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代至北宋繪《天竺持蓮觀音》

五代至北宋繪《天竺持蓮觀音》

1306

佚名(五代—北宋) 天竺持蓮觀音正身法相

立軸 絹本設色

說明:日本關西重要藏家舊藏。

110.5×61cm.

RMB: 500,000-800,000

中鴻信2018秋季拍賣會

「信仰—佛教藝術專場」

圖1:五代至北宋繪《天竺持蓮觀音》的花樹冠冠帶

目前所見最早的冠帶花樹冠的繪像實物,源出於最為著名的法藏《伯希和:敦煌白描遺稿》中的《渡海文殊圖》(圖2),注為:九世紀唐代遺畫。

圖2

這批「遺畫」,最初被誤認為是唐人的隨意塗鴉。後歷經眾多學者的不懈努力,最終發現莫高窟中的眾多壁繪佛像,都與這批「遺畫」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淵源與傳承關係。這批「遺畫」,實為敦煌各窟繪像的粉本祖源!

目前已知最晚的花樹冠繪像實物,則是來自於山西朔州崇福寺中保存完好的遼金繪像(圖3)。崇福寺繪像,無論是開臉和身姿,還是衣飾和冠帶,都繼承了唐代繪像的規制。成為目前研究唐代佛教、繪畫、民俗、衣飾和冠帶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載體。

圖3

從《伯希和:敦煌白描遺稿》,到中鴻信拍品《五代至北宋天竺持蓮觀音像》,直至朔州崇福寺遼金繪像

(圖4、圖5、圖6)。其間上下歷經400年,可盡覽「佛像的花樹冠時代」從萌芽到盛極直至褪去的滄海桑田。

依次是:圖4、圖5、圖6

唐代之前的佛像,均無冠帶。沿襲著古印度肉髻中暗藏佛舍利的磨光肉髻式,以及波紋束髮式規制。

至五世紀前,犍陀羅塑像中出現了「螺發」。因其有靈異的傳說,故同時期便傳播至杜牧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中國本土。

隋後的唐五代遼金,一度被中國本土興起的「花樹冠時代」所淹沒。

直至元代時,才再度崛起,繼而形成了中國佛教歷史上盛極至今的「螺發時代」。

元代同期,由於眾多的觀音女身變相的出現,故觀音菩薩也擺脫了「花樹冠」的繁褥。獨立於男相的「螺發時代」,催生出標誌性的冠帶(皇后)鳳冠的女相觀音應化相,並頂禮至今。

我國的「花樹冠時代」,起源於北朝,是女官禮服冠帶的官制。

北朝之前的女性冠帶,只有花冠,尚未有「花樹」支撐於花冠之中。故稱「步搖」,即栩栩如生的隨步搖動之意。

北朝的北周(557~581)不僅首先倡導出「花樹」的概念,而且詔告了「花樹」數量與等級的關係:「皇后華(花)皆有十二樹,對應皇帝冕旒十二,以下數目依次降。」

可惜現今,只出土了北朝的「步搖」(圖8),並未有最早的北朝「花樹冠」實物面世。

圖8

幸有,北朝後的隋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葬(圖9)、以及唐貞觀二十一年(647)隋煬帝愍後蕭氏的墓葬(圖10),為世人展現了更為精緻的「花樹冠」實物。

圖9

圖10

隋朝參照北周、北齊和南朝的官服制,制定的皇后禮服冠帶制。

唐代大體追隨隋制。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624)頒布《武德令》,以國家令的形式,詔告了唐代禮服冠帶制。

其中「花樹冠」一則:皇后服:褘衣,首飾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

皇太子妃服:褕翟,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

內外命婦服:翟衣,花釵(施兩博鬢,寶鈿飾)。。

一品花釵九樹;

二品花釵八樹;

三品花釵七樹;

四品花釵六樹;

五品花釵五樹。。

與此同時,佛像塑、繪像中的男相花樹冠冠帶開始流行,並一統隨後的600年。

至北宋,依舊沿襲唐制。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頒布的《開寶禮》就是對唐制的照搬。

宋代對於簪花的渴求,也大大深入民間,瀰漫為整個時代的呼聲。雖然民間簪花中不得有花樹的越制,但仍不妨礙:兩宋時期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中:唯一一個全民簪花的朝代!

連男性也不例外!不管是水泊梁山的綠林好漢,還是虛懷若谷的文人雅士,無不以頭飾簪花為美!更留下「四相簪花」的千古美談。

北宋慶曆五年(1045),韓琦任揚州太守,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賞「金纏腰」芍藥花於官署後園。此花又名「金帶圍」,一枝四岔,每岔開一花。傳聞此花一開,便出宰相。飲酒之幸,韓琦將四花,分插於四人頭間。此後三十年,四人先後稱相。

時任揚州司理參軍的沈括,便將這個事迹載入《夢溪筆談·補筆談》中。

至北宋靖康二年(1127)開封陷落後,帝後宗室及全副冠服鹵簿被擄至金國。大宋的冠服制,也就此照搬上了金人的《大金集禮》。

南宋時,皇后的「花樹冠」中,初現具象的「龍鳳」形。向後世的冕冠開始過渡。傳世《南宋高宗吳皇后翟衣像》(圖11)中已改稱:龍鳳珠翠冠。

圖11

從此,龍鳳冠一統中國的宮廷等級規制。盛極了600年的「花樹冠」,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同時期,佛教界的神祗觀音,亦開始出現眾多的女身變相。

應運觀音女身應化相而生,元明時皇后的鳳冠(圖12),也普遍的出現在觀音菩薩的塑、繪像冠帶規制中。

圖12:《明成祖徐皇后常服像》冠帶雙鳳翊龍冠

走過600年歲月長河的「佛像的花樹冠時代」,亦徹底淡出了佛教的視野。。

在歲月長河中,總有諸多的亘古隱秘,或於不經意間與我們擦肩而過,又或於不經意間與我們不期而遇。。

史學界一直在尋覓、又未見其蹤的:晚唐五代「花樹冠」最鼎盛時期的真容,終於「2018中鴻信秋拍」中褪去面紗,美輪美奐的來到我們的面前。

此冠輝閎異常,呈塔狀。正面見七樹,每樹上疊七層,為佛教中七級浮屠的最高等級規制(圖13)。近乎完美的展現了「花樹冠時代」的極致盛境。堪稱是一件:補全「中國民族服飾史」上空白段的珍貴文物。

不僅僅世間罕有!更會在今後之晚唐五代佛教及服飾文化的科學研究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反覆提及。

圖13:內蒙赤峰巴林左旗遼上京南塔

其他精彩拍品

1307

佚名(宋-元) 地藏王菩薩立像

立軸 絹本設色

說明:日本奈良東大寺舊藏

119×62.5cm.

RMB: 350,000-550,000

1304

唐寫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

手卷 紙本水墨

鑒藏印:明覺眼福(朱文)

22.5×783cm.

RMB: 200,000-300,000

1303

唐人敦煌寫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卅二

手卷 紙本水墨

跋者簡介:

1.劉文西:1933年生於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當代畫家。現任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畫派聯誼會主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白伯驊:當代畫家。1944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1972年師從著名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先生。

說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東漢到北魏這段時間裡,分別由竺佛朔、支婁迦讖、鳩摩羅什等譯出。後至唐初,玄奘法師又從印度求得此經二十餘萬頌。在唐朝廷許可下,從顯慶四年(公元659)冬到龍朔三年冬(公元663)譯成,共六百卷。經卷在內容上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理論,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其理論對中土大乘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中土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此拍品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三十二卷,行17字,長10米,有烏絲欄,首尾齊全。在書法界,一直有「唐人尚法」之說,「法」即指書法筆畫和字體的規範和楷化。在唐前,沒有規範化正體書法風格基本稱呼為「真書」。入唐後,隨著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三大書家的出世,他們創造性的開闢了「顏體」「柳體」「歐體」楷法,並形成了流傳千古到現在我們還認知的楷書。但與已知的三大楷體同時期的寫經體相比,寫經體更多的有隸書和章草味道。少楷書一點一划的法度森嚴,多隸書和章草的靈動活潑。此經卷其字體楷法自然,略有隸意,多有韻味而行筆柔美,節奏平穩,字字嚴謹大方,工整端正。為同時期真書向楷書過度之佳品。引首分別由當代知名畫家劉文西先生題寫「經藏」;著名當代仕女畫畫家白伯驊先生題寫「般若」;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座下十大金座之一,第十三世噶瑪江永活佛題寫加持「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並由全國知名博物館離退裝裱修復國手以仿宋手卷形式裝幀。其歷經千年保存完好,實屬難得。

24.5×915cm.

RMB: 300,000-500,000

1314

閔思平(元至正十二年) 佛說阿彌陀經·變想圖冊

冊頁 紙本描金

釋文: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文略)

款識:塵利法門無量,極樂世界准提功德,聚無量,眾罪除,阿彌陀佛真金色,願度眾生舍靈登彼岸,禮讚佛功德數越塵沙,大若空父母恩功之德,阿彌陀經一部金字寫成。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 日,化主閔思平。

32.5×252cm.

RMB: 200,000-300,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尤列:手刻「民國國璽」
聶溦萌 :官修前代史的傳統是怎樣形成的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