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壯志難酬,建安七子的哀歌!

壯志難酬,建安七子的哀歌!

文 |青風若凡

01

天下歸心

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袁紹問曹操「如果討伐董卓不成功,你以後憑藉什麼發展呢?

曹操說,廣納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義之道駕馭他們,應該會無往不勝。

曹操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曹操駕御天下才士,使他克敵制勝,成就大業。

二十年後,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慶祝平定荊州,王粲舉杯祝賀,誇讚曹操時這樣說:

袁紹倚仗人多,立志兼并天下,但喜歡招納賢人卻不會使用人才。豪傑投靠荊州劉表,但劉表也不懂得任用他們。

唯有曹公您,既懂得收納賢人豪傑,更懂得如何使用他們,使得天下歸心。您的文治武功,簡直可以和周文王、武王他們相比啊。

王粲雖然有拍馬屁之嫌,但他說的也確是實情。連荀彧、荀攸、郭嘉這樣的治世能臣,曹操都能有效駕馭他們共謀大事。

曹操在知人善任上,確實有過人之處。

曹操以愛才著稱,看他的詩歌《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的求賢若渴之情發乎於心,躍然世上。這首名篇佳作,也流傳千古。

曹操更在建安十五年(210)、十九年(214)、 二十二(217 )年,先後發布了三道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

在令中, 曹操提出「唯才是舉」。曹操重才,不拘品行。即使是不廉、不篤、不信、不仁、不孝之人,他也不遺棄,使人才各發揮所長。

曹操的這種「重才輕德」的用人方略,和我們現在所講的「先做人、後做事」,「以得為先,德才並重」的用人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一直以來,也受到世人的詬病。

在天下三分特定的歷史情境下,曹操唯才是舉,是謀求最大限度地招攬人才,展示了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誠意和非凡的氣度。

也正因為此,天下才士,或主動,或被動,紛紛歸附曹操。

又加上曹操「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天下能文之士仰慕曹操,也慕名來效命。

這其中就包括曹丕在後來所著典論·論文》中所稱的「建安七子」。

02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都不同,但都親身經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想獲得安定、富貴的生活。

建安七子簡要情況,以及依附曹操後的命運,大概如下:

1、孔融,字文舉,魯國人。

漢獻帝即位後,曾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孔融最終敗逃山東,之後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因孔融喜歡抨擊時政,言辭激烈,觸怒曹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處死,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2、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漢靈帝末年,曾任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時,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曆數曹操的罪狀,罵了曹操的祖宗。

後被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既往不咎,先讓他做了司空軍師祭酒,後又認命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染疫疾而亡。

3、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

曾先依附於劉表,因他狀貌不揚,未被重用。建安十三年,歸附曹操,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曹操晉爵魏公,王粲官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亡,終年四十一歲。

4、徐幹,字偉長,北海郡人。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後又授以上艾長。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亡。

5、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人。

本不願歸附曹操,逃入深山後,被曹操放火燒山逼出應召。做了曹操的司空軍謀祭酒官。建安二十二年染疫疾而亡

6、應瑒,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人。

初到鄴都時,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經常邀宴遊吟詩,曹操聞其名,任命應瑒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建安二十二年,因疫疾病亡。

7、劉楨,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人。

其人警悟辯捷,以文學見貴。劉楨生性孤傲,不拘禮法得罪曹操,罰為苦役,終身未再受到重用。建安二十二年,因疫疾病亡。

03

失意的文士

依附曹操的眾多文士,包括建安七子在內,大都多才,也都各有過人之處,名氣比較大。但卻普遍境遇不佳。

其中三子:阮瑀、劉禎、 孔融,和其他文士如楊修、禰衡、路粹等, 或受辱, 或被戮。

另外三人徐幹、陳琳、應瑒,和其他文士如繁欽、丁儀、吳質、王象等,也只是做了職位低微的小官吏。

王粲雖被晉爵魏公,官任侍中,似乎位高身顯,但實際上也沒受到曹操的器重。

曹操治下的文士,他們的仕途和名望很不相稱。似乎,曹操對他們並不重視,甚至不啟用。

像建安七子這樣知名的文士,不會受到曹操的優厚待遇,是有多種原因的:

一、傳統的原因。

自兩漢以來,選用重在德,而寫文的人,縱然可以博得高名,但是地位卻是相當低。所以,寫文章飛黃騰達的就更少了。

二、現實的原因。

像建安七子這樣的文士,是「英逸俊才」,但卻擔不起經國濟世之用。

相比較,于禁、樂進來自底層,張遼、徐晃來自降將,但他們都是曉勇善戰之士,能幫助曹操建功立業。

曹操既看重勇武猛士,也看重足智多謀之士, 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劉曄等,都被曹操所重用。

而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眾多文士,翻遍史書,也找不到他們為曹操提供過什麼治國、治軍良策。

曹操不重用他們,也就不奇怪了。

三、文士自身的缺陷。

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在這些文士身上,多有輕浮、傲慢、偏激、狹隘的缺陷。也就是恃才放曠,目無一切,孤芳自賞。

他們的命運不濟,也多半和他們本身的德行和個性有關。

雖然曹操並不看重這些文士,但還是儘可能的都搜羅到自己麾下,是有他的政治算盤的:

一是,讓這些名士齊聚自己賬下聽用,落得人才濟濟之美名,可以向世人表明,我曹操是深得人心,眾望所歸的。

二是,歷代君王,都以文武並用為佳。曹操既宣武威,又昭文德,招攬四方文士,可以坐收「崇獎風流」的美名。

三是,盡量招攬這些文士,免得他們跑到敵對陣營給自己添亂。而利用他們的才華,給自己或寫檄文,或歌功頌德,確也算是用了他們的長處。

總之,曹操廣泛招攬天下文士,是他用人策略的一部分,也是他的高明之處。

04

文士的哀歌

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士,投奔曹操,大多是欣欣然而來,大都有一種志得意滿,揚眉吐氣的喜悅。

而現實卻擊碎了他們的美夢,難免將心中的鬱結和憂悶通過詩文抒發出來。

如陳琳的:

《遊覽》

高會時不娛。覊客難為心。

殷懷從中發。悲感激清音。

投觴罷歡坐。逍遙步長林。

蕭蕭山谷風。黯黯天路陰。

惆悵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失題詩》:

沉淪眾庶間。與世無有殊。

紆鬱懷傷結。舒展有何由。

陳琳的詩表達內心情境,悲憤交加,傷心處,竟然聲淚俱下。

如阮瑀的:

《雜詩》

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

客子易為戚,感此用哀傷。

攬衣起躑躅,上觀心與房。

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

雞鳴當何時,朝晨尚未央。

還坐長嘆息,憂憂安可忘。

《苦雨》

苦雨滋玄冬。引日彌且長。

丹墀自殲殪。深樹猶沾裳。

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傷。

登台望江沔。陽侯沛洋洋。

阮瑀的詩,悲風涼日,寫的凄凄哀哀。讀他的詩,都能使人感到惆悵。

如徐幹《中論》中的:

《修本》篇:遇不遇, 非我也,其時也。

《爵祿》篇: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時世之不遇。

《詩》中感慨:

傷道之不遇也。豈一世哉! 豈一世哉!

徐幹書寫著徒有才志,而不為人知的哀怨。

而當初對曹操感念最深的劉楨,也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對自己仕途境遇的強烈不滿:

《雜詩》

職事相填委,文墨紛消散。

馳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

沉迷簿領間,回回自昏亂。

釋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觀。

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

安得肅肅羽,從爾浮波瀾。

這些失意的文士,用文字表達著他們的失意和不平,書寫著一首首壯志未酬的哀歌。

05

建安風骨,後世追念

「建安七子」,雖然寫了一些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的詩,但也寫出了不少真實反映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好詩。

他們和「三曹」,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由於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

「風」,指的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更加鮮明而生動。

「骨」,指的是指文章的表現力,在語言運用上,準確、簡練、明晰,使得文章剛健有力。

「風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他們的詩歌,興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高潮,從此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給後世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

唐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蛇修竹篇序》寫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 …

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

《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

杜甫《別李義》:「子建文筆壯。」

高適《宋中別周梁李三子》: 「感激建安詩。」

壯志難酬的建安七子,或許正是這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更憑添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千百年來,天下文人津津樂道的「建安風骨」,也是對建安七子最好的追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故事 的精彩文章:

水鏡先生神秘弟子,幫馬謖逃跑,卻被打入冷宮!
三國最複雜的猛將:集驍勇、殘暴、仁義、多變、長情與一身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