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圖文/蘇音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年的MP3)

如今互聯網的「雲時代」,欣賞影音的方式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看大片,大尺寸的LED電視直接上網,許多網路平台資源任你選擇;聽音樂除了家庭音響,還有電腦、手機,資源更是無窮盡;想K歌亮嗓子,用智能手機直接操控有網路功能的電視,在手機上用酷我k歌等軟體啟動曲名檢索功能,直接從海量的曲庫中選歌點歌,連麥克風都可以省了,就對著手機你吼吧,只要家中的音響尚可,直可媲美KTV。回想之前,什麼錄音機、放像機、鐳射機、隨身聽、MP3……都如過眼煙雲,已淡忘在記憶的旮旯里了。

這幾十年來似乎就是電視機一直伴隨著在我們身邊,只是從最初的9英寸、12英寸黑白電視,到上世紀8、90年代流行的又苯以重的大尺寸CRT彩色顯像管電視,再到後來的LCD液晶電視,如今主流的LED網路高清電視、4K電視等,雖是不斷更新換代,可電視的基本功用始終不變。而曾經在家中雄據一方的錄音機,卻早已消聲斂影了。印象中,那種卡式收錄機是在改革開放前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先是一些有「南風窗」(僑眷)的家庭漸漸有了這種讓人眼饞的「泊來品」,早期還是單個喇叭的,帶收音和錄音功能,隨後是雙喇叭、4喇叭立體聲,與單放機相較音質得到很大的提升,品牌基本上是日產的三洋、聲寶等,再以後有了國產的紅燈、燕舞等出現,錄音機幾成了家庭必備,結婚必備的幾大件「三轉一響」中的「響」便從收音機代換成了立體聲錄音機,有一句當時流行的廣告詞:「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可見其盛況。其實錄音機主要是用於放音,以盒式磁帶為介質,播放音帶音樂歌曲,鄧麗君的歌聲正是藉助錄音機飛進了千家萬戶的。它一般帶有錄音磁頭,可以外錄周圍的聲音,還可以內錄電台播音,高檔些的還有兩個盒倉,能做盒帶翻錄。當時一台普通的錄音機至少要3、400元,以我當年5、60元的工資,還屬奢侈品,直至90年代初我才有了自己的錄音機。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當年的半導休收音機)

在錄音機出現之前,幾十年中能夠放音的設備只有唱片機,俗稱留聲機(或叫LP機,以區別後來的LDCD),用唱針播放刻有音軌的膠木唱片,後來有了價格低廉如現在的光碟般大小的塑膠壓制唱片,塑制唱片容量僅十來首歌曲,有單面和雙面播放兩種。這種唱片機無論在音質還原、音製品的資源上還是使用方便性都遠不如錄音機,被淘汰勢在必然。在錄音機還大行其道之際,一種新興的放音設備悄然出現,即鐳射唱碟機(又稱LD),它運用激光和模擬數字技術,以非接觸播放形式,音效更加優美動聽,能很好地還原現場演唱會的效果。但這種機當時價格高昂,動輒上萬,且碟片也是相當貴,一般得1、2百元一張,高保真的幾百上千,我有一位同學是音響發燒友,他收藏了幾張外國演奏會的原版大碟,都是以千元而計,因此註定它是一種小眾的玩品,只有少數經濟條件好又熱衷聽曲的人家購置。1982年世界上有了第一台CD機,80年末進入香港,90年代中大陸開始流行並迅速大眾化。CD碟片明亮如鏡,用極薄的鋁質或金質音膜加聚氯乙烯壓制而成,用激光將數據模式灼刻在碟片上存儲信息,播放器以激光束在光碟的表面上移動讀取數據,具有高密度記錄、逼真還原、層次分明,臨場感強、放音時間長(達60~75分鐘)、操作簡便、選曲快速等優點。最主要的是成本不斷下降,開始亮相時原版碟片也要百來元,可因複製容易,不斷走低,很快就下降到10把塊錢甚至1、2元都能買到。卡式錄音機和音帶無論在使用保管等諸方面都無法與其匹敵,不幾年就徹底式微了。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鄧麗君盒帶)

電視機普遍進入百姓家庭後,人們不滿足當時電視台單調又固定的節目,作為一種影像資源播放器的錄像機也就跟隨著出現了,記得還是1982、3年,我們就曾到有錄像機的朋友家觀看港台武打片了,有時借到了新鮮好看的帶子,還不辭奔波去向有錄像機的人家借。其實錄像機主要功用就是播放錄像帶,一般只能錄製電視台的節目內容,錄像帶原理如錄音帶,是磁基質的帶子,因是視頻,體積要大得多。當時街上開了不少出租錄像帶的店,為大家提供片源。1995年黃河路開了家頗其規模的電器城,我在那以1550元選購了一台沒有錄製功能的「聲寶牌」放像機,其時距它的出現已有10年以上了,可僅用了2、3年就成了擺設品,因為新型的放像機VCD來了。在VCD之前,還有一款播放大碟的LD映像機(激光視盤機)曾走進了我們的娛樂生活,它與鐳射唱碟機的原理類似,播放質量遠勝錄像機,就是身價不非,萬兒八千的,且碟片價格也不比LD音碟低,片源稀少,多數是些卡拉OK歌曲。在諸多朋友家中也就見過三幾家有此機罷,並不普及。那時家庭流行的音像設備標準配置是,一台29英寸彩電、兩側各一個大音箱,中間一疊音像器材:功放、均衡、錄像機、LD機。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鄧麗君紀念光碟)

VCD機(也叫壓縮視盤機),起初同樣是價格驚人,我那位音響發燒友同學,在1996年買了一台進口品牌的竟達6000多元。到了1997年,索華VCD以香港回歸為宣傳,率先標榜1997元,不久又降至1690元,我也出手買了一台,此後錄像機就幾乎束之高閣了。VCD的優勢在於碟片資源豐富,生產簡便,成本低廉,直徑12厘米,不到LD碟的一半,便於保管收藏,很快就風靡一時,普及到戶。與錄像機不同,VCD還能兼容CD碟,有了它CD機就沒了用武之地。此後幾年間,還出現了改進型的超級VCD、EVD等,它們除了在解碼技術和清晰度等指標有所不同外,其它性能都大同小異,未成氣候。惟一更新換代的就是1996年問世的DVD視盤機了,它採用新一代的數字技術,不僅提升了音效視頻質量,容量更大,還可以任意選取畫面角度和字幕語言等,並向下兼容此前除LD外的各類碟片。有著如此的優勢自然十分受追捧,2000年前後也是價格高企,達6、700元一台,一位喜歡K歌的朋友就買一台如此價位的,隨著價格的快速走低,DVD也迅速大眾化了,2005年我在蘇寧以350元購了一台中檔的DVD,其時高端的也不過千把塊,便宜的不到200元。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唱片收音機)

為了適應年輕人喜歡隨時聽歌的特點,錄音機和CD機都生產了一種微型化、重量輕,易攜帶的機型,被人形象地稱為隨身聽,外出流動時佩挎在腰部,插上耳塞,音效相當不錯。同時也推出可播放影碟的微型機。隨著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存儲介質有了新突破,在U盤出現後,一款體積比火柴盒還小的MP3又代替了隨身聽,開頭的產品只能儲存幾十首歌曲,到後來容量達到論G計,發展成為帶屏幕可看影劇的MP4了。然而,還未能各領風騷三幾年,電腦和互聯網的飛速進步,竟將人們的娛樂方式帶進了又一個新時代,「雲概念」完全顛覆了舊的聆看音像觀念,這些或多或少曾伴隨了我們一段時光的播放器,都漸漸消失在光陰的故事裡了。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電子管收音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家有小兒尚長成
小說:葛大哥的後悔事(5)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