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機器人在歐洲越來越不受歡迎?

為何機器人在歐洲越來越不受歡迎?

原標題:為何機器人在歐洲越來越不受歡迎?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道西媒稱,機器人的普及在最近幾年來是不可否認的趨勢。機器人的數量不僅在工廠、醫院、住宅等場所中有所增加,而且這一概念也擴展到人們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使用的一系列信息化和自動化設備上。關於機器人時代的成就、進步和變革的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所以人們可能認為機器人的粉絲一定會越來越多。但情況恰恰相反:至少在歐洲,機器人正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



在德國漢諾威,軟銀公司的智能機器人在漢諾威IT展上為一名觀眾提供美容建議。(新華社)


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2月23日報道,德國研究人員蒂莫·尼昂布斯和馬庫斯·阿佩爾在分析過去五年來歐洲人對機器人的態度演變後,在專業刊物《計算機在人類行為研究中的應用》雜誌上發表文章並指出,通過分析歐盟委員會委託進行的「歐洲晴雨表」民調結果,歐洲關於機器人的公眾輿論已變得更加消極。在2012年至2017年期間,對機器人持正面看法的歐洲人的比例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而持負面或非常負面看法的歐洲人的比例從23%增長到30%。

報道稱,那些與人類共同工作的機器人的受歡迎程度下滑幅度甚至更大。2012年,有69%的歐洲人認為在工作中多一個機器人助手將會比較舒服或非常舒服,5年後這一比例下降至57%。這也許是因為在智能機器人經歷大規模應用高峰時期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將會「偷走」他們的工作崗位,而機器人的發展普及將消滅更多的傳統就業機會。



在德國馬格德堡舉行的機器人世界盃德國公開賽期間,一個機器人「坐」在椅子上。


「情況發生了變化。直到不久前,機器人似乎還像是一些科幻小說和學術討論的內容,但現在已經進入了人們的家庭,越來越多的人與這些機器進行互動,機器人開始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生物倫理學專家霍爾迪·巴利韋爾杜說。他認為,公眾對機器人的接受程度下降,與擔心它們搶佔工作崗位和擠占私人生活空間有關。


機器人研究專家勞爾·蘇亞雷斯也表達了與此類似的觀點。蘇亞雷斯認為,多年來,一部分公眾輿論只看到了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童話故事」和可能帶來的好處,而現在,關於其消極方面的信息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對機器人未來普及的恐懼和抗拒。(編譯/田策)


【延伸閱讀】一份聖誕禮物引發的罵戰:「怎麼能送鍾呢?」「送鍾怎麼了?」


參考消息網12月24日報道台媒稱,西方節日適用東方習俗嗎?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12月21日報道,一名女網友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兒子學校社團有聖誕節交換禮物活動,自己幫忙買了心形相框加鬧鐘,兒子卻被老師批評,讓她感到非常不解。



這位媽媽事後貼出照片,表示自己選購了相似的相框款式。

這位媽媽表示因為聖誕節要到了,兒子參加的校內社團會舉辦交換禮物的活動,因此自己便幫兒子買了有立體熊的心形相框加鬧鐘。


但交換禮物活動結束後,兒子卻很不高興,表示老師罵他「怎麼可以送鍾(終)呢?很不吉利」。社團氣氛瞬間變得尷尬,兒子表示,拿到禮物的同學堅持要給他一塊錢當作是買的。


最後,母子決定補送一個斜背包,但這名媽媽對於老師的反應感到非常不解,「我想問真的要禁忌那麼多嗎?聖誕節不是西方的節日嗎?」。她認為自己不是單送一個時鐘,而是一個組合心形相框,當初是因為相框很可愛才買下來的,沒有想那麼多。


對此,網友們看法各異,有網友認為老師太守舊,「這是70年前的思想」、「交換禮物沒有這個規矩吧」、「是交換又不是贈送」。有網友則認為不應該送時鐘:「是的,本來就不能拿鍾送禮,你覺得沒什麼,但是你不會知道別人會不會介意」、「真的不太妥當,我也收過造型時鐘,送的人說他覺得很好看,自己也有用,所以想跟人分享,但我真心覺得無語」。還有人表示:「老師也是提醒,只是表達方式錯了」、「就算真的忌諱,應該用別的表述方式跟同學解釋」、「這老師不太懂做人」。


(2018-12-24 10:04:00)


【延伸閱讀】一代新型「網紅」來襲,但他們可能不是人類



很多虛擬視頻博主是Cosplay愛好者模仿的對象。(視覺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24日報道 英媒稱,無論是YouTube還是Instagram,一代新型「網紅」潮流似乎已經襲來。他們是虛擬人物,卻時常以假亂真,如同現實人類一樣聊天。未來,我們的偶像會是一群虛擬人類嗎?


據BBC中文網12月19日報道,「絆愛」(Kizuna AI)在YouTube上有230萬粉絲。她幾乎每天都會發布視頻,面對鏡頭討論生活、愛情和電子遊戲。

但她實際上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虛構角色,外表是一個年輕女人,聲音來自一名演員。她自稱是先進的人工智慧。


報道稱,她也是近段時間風靡日本的虛擬YouTube博主之一。


吸粉力強


據報道,虛擬視頻博主們擁有卡通的外表,運用廉價的運動感測技術生成。與普通的YouTube用戶一樣,從人際關係到電視節目都能成為他們口中的日常話題。


有跡象顯示,這種虛擬人類正越來越流行。今年早些時候,總部位於東京的數據研究公司「本地用戶」(User Local Inc)報告稱,目前,YouTube上虛擬博主的數量已超過4000個,在兩個半月的時間裡翻了近一番。對此類亞文化感興趣的,並不只有日本人。


日本虛擬現實新聞網「帕諾拉」(Panora)的運營者広田稔(Minoru Hirota)說:「這已是一種趨勢,在去年一年裡尤其被很多人關注。」


「『絆愛』在歐洲、美國、泰國和韓國都很受歡迎。據說其YouTube頻道有超過一半的訂閱用戶來自海外。」



「絆愛」在YouTube上有超過200萬粉絲。(視覺中國)


2016年,「絆愛」開始生產視頻。不久後,一波YouTube虛擬視頻博主開始出現,其中包括帶有貓耳朵的「輝夜月」(Kaguya Luna)、穿著西裝的「巴卡魯馬」(Baacharu)和「狐娘」(Nekomasu)。

広田稔解釋說:「『狐娘』是一隻長著狐狸耳朵的可愛女孩,但她的聲音卻來自一名在便利店兼職工作的男性。」


虛擬博主「阿美大和」(Ami Yamato)來自倫敦,她常在真實場景中出演,視頻中還經常有真人坐在她的旁邊。


真實與虛擬的重疊似乎是一個百談不厭的話題。今年8月,日本唱片公司櫻花音樂(Sacra Music)為「輝夜月」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吸引了200名觀眾。


此次活動的舉辦地並非一個真實地點,而是在共享的網路世界。每位觀眾都坐在家裡,戴著虛擬顯示頭顯。在「音樂會」中,他們被顯示為揮舞著熒光棒的棕色光點,成群結隊的虛擬人類一起觀看「輝夜月」在舞台上表演。



一代新型「網紅」潮流似乎已經襲來,只不過,他們可能不是人類。(視覺中國)


人造名人


像「輝夜月」和「絆愛」這樣的虛擬視頻博主並非新鮮事物。2007年,日本媒體公司「克里普敦未來」(Crypton Future)決定為其語音合成軟體設計一個相關的角色形象。結果,梳著天藍色馬尾辮的16歲女孩「初音未來」(Hatsune Miku)橫空出世。她後來出現在各種漫畫、動畫和電子遊戲中,甚至以全息圖像的形式出現在演唱會現場。


當虛擬視頻博主在日本興起時,虛擬人物也大規模進軍Instagram。例如,「蜜葵拉」(Lil Miquela)通過電腦生成的自拍照已經吸引了150萬粉絲。與「阿美大和」類似,她經常出現在真實人類的身旁。


「蜜葵拉」自稱巴西裔美國人,是一名19歲的模特。她甚至和其他虛擬Instagram用戶有過關係和爭執。不過,所有此類用戶都與洛杉磯的一家公司有關聯,而該公司得到風險投資大腕的支持。

Instagram上另一位虛擬明星是「舒杜·格蘭」(Shudu Gram)。當她2017年第一次在平台上亮相時,她戴著南非恩德貝勒人(Ndebele)傳統的金色項環。


這張風格鮮明的照片引發了人們很大的疑慮。雖然它們看起來像是有專業布置和打光的時尚照片,但實際上是用3D軟體製作的。


在虛擬人物的世界裡,匿名可以成為一種強大力量。如果舒杜·格蘭的創造者身份仍是個秘密,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再或者,如果「絆愛」並非建立在對人工智慧的幻想之上,她還會像現在這樣受歡迎嗎?


在這種亞文化中,包含著一種更深入的亞文化,広田稔稱之為「虛擬——美少女——化身」。在這種文化中,男性插畫師繪製女性角色,然後用變聲器變聲。長期以來,互聯網讓人們很容易將自己展現為不同性別,広田稔還將這一現象與日本歌舞伎劇院中更古老的傳統「女形」(Onnagata)——一種讓男演員扮演女性角色——進行了比較。


広田稔認為,這是許多人創造虛擬形象的核心原因:「在日本,很多人不想讓自己出現在互聯網上。虛擬博主可以幫助那些人。」


利潤豐厚的亞文化


不過,歸根結底,虛擬「網紅」崛起的驅動因素很可能是錢。


「這是一種利潤豐厚的亞文化,各大品牌在這方面投錢是有意為之的。這些虛擬的YouTube用戶也緊跟風口。」


「絆愛」和「蜜葵拉」等賬號很像YouTube或Instagram上的網紅,他們會吸引知名公司的注意,公司則投錢讓他們的產品有特色。因此,為了達到此目的,使用一個可控的虛擬化身而不是真人模特可能反而具備優勢。


「我絕對相信廣告的角色驅動性質,有助於把日本的虛擬視頻博主打造成到比普通人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因為它們更容易營銷和推廣。」Cosplay和動漫愛好者勞倫·亨特說。

威爾遜也持類似看法。他說,可以想像,未來的時尚品牌會有自己的虛擬角色,類似於克里普敦未來公司的「初音未來」,甚至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它可以是一隻吉祥物或一名模特。


「否則,他們或許努力提升模特的形象,但幾個月後,合同到期時模特們卻跳槽去了競爭對手的品牌。有了這種技術,他們可以在使用真人模特時,同時發展出一個角色。」


隨著面部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生活在小說里似乎不再是夢想。無論虛擬YouTube或Instagram博主在未來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還是僅僅曇花一現,至少現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已然模糊。


(2018-12-24 09:35:00)


【延伸閱讀】不為人知的世界十大奇蹟 你敢來探險嗎?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道西媒盤點了世界上不被大部分旅遊者所熟知的地方。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近日報道,《孤獨星球》旅遊指南在《世界秘境》一書中彙集了360處秘境奇觀,以下是其中十大奇觀:


一、賽馬場鹽湖(美國)



彷彿輪胎在道路上留下的標記,位於加利福尼亞死亡谷這個乾涸湖泊中的一些岩石也會移動並留下痕迹。多年來它們為什麼會移動一直是個謎,直到2014年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夜間形成的冰塊在白天破裂成一塊塊冰面,停在這些冰面上的石頭在風的作用下緩慢移動。

二、通古拉瓦火山觀測台(厄瓜多)



這間靠近火山的樹屋是火山活動觀測台,但最有趣的是那張懸掛在樹上的鞦韆,叫做「世界末日」。坐在「世界末日」上搖蕩著看火山噴出煙霧,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感覺。


三、冰川懸索橋 (瑞士)



高出地面100米,長170米,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這座橋讓您可以從Triftsee湖的一側走到另一側,從空中欣賞湖景。以前可以從冰川穿越湖泊,但不久前冰川融化消失,人們才建造了這座索橋。


四、河中小屋(塞爾維亞)



1968年夏天,一群在德里納河湍急水流中游累了的朋友爬到河中間的一塊岩石上休息,萌發了在這塊石頭上修建一座小木屋以供休憩的想法。儘管小屋被水流衝垮了六次,但經過他們的一次次重建,這間小屋屹立至今。


五、圓頂屋(保加利亞)


這個巨大的圓頂屋在1981年8月開放,是保加利亞共產黨總部。雖然在今天依然存在,但這座小屋因沒有得到修葺而破舊不堪,不過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倒值得進去冒下險。


六、達瓦扎天然氣火山口(土庫曼)



地獄之門可能就在土庫曼的卡拉庫姆沙漠中。1971年一些工程師去勘探石油,卻偶然發現一個天然氣口,為防止有毒氣體泄漏,他們點燃了火種,以為火苗很快就會熄滅,沒想到它燃燒至今。火山口直徑70米,深30米,烈焰烤人,稍微接近都很危險。


七、黃金岩石(緬甸)



傳說這塊巨石之所以沒有滾落懸崖是因為被佛陀的頭髮拴住。它的平衡原理讓人驚訝,實際上巨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很小,因為接觸面周長只有15米。佛教徒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塔,並用金箔裝飾石頭。


八、粉色希利爾湖(澳大利亞)


在大多數情況下,水的顏色是細菌或湖中沉積物的作用造成的,但是澳大利亞米德爾島上的這個粉紅色湖泊的成因卻與此無關,人們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釋,但可能是因為微觀藻類造成的。無論如何,這個湖不能實地參觀,只能坐直升機在空中欣賞。


九、瓜塔佩天階(哥倫比亞)



位於瓜塔佩的這塊巨石的形狀與眾不同,它的頂部和底部一樣寬,使得上山的台階幾乎是垂直而上,不過在登頂之後飽覽湖光山色,也算不虛此行。


十、薩加達懸棺(菲律賓)



菲律賓呂宋島薩加達的土著部落伊戈羅特人看待死亡的觀念獨特,他們當中很多人都自己打造棺材,並將它懸掛到天然石牆上,遵循種姓制度,地位高的人棺材掛得高,遠離動物和洪水。(編譯/王露)


(2018-12-21 08:4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朝鮮喊出「國家優先」口號有何玄機?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