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與中國古籍

毛澤東與中國古籍

毛澤東從學生時代就研讀中國古籍,從事革命活動後一直是史籍陪伴,以至在文章和講話中,言必引古詩典故;他還向全黨發出了「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警告。據說,毛澤東曾把《資治通鑒》讀了17遍,把「二十四史」讀了3遍,把《紅樓夢》讀了3遍。僅《毛澤東選集》引用的古書古句,就達上千條之多。彭德懷說:「在黨內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只有毛澤東一人。」毛澤東鑒古觀今,以史資政,達到了運用之妙、存乎於心的境界。

借鑒古籍指導革命

毛澤東自幼熟讀孔孟學說,經過革命鬥爭實踐,毛澤東已能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隨時結合形勢和工作的需要古為今用。

毛澤東與中國古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種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毛澤東非常重視調查研究。他號召全黨認真學習孔夫子的「每事問」精神,深入群眾,搞社會調查。1927年3月,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深入湖南農村,實地考察了湘鄉等5個縣的農民運動情況,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強調:「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他勸告黨的每個成員:「邁開你的雙腳,到你的工作範圍的每個地方去走走,學習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麼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

1931年秋到1933年3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指揮下,依靠人民,以弱擊強,先後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三次、第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而且創造了世界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一軍事思想,在後來毛澤東指揮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得更加得心應手、淋漓盡致。毛澤東利用「曹劌論戰」來闡發的戰略防禦原則,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軍由弱轉強、最終取得全國勝利的法寶之一。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馬列主義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同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對中國古代優秀的軍事文化遺產,尤其是《孫子兵法》的運用、繼承和創新。從這部「中國古代第一兵書」里,毛澤東不僅吸取了豐富的軍事理論素養,同時也受到了唯物辯證法哲學思想的啟發。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多處引用《孫子兵法》的理論來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如《軍事篇》的「以逸待勞,以飽待飢」「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始記篇》的「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謀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毛澤東深刻地領會到這些軍事基本原則的含意,與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這些古代兵家的軍事理論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解放戰爭初期著名的「延安保衛戰」取得了全勝,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談到戰略退卻時寫道:「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擴大土地,還是賺錢生意的。」這裡,毛澤東就是運用了老子「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大舉行開學典禮,校長成仿吾請毛澤東作報告。毛澤東在演講中說:「當年姜子牙下昆崙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 毛澤東引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神話故事,借題發揮,精練地把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經驗概括成「三件法寶」,給了即將奔赴前線的師生以啟發和力量。

毛澤東與中國古籍

1943年,抗戰形勢明顯好轉,針對蔣介石不打日本而消滅邊區的企圖,毛澤東在《質問國民黨》一文中,說:「假如你們也沒有什麼對付日本人的蒙汗藥、定身法,又沒有和日本人訂立默契,那就讓我正式告訴你們吧:你們不應該打邊區,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這前一個故事,引自《戰國策·燕冊二》;後一個故事,則引自《莊子·山木》。這兩個古代典故的引用,把當時抗戰的形勢和三方面的利害關係分析得再透徹不過了。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他還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勵人們堅定信心,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奪取革命勝利。

運用古籍資政治國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在日理萬機之中,仍不忘研讀古籍,從中汲取經驗,並運用到治國大業中去。

1952年,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我們殺了幾個有功之臣也是萬般無奈。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懲治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殺張子善、劉青山時我講過,殺他們兩個,就是救兩百個、兩千個、兩萬個啊。我說過的,殺人不是割韭菜,要慎之又慎。但是,事出無奈,不得已啊。問題若是成了堆,就是積重難返了啊。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可他面對那樣一個爛攤子,只好哭天抹淚走了喲。我們共產黨不是明朝的崇禎,我們決不會腐敗到那種程度。不過誰要是搞腐敗那一套,我毛澤東就割誰的腦袋。我毛澤東若是搞腐敗,人民就割我毛澤東的腦袋。」

1958年,毛澤東視察河北定縣農業合作社,當聽到彙報成立大社時,他向鄉幹部說:「你看過三國沒有?《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聽取個體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彙報時,毛澤東也引用這句話,來說明他實現社會主義工商業、農業改造的思想。毛澤東還對西南的領導幹部說:「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你們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幹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 他還說,劉備得了孔明如魚得水,群眾就是孔明,領導者就是劉備,幹群關係像魚水關係一樣,我們的事業就好辦了。如果不與群眾打成一片,遲早要「霸王別姬」。毛澤東巧妙地穿插著歷史典故,把道理講得很透徹。

1957年3月18日,毛澤東在濟南黨員幹部會議上講話時指出:「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般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麼叫拚命?《水滸傳》上有那麼一位,叫『拚命三郎』石秀,就是那個『拚命』。我們從前幹革命,就是有一種拚命精神。」毛澤東引用石秀的例子,意在用石秀把個人性命置之度外的精神,要求大家要繼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拚命精神,保持過去的優良作風,警惕革命意志衰退。

上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借鑒《明史·朱升傳》中「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根據國內外形勢,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決策。深挖洞,是為了備戰,防止敵人入侵,尤其是空襲;廣積糧,是為了備荒,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稱霸,是向世界表示中國決不做超級大國的立場。

在認真作自我批評、嚴格自律方面,毛澤東在黨內堪稱典範,也為全國人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毛澤東多次引用《呂氏春秋》上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說,共產黨是執政黨,必須經常地整頓作風,反對官僚主義,防止脫離群眾,防止腐敗變質。

毛澤東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從進北京的那一天起,他就對周恩來說:「我們進京趕考去,我們應當考及格,不要退回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會考出好成績。」毛澤東從李自成起義失敗提出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從「觸龍說趙太后」看到防止蛻化變質,從李斯的《諫逐客書》想到精兵簡政,從周瑜「是個青年團員」提出要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可以說,毛澤東從古籍中為治國理政的方針路線找到了很多理論依據和策略。

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

熟讀中國古籍,通曉中國歷史,一直是毛澤東進行思考、形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多次向全黨講:「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號召黨的高級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兩天兩夜沒有入睡。後來他又大病一場,得了白內障,視力減退了。嗜書如命的毛澤東不能沒有書讀,在患眼病情況下,他還讓身邊人讀給他聽。做白內障手術後,毛澤東視力有所恢復,但遠不比以前,所以他要求組織一些專家校點注釋並印刷古代歷史文獻,正文用四宋,注文用小四宋,後來正文二宋,注文三宋,最後成為特製的36磅長宋字體版本印刷。這就是1972年10月至1976年6月,毛澤東在特殊政治背景和健康不佳的情況下印製的「大字本」古籍。這批大字本當時印刷的數量極少,一般只有5份至7份。包括史傳、政論、辭賦、詩詞、散曲等體裁,共86篇。

毛澤東與中國古籍

毛澤東讀《晉書》中的《謝安傳》,當時東晉在江南,北方苻堅百萬大軍壓境,江南處於弱勢,如何能以弱勝強,克敵制勝,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國家危難之際,謝安出山,率侄子謝玄迎戰苻堅於淝水,最終使東晉政權穩定,得以偏安於江南。毛澤東讓中央政治局成員都讀《謝安傳》,他還在會議上向大家具體講解。當講到中蘇關係緊張時,他對周恩來等人講:謝玄是能征善戰的勇將,在前方起了打敗苻堅、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的關鍵作用。要冷靜沉著地應付北方邊境陳兵百萬的蘇聯軍隊,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1972年10月1日,毛澤東又布置注釋《晉書》中的謝安、謝主、桓伊、劉牢之傳。毛澤東用《晉書》中的傳記,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1972年12月,毛澤東讀屈原的《天問》和柳宗元的《天對》的注釋。《天問》是屈原在被放逐後,提出的關於宇宙、自然、歷史的一系列問題的一篇奇文;柳宗元的《天對》對屈原的《天問》作了回答。毛澤東讀這些古籍文章,並布置中央有關人員都看這些文章,反映了他對當時政治形勢和國家前途的憂慮,反映了他對當時幹部群眾思想動向的擔心,也反映了他試圖從批判唯心論、形而上學的宏觀視角,回答和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

毛澤東在號召全黨「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還強調要讀點歷史。1972年12月31日,毛澤東要求高級幹部好好讀點歷史書,不要只武不文,並布置了《三國志·呂蒙傳》的注釋工作。呂蒙本是武將,卻善於讀書,「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1973年7月,他又布置了《晉書·劉元海載記》和《史記》陸賈、灌嬰、黥布、周勃等人的傳記注釋工作。毛澤東在接見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時,曾引用了「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 這句話,而且說要把「鄙」改成「恨」字。他希望能造就出一批文武兼備的人才。

鑒於「文化大革命」中曾打倒一批老幹部,毛澤東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要求「左」派正確對待「解放」出來的老幹部。這期間毛澤東布置了《史記·項羽本紀》《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張郃傳》《舊唐書·季愬傳》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毛澤東用這些歷史人物告誡人們,要爭取和團結曾反對過自己的人,這樣才能取得勝利。毛澤東重新任命鄧小平為副總理,正確對待文革中受到衝擊的老幹部,希望受到迫害的老同志要振作精神,重新革命。

這個期間,毛澤東還布置了《舊五代史·李襲吉傳》《史記·汲鄭列傳》和《史記·陳丞相世家》的注釋工作,這些古籍文章都是聯繫現實的有針對性的歷史反思。

以古籍慰藉心靈

毛澤東晚年的身體每況愈下,每到開春和入冬時節總要生病,又患了老年白內障,動了手術。1974年7月,毛澤東到長沙養病,1975年5月回京。在這期間,毛澤東的感情上掀起巨大波瀾,政治、社會、理想、現實、疾病、家庭、壯志、暮年,造成他錯綜複雜的心態和至深且巨的精神創傷,但深厚的歷史人文修養,使他能夠從中國古典辭賦詩詞中尋求到心靈的撫慰。從1974年5月至6月,他布置注釋和閱讀了庾信、謝庄、謝惠連、江淹、白居易、陸遊、張孝祥、陳亮、辛棄疾、張元干、蔣捷、薩都剌、洪皓、湯顯祖等人的辭賦詩詞散曲達35篇,從中可以窺見他在晚年歲月的複雜心態。

1974年5月,毛澤東布置注釋了庾信的《枯樹賦》、謝庄的《月賦》、謝惠連的《雪賦》、江淹的《別賦》《恨賦》。在《枯樹賦》里,毛澤東聯想飽經風吹雨打、水火摧殘、蟲蝕鳥啄的老樹「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的慘狀,從心底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嘆。《月賦》寄寓的是「悄焉疚懷,不怡中夜」的凄情,可以想像毛澤東長夜不寐、百感交集的情景。在讀《雪賦》時,偉人發出「歲將暮,時既昏,寒雲熾,愁雲繁」的感傷。《別賦》中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則抒發了他晚年「摹暫別之狀,寫永訣之情」的哀傷。《恨賦》中的「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則是傾訴人生暮年之無奈。

毛澤東一生喜愛梅花,寫的詩詞多次以梅花為題旨;晚年由於健康原因,詩興衰退了,已經寫不出「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的詠梅詩句了。然而傲雪斗霜、高潔芬芳的梅花,仍寄託了他的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1975年三四月間,毛澤東讀了洪皓的《江梅引》、蔣捷的《梅花引》,以尋求精神寄託。「空憑遐想笑摘蕊,思迴腸,思故里。」「更有胡笳,哀愁淚沾衣。」梅花勾起毛澤東的萬千思緒:「憶舊遊,舊遊今在否?」「都道無人愁似我,今依雪,有梅花,似我愁。」往昔的追憶,近況的哀愁,以高潔的梅花自喻,表達了偉人孤寂中堅貞不屈的意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卻又疾病纏身,毛澤東在經受成功與挫折、無限事業和有限生命的矛盾之後,在已不能動筆的情況下,只能把萬種情思寄託於古詩詞中。

1974年三四月間,毛澤東還曾讀了湯顯祖《邯鄲記》中的「度世」、王安石的《桂枝香》,表達了「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的心態,張孝祥的《六州歌頭》則表達了他「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寒」的情懷。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詞成為毛澤東壯志未酬、悲愴胸懷的知音:「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慍英雄淚!」「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 1975年五六月間,他讀張元干、陸遊的詩詞,「心期切處,更有多少凄涼,殷勤留與歸時說。」「夢入新涼,只道消殘暑。還知否,燕將雛去,又是流年度。」他痛感自己晚年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但又能向誰訴?「念此際,付與何人心事?」他在讀吳潛的《滿江紅》時,隱含著對國事的憂慮:「嘆十年心事,休休莫旬。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他還借西施在平吳後駕一葉扁舟翩然而去的故事,寄託了「莫道功成,青逐鴟夷去,(算)回頭只有煙波路」的心愿。

毛澤東一生鬥志昂揚,樂觀向上,晚年借古典辭賦詩詞慰藉心靈,以寄託壯志未酬的遺憾,特別是對中國未來的憂思、對往昔歲月的追憶,令人感慨、感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梟雄遲暮:新中國成立時,蔣介石的複雜心境
江橋抗戰:抗日的第一聲「怒吼」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