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紮根湖湘沃土 彰顯「三農」情懷

紮根湖湘沃土 彰顯「三農」情懷

湖南農業大學辦學始於1903年創辦的修業學堂,周震鱗、黃興、徐特立、毛澤東等先後在此執教。學校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學校是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建設單位,是農業部門與湖南省政府部門共建大學、全國首批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試點建設單位、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秉承「朴誠、奮勉、求實、創新」的校訓和「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堅持「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堅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國內一流農業大學。

從「農為本業」到「科教興農」,從「救國幟志」到「雙百科技富民工程」,從「開門辦學」到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從「進德修業」到「全國文明校園」,湖南農業大學一步一個腳印,繼承優良傳統,凝練辦學特色,一代代農大人篳路藍縷,百年學府薪火相傳,結出累累碩果。這些碩果凸顯在官春雲院士的油菜花里、展示在陳立雲研究員的優質水稻里、凝結在石雪暉教授的甜蜜葡萄里……115年來,湖南農業大學風雨兼程,以創辦於1903年的修業學堂為起點不斷發展壯大。走進新時代,這所擁有悠久辦學歷史的省屬重點建設高校,正一如既往地紮根湖湘沃土,在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道路上行穩致遠,在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中續寫輝煌,唱響了一所百年農業名校的「新時代之歌」。

可歌可泣

承百年修業傳統

1903年10月8日,湖南教育界3位名人周震鱗、俞蕃同、許直出面呈請政府批准創辦了修業學堂。1912年1月,民國教育部頒發《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推出「壬子葵學制」,頒布實行包括《學校系統令》《中學校令》在內的一系列規定,「修業學堂」更名為「湖南私立修業中學校」。

鴉片戰爭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突起,愛國救國熱潮洶湧,儒將盡顯風流。修業締造者周震鱗與對曾國藩治軍方略推崇備至的黃興在兩湖書院同窗五載,志同道合,雖執教於明德學堂,卻胸懷天下,志存高遠,備受愛國進步學生擁戴。周震鱗先生在主辦「修業學堂」的同時,積极參与組織「華興會」,成為當時湖南辛亥革命的重要活動分子、「同盟會」的早期會員和民主革命的先驅。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學生徐特立,以及徐特立的學生毛澤東等一批有志之士先後到「修業」執教。

毛澤東1919年受聘為修業小學部主事,以此為掩護,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創辦了革命刊物《小學生》《湘江評論》,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思想,還在修業領導長沙各校學生總罷課,發起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大大推動了省內外的反帝救亡運動,為修業學校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共同的理想與志向使三代革命家走到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毛澤東尊稱徐特立「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今天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的故事還廣為流傳;毛澤東親切接見徐特立的老師周震鱗,並尊稱為「祖師爺」的美談也是青史有載。一代開國領袖、三代教育家先後結緣「修業」,這絕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修業」之大幸,更是中華民族歷史重任之使然!

「修業」之所以有如此的感召力,就在於創辦之初就有明確的辦學宗旨。創辦人周震鱗先生將學校命名「修業」,旨在開宗明義。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修業」始終把農業作為根本而「務本崇實」,慘淡經營,不棄不舍。1923年2月,「湖南私立修業中學校」停辦中學,改設農業職業學校。隨後,購置長沙南城外十里新開鋪熊家巷為農業部門校址,建設教室和寄宿舍,往南京聘請教員,積極發展棉作、園藝學科。至1923年4月,「修業」農業部開學,進一步明確其定義,「所精之業為農業」。倡導學生為振興農業,刻苦堅忍。時至1930年,「修業」辦農已7年,一直以「修業」學校農業部為名,1930年12月,校名改名為「湖南省私立修業農業學校」。1934年6月,「湖南省私立修業農業學校」恢復高級農科,校名更名為「湖南省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修業」雖為私立學校,卻超越了當時的官辦農校,在半個世紀的崢嶸歲月里,培育了許許多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毛澤東、徐特立、黃興、王首道、毛澤覃、歐陽梅生、歐陽立安等一大批傑出的革命家曾在這裡工作或學習。國防科技大學著名教授曾石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劉佛年、中國著名詩人吳奔星、著名擊劍教練文國、著名作家張揚等,也都在修業學校接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修業不僅重視人才培養,而且注重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先後在湖南稻米改進、棉麻研究、園藝園林、茶葉種植與黑茶製作等諸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在湖南水稻育種方面,培育出「小南粘」「粒谷早」「修農一號」「修農二號」等優良品種,在全省推廣,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益。當時全國的權威刊物《獨立評論》有專文介紹,聲稱「湖南水稻改良,修業開先河」,1941年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創辦之初,亦以「培植高度農業技術人才,研究高深農業理論,以負改進湖南農業生產」為使命,「養成刻苦耐勞、品行方正有學識有技能之專門農業人才」,雖歷經磨難,命運多舛,但始終抱定辦校之初心,為實業救國出力,在湖南乃至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曾擔任「修業」40年校長的彭國鈞先生更是以「蓑衣斗笠是我們的制服,鋤頭扁擔糞桶是我們的工具,鐮刀枝剪是我們的武器,紙筆墨硯是我們的寶貝」告誡學生,「於教室講授研究外,特別注重農場實習,如挖土挑糞除草犁田插秧剪枝等體力工作」。正因為上至校長教師、下至歷屆學生,都辛勤耕耘,故總是得到上級的肯定。當時的教育部曾嘉獎道,「修業學校以朴誠奮勉的校風,洵他處所難多覯」,並授予學校「為時養器」的匾額,授予校長彭國鈞三級褒章。修業學校40周年校慶時,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立夫還親筆題寫了「民生在勤」的銘言以資鼓勵。

可圈可點

風雨砥礪數十載

1950年,湖南省政府部門考慮到湖南為農業區,農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大,當時僅有湖南大學辦有農業學院,於是動議接管「修業」學校,並升格為專科學校。1950年下學期,「湖南省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由湖南省政府部門接辦,改名為「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1951年初,湖南省政府部門決定將湖南大學農業學院與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湖南農學院。經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核准,任命李毅之為湖南農學院院長,租長沙市韭菜園聖經學院舊址為臨時校舍。

1951年3月9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建校典禮,湖南省政府部門領導、修業校友王首道出席典禮並作了講話,強調「農學院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大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農業建設人才,以迎接偉大的經濟建設高潮」。首任院長李毅之闡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達到教、學、作合一,建立一個新型的、正規的農學院」的辦學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1951年11月,毛澤東主席為學校親筆題寫了「湖南農學院」校名。從此,學校步入了一個嶄新發展時期。

在農學院組建之初,首任校長李毅之一上任就在全國各地聘請了20多位教授來校執教。他們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農業教育事業的忠誠,從四面八方聚集於湖南農學院,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學術活動中完成了大量開創性工作,不愧為建校立業的元勛。有如國際友人韓籍園藝學家柳子明教授、農業經濟學家盧愛知教授、水稻育種專家周聲漢教授、植物生理學家胡篤敬教授、作物遺傳學家裴新澍教授、苧麻專家李宗道教授、茶學家陳興琰教授等。他們在農大默默耕耘幾十年如一日,或成為全國和湖南省數屆人大代表、政協副主席或委員,或為中國薔薇贏得了世界地位,或為世界開闢鉀肥資源新途徑,或首次提出與當時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美國科學家希爾斯的「三型學說」不同的新理論「親緣學說」,或被稱之為「當代麻神」,或成為學校某一學科專業或課程的開創者,他們的名字和業績永遠值得銘記。

1994年,隨著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湖南農學院報經省政府部門和國家教育部門批准,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標誌著學校躍上了更高的發展平台。為了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採取培養和引進結合,組建了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德藝雙馨的高層次師資陣容。為了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進行了長期艱難的探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作為學校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來抓。在不斷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橫向拓寬專業口徑、縱向拓展專業內涵、基礎加模塊、主輔修制、「六邊」、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不同需求作出了貢獻,並在2001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門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都獲得優秀。

可喜可賀

續世紀湘農輝煌

通過下面的數據,或許能更真實地聆聽學校強勁的發展足音,更真切地感受學校鏗鏘的前進腳步。

2013年,根據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湖南農業大學成為中國進步較快的十所大學之一。

2014年11月,湖南農業大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2015年7月,農業科學領域進入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2016年,開啟「雙一流」建設新征程,湖南農業大學在中國大學ESI全球前1%學科排行榜中榮登第95位。同年,袁隆平國際高端農業人才培養中心成立;與波蘭弗羅茨瓦夫環境與生命科學大學進一步拓展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領域和層次,培養國際高端農業人才,為加快推進湖南農業「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近年來,學校先後與20多個國家的40多所大學和國際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繫,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等2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是湖南省較早開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之一。翻開湖南農業大學建設與發展的歷史畫卷,農大人總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新思路,敏銳抓住發展機遇,深化改革、開拓進取。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進入湖南農業大學,名師薈萃,群星璀璨。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371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5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兩人,高級職稱專家827人,博士生導師310人。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等81人;有「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省優秀教師等322人;有教育部門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兩個、農業部門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3個、湖南省創新團隊6個,國家教學團隊兩個、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6個。

在他們的指導和培養下,一批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目前,學校擁有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9人、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145人。現有牽頭組建的國家級別「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國家級別科研平台8個、省部級科研平台64個。獲得國家級別科技成果獎2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00餘項,審定新品種300餘個,獲授權專利1400餘項。選育出的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花生、茶葉、葡萄、棉花、柑橘、生豬、煙草等新品種和形成的實用技術成果推廣覆蓋全國。科研項目質量的提高,伴隨著科研成果的層出不窮、科研層次的不斷升級。2014年,由湖南農業大學領銜組建的「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別「2011協同創新中心」,開創了湖南省省屬院校「之冠」和「僅有」;2015年,該中心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億多元,帶動農民增收超100億元。由劉仲華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研究項目「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的技術成功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大力提升了黑茶產業的技術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17年,官春雲院士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開放辦學,教學成果出精品,雙創人才培養顯優勢。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打造了一條以基層就業創業為導向的雙創教育之路,為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功,得益於學校始終秉承「朴誠、奮勉、求實、創新」的校訓和「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得益於十多年不斷探索實踐,學校始終立足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通過實施「四措並舉、三輪驅動、兩個結合」為主要內容的「四三二工程」,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情懷、有知識、有能力的「三農」雙創人才。學校獲批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8個、國家級別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別特色專業6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5門、國家級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兩個、國家級別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別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4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1個、全國農業碩士實踐教育示範基地1個;獲得國家級別教學成果獎1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05項;1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兩篇獲提名獎。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全省高校前列,學校獲評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朴誠奮勉是農大精神的內核,一脈相承且矢志不移。持續15年,實施「求真」「求善」「求美」「求實」「求特」「求強」素質拓展活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持續16年,開展「校領導接待日」活動,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持續30年,開展特色國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師生國防觀念和意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育人,文化是根。長期以來,湖南農業大學堅持發揮青年學生的生力軍作用,使青年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受益者。

2017年,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湖南農業大學榮獲首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成為湖南省僅有獲此殊榮的高校。這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的評選。此前,湖南農業大學先後於2005年、2011年和2015年三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

學校先後湧現出全國教學名師官春雲,全國十大教書育人楷模、十八大黨代表石雪暉和全國模範教師、感動湖南年度人物陳立雲,省模範教師肖浪濤、茶葉專家劉仲華等一大批先進教師典型,成為引領校園文明的「風尚標」。模範群體的「雪球效應」持續「升溫」,模範群體的隊伍不斷壯大。在他們的帶領下,學校師生踴躍參與「三下鄉」「雙百」科技富民工程,為大量涉農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惠及全省幾十萬農民。

秉承「務本崇實」傳統,為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新湖南作貢獻。日前,教育部門首次組織開展「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活動,「茶產業『互聯網+品牌』精準扶貧項目」成功獲批,為湖南省僅有的入選項目。作為湖南省僅有的高等農業院校,湖南農大在長期的科技扶貧實踐中,形成了科技扶智、產業扶貧的特色扶貧模式。2016年,學校發揮科技優勢幫扶湘西花垣縣新科村發展特色產業,提前一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在此基礎上,還探索出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積極打造「綜合示範基地+特色產業基地+專家服務站」三級推廣服務體系,一大批專家學者以及博士團、碩士團奔赴農村生產一線,把業績寫在大地上,彰顯了農大人強烈的社會擔當。

2018年10月,湖南農業大學獲評成為湖南省本科院校「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可望可及

繼往開來從頭越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今天的湖南農業大學前承「修業學堂」,繼啟「湖南農學院」,迄今已走過了整整115個春秋。慶賀華誕之際,恰逢學校「十三五」發展藍圖繪就之時。展望明天,我們既信心滿懷,又深感任重道遠。

2018年10月8日,湖南農業大學迎來辦學115周年。五湖四海的校友齊聚母校,出席了首次校友秩年返校日活動。返校校友們匯聚母校,尋夢校園生活,遊覽第一教學樓、校史館、老校門牌坊、學生五舍和六舍、圖書館觀景台等校園風景,共同為湖南農業大學辦學115周年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11月2日,國家領導人考察調研湖南農業科技創新情況。他充分肯定學校在水稻、油菜、茶葉等學科領域所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勉勵要堅持農業大學姓農,要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早日實現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1月14日,省領導到湖南農業大學調研。他強調,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農」為本、立足三湘、服務「三農」,創建國內一流農業大學,在全省農業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新貢獻。要在建設高水平農業大學、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馬坡嶺下,瀏陽河邊,這一片靈秀的土地,是我們美麗的校園。我們愛你光榮的昨天,毛主席題寫的校名,光輝照耀一年又一年。我們愛你燦爛的明天,萬千優秀的學子,成為科技強國的中堅。我們朴誠奮勉、求實創新,願把智慧和汗水奉獻。湖南農大走進新世紀,如日中天。」回顧湖南農業大學辦學115周年的光輝成就與百年榮光,湖南農大人將繼續秉承百年傳統,堅守鑄世紀輝煌的初心,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展現新作為。我們深信,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學校全面建成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先進行列、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李 苗 呂 志 劉啟定)

《中國教育報》第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到勞動中釋放潛能
為「圈外人士」給校長上課點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