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為何「戰略機遇期」判斷不變?

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為何「戰略機遇期」判斷不變?

資料圖(圖據新華網)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著「大摩擦」與「大調整」。貿易摩擦及衝突已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帶來次貸危機以來「大平庸」周期的延展。在這樣的背景下,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清醒的底線思維將2019年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定性為「複雜嚴峻」。而引發國內外輿論廣泛關注的是,儘管面臨巨大的外部環境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然做出了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論斷。

作出這一論斷的根本基礎,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探索出來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從貧窮走向全面小康,從技術落後走向現代化,由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包容,從世界舞台的「看舞者」走向「領舞者」,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決定了它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判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把握住了新時代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線索以及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精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制度自信的根本底氣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自由平等權利和人身財產權利,是為人民謀福利的政黨。黨的凝聚力煥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形成了中國發展動力的不竭源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能夠激發全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先進的文化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能很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這強大的「四個自信」,讓中國具備抵禦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能夠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當前,面對世界大變局中同生共存的危與機,中國尤需把握住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鍛造提升把握機遇的能力,善於化危為機、轉危為安。

具體來說,戰略機遇期新內涵的核心,是走內外平衡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嚴格履行承諾,在市場准入、關稅消減、市場主體同等國民待遇等一系列領域進行了深度的市場化改革,積極擁抱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也隨之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第二大經濟體。更科學合理地利用外部市場是中國經濟未來開放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要通過全方位的開放,公平的合作與競爭來塑造高質量的外向型經濟,保持適度順差的外部平衡模式。

內外部平衡之路也是內外部聯動發展之路。內部平衡之路要走高質量的平衡之路,形成有效的供給與有效的需求相匹配。因此,走內部平衡之路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理順政府和企業的邊界,深化要素市場的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揮國內大市場的主導作用。技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差距縮小、民生工程供給、美好生態建設等將成為內部平衡發展的重點。

(王晉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難怪這麼亂!法國「黃背心」抗議者中竟混進了這群人
專家: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要落到老百姓身上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