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考試眾生相:王維長得好看成了狀元!黎逢遲到因禍得福!
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繁多,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要數「進士」科,當時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進士考試難度很大,所以,五十歲能考上進士就相當年輕了。
當年才子白居易找了不少門路,拜了不少門子,當然自己也有才,最終在二十七歲的時候高中進士。白居易很自豪,就寫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其自誇心情溢於言表。
與賈島齊名號稱是「郊寒島瘦」的詩人孟郊,落榜多次屢敗屢戰,終於在四十六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賈島這個時候覺得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他寫詩說:「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把他嘚瑟的不行。
我們也不能怪這些詩人們,因為在唐代能考上進士畢竟是少數,是屬於人中之龍類型的。考上進士就意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跨入廟堂行列了。所以,在唐代要是能考上個進士中的頭名狀元,那更是驚天動地的事情。考上進士甚至是狀元,對於文人來說,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因為,考上狀元,除了和你的才學有關;更多與你的出身、家族、名氣有關;與有沒有人替你搖旗吶喊擂鼓助威有關;與你是否長得帥長得文藝有關;與你是否能攀上皇親國戚有關。
因為,唐代的科舉畢竟處於早期,尚為探索階段。其他科目且不論,其進士科考試就始終不糊名,更無謄錄之說,考試並不嚴格。多數的錄取並不完全倚重考卷,還要看平時的文字高下,考生的聲名、影響及家世、地位等等,有時甚至未曾開考,名次已定。
王維考上狀元其實並不意外。一是他長得好看;二是他除了長得好看還是著名的音樂家;第三是人家年少成名,早已是著名詩人了。王維還和皇帝李隆基的兒子岐王以及據說是玉真公主熟絡的很,所以最後成了狀元,不過這也不算是走後門,因為人家王維長得好看,也吟得一手好詩!
丁已科的黎逢能高中狀元,那絕對是才氣加運氣了。所有的一切都源於一次遲到。在今天你遲到了30分鐘,那是絕對要取消考試資格的,而在唐朝,那時候沒有這麼嚴格。
黎逢相貌樸拙,長得比王維差的遠,舉止亦不甚文雅,屬於芸芸眾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那樣的。黎逢在省試開考的第一場便遲到了。他一個人最後趕來,考官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轉到了他身上。只見他向考場張望了一氣,沒有發現空位,便在考場辦公室的門外找張桌子匆匆做起答捲來。
這一遲到反倒幫了他的大忙,因為這看起來很與眾不同,與眾不同這句詩氣質,文人之間科室最講究氣質的。魏晉時代距離唐代還不遠,那時候流行名士風氣,而名士,大抵是有些本事的。比如有人在長官面前捉虱子,有人喝酒不穿衣服滿地里跑,這些都是牛人。
當時的主考官也是個狀元,是當時的禮部侍郎常袞。常袞看著黎逢的一舉一動,甚覺奇怪。心想這個考生看來是個fereshman,就是個新手,其文章大概也是稀鬆平常的。
反正就閑著無聊,就對身邊的一個辦事員說:「去看看這最後來的考生寫些什麼,看一句來報一句。」那場考的是《通天台賦》。報來的第一句為:「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見漢右之荒台」。
禮部侍郎常袞認為也只是稀鬆平常,一會兒又報來好幾句聯語,常袞感到漸入佳境,情不自禁叫起好來,主考官都叫好,其他在場官員自然也得叫好,這樣一來,黎的文章還未寫完,儼然就是狀元了。
事後,黎逢果然成了本科狀元。
所以說,有時候遲到並非什麼壞事!不過,你還真的有點真才實學!
※莊子最難懂的一篇寓言!「夔憐蚿」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
※如何用道家智慧治理心靈?學道家七種智慧,過七種逍遙人生!
TAG:好玩的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