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劉濤罕見崩潰大哭:餘生,只想多愛你一次

劉濤罕見崩潰大哭:餘生,只想多愛你一次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閆涵媽媽 · 主播 | 維維

最近,看了幾集《親愛的客棧》,意外地被一句話戳了心。

那一集,是大家一起聊起父母,20歲的演員王鶴棣談起自己的媽媽。

他說以前在自己的心目中,媽媽是特彆強大的人,無論什麼事找她,她都可以解決得很好很完美。

但是這兩年,他突然發現,其實媽媽並不是那麼強大完美的人。

來北京後,因為普通話說得不好,媽媽在外面幾乎不敢跟別人講話。

王鶴棣說:

「小時候是媽媽鼓勵自己多跟別人講話聊天,而現在,變成自己要告訴媽媽:

別怕,有什麼你就說什麼。」

這是每個人成長中的殘酷一刻:

那一刻,你突然發現,自己的爸媽並非無所不能,他們也會膽怯、害怕、不知所措。

意識到這一點的孩子,會努力獨立、不去打擾,可這樣的獨立,反而傷了爸媽的心。

因為那意味著,你不再需要他們。

對於這種內心的糾結,最讓我感觸的,是劉濤的丈夫王珂談及父母的一段話。

他說:

「她在引導你的時候,她在教你的時候,你是一個沒有成形的,你是一個孩子,你什麼都不知道。

你在跟她講人生的時候,她已經六七十歲、七八十歲,她已經改不了了。」

就像劇組打出的那句文案:

父母教你時,你是張白紙;

你糾正父母時,父母已成畫。

這句話,很多為人子女的都會有感慨吧。

寫今天的推文之前,我在幾個朋友群問了同樣一個問題:

有沒有哪個時刻,你覺得「改變」父母是為他們好,其實傷害了他們?

有很多朋友給我留了言、發了私信——

春節回家,發現這一年給我媽買的新衣服她都沒怎麼穿,當著親戚的面就沖她發了脾氣。

過完年回北京,我媽打電話,說不是不喜歡,是捨不得。

她還特意讓鄰居幫她發了微信給我,看著她穿著新衣服笨拙地比了個「耶」,突然覺得挺對不起媽媽。

我媽參加婚禮拿回來的喜糖都要留起來,家裡來客的時候拿出來吃,我覺得寒酸,當著客人的面丟到了垃圾桶里。

我媽當時眼圈就紅了,丟完糖我就後悔了。

剛到外地時,父母每天給我打電話,我嫌煩,讓他們發微信,他們就學會了發微信。

後來放假回家,看見家裡的枱曆密密麻麻地寫著「怎麼用手機發微信」的說明,覺得自己真自私。

我總抱怨我媽給她買的東西都不吃,我媽有一次特別抱歉地說:

「歲數大了,真的吃不下了。」

表情就像被批評的小孩一樣,一瞬間很扎心。

4歲的女兒告訴我,你總嫌棄姥姥不會說普通話,姥姥今天跟我說,她以後要少跟我說話,免得我變土了。

聽了女兒的話,想哭。

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看著看著,我的鼻子就酸了。

因為我也曾不止一次跟媽媽抱怨、生氣,因為給她買的東西她不吃、送的禮物她不用、想讓她享受更好的生活她不習慣,或者覺得她的有些習慣在外人面前有些丟臉。

父母或許並不完美,但他們一直在努力跟隨我們的節奏。

他們要學會用智能手機、用微信、看朋友圈、發語音;

他們要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

他們要改掉小時候帶你的大部分經驗,接受更科學的育兒理念;

甚至,他們要改變自己說了一輩子的口音。

他們努力成為我們期望的那個樣子,只是因為我們覺得「我是為你好」。

真正的為父母好應該是怎樣的?

從朋友琪那裡,我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

上個周末,和琪吃飯,席間,琪的爸媽來了電話,琪拿著電話一直點頭說「好」、「好」、「是嗎太好了」、「回來趕快給我看看」。

掛斷電話,琪說,爸媽報了旅遊團出去玩,剛才神神秘秘地告訴她「正在XX買東西,又便宜又好」。

琪噗嗤一笑:

「不知道哪家旅行社專門找老人推銷,團費還不夠機票錢,明擺著就是購物團,已經買了一路的土特產、紀念幣……」

我很是納悶:

「明知道是購物團,你還讓他們去?」

琪笑笑說:

「他們高興就好,這麼多年節儉慣了,花小錢買點土特產行,真讓他們花大價錢去報旅行團,肯定捨不得,何必難為他們呢?」

琪說,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一直過得很儉省,退休後,老同事偶爾會招呼著一起出去玩,選的都是便宜的旅行團。

因為這,她沒少沖老兩口發火,天天給他們講便宜的旅行團怎麼坑老年人買東西。

有一次,爸媽又偷偷報了名,她知道後,把爸媽數落了一頓,自己去旅行社退了錢,給父母選了個高品質的團,請了年假陪他們一塊去。

結果呢,一路上,爸媽連張帶笑臉的照片都沒拍,回到家,媽媽就淡淡地跟她說了一句:

「你是不是覺得我和你爸現在都是廢物,什麼事都做不了?」

琪說,媽媽一輩子沒對她說過重話,那算是唯一的一次。

那件事之後,琪反思了很久,她說她突然意識到想要改變父母一輩子的習慣,未必真的是對他們好,可能會傷了他們的心。

那之後,琪和老公達成了默契,只要雙方爸媽做的事沒有原則性問題、不影響他們的安全和健康,他們就不反對。

琪的話讓我思忖良久——

在擁有了更多的知識、見地、能力之後,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經這樣自以為是地「改正」過父母。

因為覺得是為了他們好,我從來沒覺得這樣的「改正」有什麼不對的。

可對於父母的習慣,需要的未必是改,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度」,讓他們覺得踏實、舒服、自在。

準備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新聞:

三年前,王先生的媽媽得了阿爾茨海默症,記憶永遠停留在了他的高中時期。

為了讓媽媽開心,從28歲到31歲,王先生每天在微信里給媽媽彙報自己的高中生活:

早晨6點半起床去「上學」,晚上9點半「下晚自習」,10點半熄燈睡覺。

每天晚上穿著高中校服和媽媽視頻。

王先生說:

「一開始我糾正過她,後來次數多了,覺得沒有必要了,將錯就錯,就讓她覺得我還在讀高中吧,這樣感覺她也會比較開心。」

這通新聞看得心裡暖暖的,也酸酸的。

或許某一天,我們也會在害怕失去的恐慌里懂得:

比起改正父母,只要他們能陪伴著我們,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適應父母,遠比他們適應我們要容易得多,為人子女最該做的,就是停止改變父母。

對於父母來說,真正的「為你好」,是「你覺得舒服」,而不是「我覺得你這樣會舒服」。

「父母教你時,你是張白紙;

你糾正父母時,父母已成畫。」

這句話,每一個做兒女的都請記在心上。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好 看」哦 !

作者:閆涵(專註兒童心理,做最懂孩子、最尊重孩子的媽媽;蒙台梭利育兒踐行者,用親歷經驗讓您的育兒少走彎道。)文章來源於公眾號:閆涵媽媽;ID:yanhanmama2016。有書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主播:維維,有書籤約主播。主持人,資深播音主持教師,流行唱法歌手。個人微信公眾號:維維fm 、晚聽經典;個人微信號:15838339626。

點這裡,會變更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好的婚姻,需要「自療力」
多帶孩子去旅行,到底好在哪兒?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