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57設計師竟說殲-20不是隱身戰機,還說F-22和F-35加起來也不

蘇-57設計師竟說殲-20不是隱身戰機,還說F-22和F-35加起來也不

原標題:蘇-57設計師竟說殲-20不是隱身戰機,還說F-22和F-35加起來也不


最近,一部俄羅斯紀錄片《從T-50到蘇-57》火了起來!片中用各種高清畫面和震撼的鏡頭敘述了蘇-57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能力,比如「殲-20根本不是隱身戰機」、「蘇-57遠超F-22和F-35」等。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蘇-57何來的自信?



如大家所知,早在解體之前蘇聯就已經開始謀劃蘇-27和米格-29的繼承者,即「I-90計劃」(90年代戰鬥機計劃),這一計劃的遺腹子便是米格1.44和蘇-47「金雕」(我們會在之後的視頻中單講)。解體之後,貧弱的國力使得俄羅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戰機研發陷入停滯。直到本世紀初,備受5代機威脅的俄羅斯啟動了「PAK FA」計劃,成果便是蘇-57。而這也是蘇霍伊在各種限制條件下所能拿出來的最現實的方案了。



紀錄片《從T-50到蘇-57》:畫面震撼,對蘇-57也有各種介紹,但...認真你就輸了

蘇-57的三宗罪


進氣道問題:自蘇-57問世之初,人們就有種眼熟的感覺——這進氣道簡直就是蘇-27進氣道的復刻版。雖然這種設計有著很高的進氣效率和高速性能,且設計製造簡單,但對於隱身性能有相當程度的破壞。



蘇-57:有些蘇-27被拍扁的感覺


在某些角度上甚至可以直接看到發動機的扇葉,由於葉片是強反射源,所以設計時都會盡量做成S型彎曲,並敷設吸波材料以達成隱身效果。雖然,不用S型並不意味著放棄隱身性能,但影響還是免不了的。


這個角度下甚至能直接看到發動機葉片


彈倉設計問題:對於五代機都有的彈倉而言,蘇-57將發動機間的空間向下填平0.5米左右做彈倉。由於彈倉被弔掛的兩台發動機左右「包裹」住,導彈投射時可能會面臨氣動干擾問題。而且,由於彈倉深度有限,恐怕也難以採用大行程的伸縮式投彈掛架。可以說彈倉的設計問題,當是蘇-57遲遲不露彈倉的原因之一。



殲-20:反正大家都是用電池的,怕什麼

設計粗糙:在其他的一些小細節上,蘇-57的機頭外形與平尾邊緣對齊。機身接縫處也基本沒採用鋸齒設計,大部分接縫甚至是垂直與機身軸線的非隱身設計。很難想像這一切的問題都會出現在「隱身戰機」蘇-57身上,出自著名的蘇霍伊公司之手。



橙游標記了蘇-57的邊緣設計,實在是有點太圓潤了,這樣雷達截面積就會陡然睜大


迷之自信的背後

俄羅斯人敢放出「豪言壯語」,賦予蘇-57迷之自信的背後,除了俄式武器一貫粗獷的傳統和經濟實力不足的原因外。恐怕跟俄羅斯人自己的「自信」有關,根據他們測算F-117、F-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比美國人自己公布的數據高10倍。而1999年被南聯盟擊落的那架F-117,更堅定了俄羅斯人的看法。



雷達和機動性可能是蘇-57唯二的亮點了,但即便這樣也不排除設計師吹噓的成分。畢竟在他們眼中蘇-57能吊打F-22、F-35,碾壓殲-20...


由於蘇-57空開數據較少,尚不知其性能的極致在何處,唯一能夠肯定的是蘇-57的機動性能在當今五代機中數一數二,但僅憑這一條恐怕難以與F-22抗衡。所以《從T-50到蘇-57》中吹噓的成分究竟有多少?只能待日後判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中國戰略層面再拿下一局,導航系統擺脫美國牽制,新系統全面超越

TAG:軍事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