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踞北方,為何還對漢獻帝一再忍讓?其實他還是想當一個漢臣
在三國時期,要說誰的權勢最大,還非曹操莫屬,三分天下占其二,雄踞北方,麾下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內平諸侯,外掃異族;如果不是因為赤壁之戰大敗的話,以曹操集團的能力和雄心壯志,一統天下是必然的。
曹操是曹氏家族的子弟,他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嵩靠著曹騰的關係,到漢靈帝時,曹嵩官拜大鴻臚、大司農,先後掌管國家的財政禮儀,位列九卿,可謂位高權重。
但這個曹嵩並不是一個清廉之人,多年為官,因權導利,曹家可謂富甲一方;在太尉崔烈被罷免後,大司農曹嵩賄賂中官以及給西園捐錢一億萬,因而升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僅次於大將軍。
後來因黃巾之亂,曹嵩被免職,隨後回到譙縣老家;董卓之亂時,曹操在陳留起兵,得益於曹家富可敵國的財富,曹操招募了大批人馬;而且曹操早年也在官場任職,在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曹操在陳留起兵後,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可惜由於各方諸侯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導致聯盟失敗;後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之後曹操揮軍青州,大敗青州黃巾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曹操此時兵精糧足,開始了逐鹿中原的步伐,尤其是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後,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但是在曹操欲南下一統天下的時候,卻敗於劉備和孫權的聯手,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雖然曹操在外威風凜凜,在時在內,卻是步履維艱。
公元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公元217年,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雖然曹操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曹操受漢朝舊臣的指責就越多,雙方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而且在漢獻帝劉協的策划下,還爆發過「衣帶詔」事件。
也不知道漢獻帝和漢朝舊臣是怎麼想的,如果不是曹操,恐怕他們早就餓死了;如果不是曹操,他們又怎麼能在北方安逸的勾心鬥角?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有慾望的,他們想的是怎麼除掉曹操,然後將曹操所擁有的一切都霸佔過來,也難怪曹操在悲憤無奈的時候,會說出「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這樣的話來。
其實曹操本身還是想當一個漢臣的,從他的那首《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以得知,他本意只是想當一個周公旦一樣的人物,輔佐帝王建立不世之功業。
※混世四猴中,有兩個都和楊戩交過手,有一個靠女媧娘娘幫忙才打贏
※盤點上古5大神燈,燃燈道人的琉璃燈排第四,第一能修改天地規則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