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尋路中國》

(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美]彼得·海斯勒

一位《紐約客》雜誌駐北京辦事處記者,在2001年考取中國駕照後,開始長達七年的游牧生活——駕車漫遊中國大陸。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書分三部分講述了作者的親身經歷,目睹的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變革,特別是汽車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變化。

第一部分:城牆

駕駛租用的汽車從山海關——長城的起點——出發,沿著長城一路向西駛去,駕駛數萬公里,途徑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穿越鄂爾多斯沙漠、騰格里沙漠後進入甘肅省境內,最後到達甘肅和青海的交界處。

人們閑暇時間通常只是遊覽八達嶺長城,很少有人能夠一覽它的全貌。然而,每段長城都有它不一樣的風貌。「它們那變色龍一般的品質極為出色—這些城牆沿著地形的輪廓線蜿蜒前行,附著在山脊之上,帶上了土壤的顏色,因為年久,因為取材自本土。在河北,那些城牆跟當地的山巒一樣陡峭而粗糙。在黃土高原,山巒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布滿台地的壕溝深渠。跟那塊滿目瘡痍的大地上的其他東西一樣,長城同樣變得稜角分明。在鄂爾多斯沙漠邊沿,那些屏障物看上去彷彿是一堆堆沙子。在河西走廊這兒,明城牆宛如一條色彩暗淡的蛇,在春日的陽光下伸展開去。如果這些建築物在修建之初破壞了環境,那麼隨著歲月流逝,它的邊角已經磨平,看上去跟周圍融為一體,幾成天然了。」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第二部分:村莊

考取駕照那年,作者在北京以北的農村安營紮寨,在小村莊租用一所房子,書寫這裡的農耕生活和變更的軌跡。本部分是探索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農民渴望擺脫貧困,開始進城務工,甚至逃離農村,定居城鎮。另外,特別介紹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歷。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第三部分:工廠

在北方自駕游和在一個小村莊居住結束之後,2005年來到中國南部,浙江省。這裡,高速公路正在大力修建,汽車數量日新月異,地區面貌也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農田消失,工廠冒出來了,創業者、打工者湧進城來。村莊逐漸變成城鎮,農民開始進程務工或者自主創業。

很多城鎮存在著一個普遍現象,一個村莊全部生產同一樣東西,只是型號不同而已。紐扣、打火機、撲克、乒乓球拍、鋼筆、塑料飲管……當然,還有溫州的皮鞋。當然,也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幾乎全是低廉的產品,沒有創新,沒有高科技技術含量。「這一切——眾多的人口數量、社會機構的缺乏、教育體制改革的緩慢——共同麻木著人們的創造能力。無可避免,任何國家都面臨著浪費巨額財富的誘惑,而中國正巧面臨的是對人力資源這種財富的浪費。」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模樣

本書是作者中國紀實三部曲的尾曲,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