不到三個月大漲68%,「死裡逃生」的投資者都把蔡志勇叫「金融魔術師」

然而危機並沒有結束。

次年11月,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股市創紀錄地暴跌,許多投資者都慌了。蔡志勇再次鎮定自若,他斷定總統更迭影響不了大局,仍看多做多。

他又判斷對了,12月,股市持續上漲,是年最後一天,道瓊斯指數還創了一回新高,此後則平穩上漲。

在這樣的行情下,蔡志勇操盤的富達資本基金一路凱歌。這之後,不僅投資者,連媒體也稱他為「金融魔術師」。憑藉卓越的業績,蔡志勇成了富達的二把手,持有公司20%的股份,是老闆約翰遜持股的一半。

令外界沒有想到的是,蔡志勇這時卻跟約翰遜鬧翻了。

【3】

1965年,約翰遜65歲,蔡志勇36歲,後者覺得前者該確定接班人了,而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當他把問題拋出後,約翰遜卻說讓自己的兒子接班。

意氣風發的蔡志勇彷彿被潑了一盆冷水,他終於意識到富達是一個家族企業,就算自己能力再強,也只是一個打工的。

早年,他追隨約翰遜是因為富達講求公平競爭,而現在,公平競爭沒有了,接下來,他要自己為自己創造公平了。

「金融魔術師」蔡志勇

蔡志勇決定自立門戶,他覺得時機也已經成熟。

彼時,他在投資圈非常有名,名氣甚至蓋過「富達」品牌。

富達位於波士頓,蔡志勇的聲名卻已遠播到紐約,在華爾街,投資者都認他,他買的股票受到追捧,「傑里?蔡(蔡志勇)在買入!」成了跟進的代名詞。上一個擁有此影響力的,是前文提到的「投機之王」傑西?利弗摩爾。

名望帶給蔡志勇勇氣。是年末,他把在富達的股份賣給約翰遜,套現220萬美元,然後前往紐約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蔡志勇離開後,開篇提到的投資大神彼得?林奇進入富達,而且就在蔡志勇原來的工作組辦公。

蔡志勇的新基金叫曼哈頓基金,他計劃籌集2500萬美元,但是這一次他算錯了,基金最終募到2.5億美元,是目標額的10倍,並打破歷史記錄。

華爾街震驚了,人們開始研究蔡志勇的「趨勢投資」,媒體也開始熱捧蔡志勇,連《紐約客》這樣的文青雜誌都追著採訪他,財經媒體更是把他奉為二戰後第一位投資巨星,60年代的「華爾街之王」。

在華爾街歷史上,蔡志勇是第一位非白人的領袖。

那是蔡志勇一生中最風光的時刻,風光的背後則是時代的瘋狂。

【4】

50年代後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1963年肯尼迪遇刺後,接任總統約翰遜採取了擴大戰爭的政策。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為支付龐大的軍費,美國政府大舉發債,通脹愈發嚴重。

1965年底,為抑制通脹,美聯儲提高貼現率,結果引發房地產業危機,同時,大量資金從股市湧入利息頗高的債券市場。1966年,道瓊斯指數從近1000點跌到790點。

但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在跌,前文提到的聯合企業的股票就不跌反漲。1966年,利頓工業的股價漲了15%。

在這種局面下,為吸引資本迴流股市,華爾街開始集中投資聯合企業,利頓工業宣稱,今後每年收購50家公司。

洶湧而來的資本導致企業界人心浮動,為避免被收購後的被動命運,那些原來還算踏實的企業家也開始搞收購,或搞財務包裝,把企業賣個好價錢,這讓蔡志勇們迎來了黃金時代。

到1968年中,蔡志勇管理的基金飆漲至5億美元,兩年多翻了一倍!這期間,全美的股民人數也從2000萬暴增至3000萬,每四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股民。

暴增的新股民,把股價推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

1968年4月,一家成立僅三年、年營收只有72萬美元、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的新公司,僅因為名字叫「全國學生營銷公司」,宣稱要做一家面對年輕人的聯合企業,其股價在IPO當天就被從6美元炒到14美元,6月中又漲到30美元。

這之後,公司創始人迅速買了一套豪宅、一艘遊艇和一架私人飛機。

瘋了,股市瘋了!

彼時,巴菲特不斷警告其投資者這樣的行情看不懂,還有基金經理評論:我們也許會為瞬間的富有而走向持久的貧窮。

面對股市的狂熱,蔡志勇一句話也不說,既不煽動投資者,也不給他們潑冷水,他沉默地做一個「大牛市」的象徵。

沉默是因為不能開口。

蔡志勇是這股狂熱的源頭,他一直是趨勢投資和聯合企業的鼓吹者,把全國股民都吹信了,現在他手上握著5億美元基金,還有更多的基金緊盯他的言論,他無法像當時還是個小角色的巴菲特那樣唱空股市。

但他也不能火上澆油。1968年,隨著股價高企,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向投資者兌現50%的投資收益。他被自己導演的神話套住了。

要怎麼擺脫困局呢?

是年8月,他給出了答案。

自立門戶才兩年的蔡志勇對外宣稱自己不想做基金經理了,想做企業家,便把所管理的基金賣給了保險控股公司——CNA金融公司,以換取該公司價值3000萬美元的股票,並成為該公司的一名副總。

同一時期,巴菲特也清倉了所管理的基金,暫別股市。

幾個月後,股市崩盤。

【5】

1969年、1970年的崩盤是二戰後最大的一次崩盤,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下跌了36%,聯合公司的股票則跌得更狠,平均下跌80%。

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股市市值蒸發了3000億美元,3000萬股民的財富美夢化為泡影。

股災還重創了就業市場。中層管理者的薪水下降了一半,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開起了出租,藝術總監們則做起了版面設計;底層就更慘了,大學畢業生的崗位大幅減少,昔日留長發、反越戰的非主流們開始搶黑人的工作,黑人則大量失業。

這樣的艱難歲月,持續了整整十年!

政府也陷入困境。1969年,新任總統尼克松不得不改變越戰策略,先是讓美軍撤出越南,然後在1973年結束了戰爭。越戰結束前的1971年,為保衛銳減的黃金儲備,尼克松還單方面廢除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國際金本位體制。

另外,尼克松還在1972年主動訪華,恢復兩國邦交,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聯手對付趁火打劫的蘇聯。

昔日的老大哥,轉眼變成了一個連越南都打不過,撕毀國際條約,還大搞合縱連橫的loser。這一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美國人開始將矛頭對準華爾街。

1971年6月,美國聯邦法院判定出售共同基金的所得不屬於基金的管理者,而屬於基金的股東(股民)。該判決是對蔡志勇等基金經理出售基金套現行為的否定,不過,由於法律不溯及既往,蔡志勇得以保留自己的財富。

法律饒過了蔡志勇,但輿論沒有。媒體稱蔡志勇是一個「趕在賭場大門被封之前兌現籌碼的人」,「華爾街之王」變成了「心機boy」。

崩盤後,蔡志勇再度操盤曼哈頓基金,但根本止不住跌勢,基金一年跌去90%,投資者血本無歸,「華爾街之王」的神話徹底破滅。

那一年,蔡志勇才四十齣頭,但已無法在華爾街立足,正如多年後大洋彼岸的賈躍亭。

蔡志勇重出江湖是在1978年,但不再做基金經理,而做「企業家」。

是年,他用220萬美元控股了一家保險公司,然後用這家保險公司又控股了一家壽險公司。緊接著,里根總統上台,美國經濟步入上升周期,蔡志勇則迎來了新的財運。

1982年,做食品包裝生意的美國容器公司董事長看好金融業,可是自己不懂,於是力邀蔡志勇加盟,是年,他以1.4億美元的現金及股權收購了蔡的企業。

加盟美國容器公司後,蔡志勇用以前聯合企業的那一套,不斷收購保險、基金、銀行等金融企業,短短几年就讓公司改頭換面。

收購到1987年戛然而止。

蔡當年股市再度崩盤,道瓊斯指數一天就跌了22%,美國容器公司董事長見勢不妙,慌忙退休,把爛攤子扔給蔡志勇。志勇知道自己只會順勢而起,無法力挽狂瀾,幹了一年便也閃人了。

90年代,他又做了一樁類似的買賣。1993年,蔡志勇低價控股了一家保險公司,1997年又以1.63億美元的高價套現,次年,這家公司的業務便跌到原來的1/10。

這之後,蔡志勇退出江湖,2008年死於多器官衰竭,他去世的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生於1929年的大崩盤,卒於2008年的大崩盤,蔡志勇一生經歷了數次股市起伏,每一次他幾乎都從最低點買入,最高點賣出,自己賺得盆滿缽滿,但卻讓別人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蔡志勇去世後,除了零星的追悼外,沒有人懷念這位曾經的「華爾街之王」。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任正非不會屈服,華為不會屈服
跟隨李嘉誠多年,他已累計領到近30億的工資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