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董其昌
最近,上海博物館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引起了董其昌熱。展覽規模宏大,集海內外博物館藏品百餘件,包括董其昌收藏的字畫及他本人的書畫精品,是學習董其昌書畫藝術的好機會。看懂這個展覽,應先知道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和風格特點。
董其昌,上海松江(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人稱「董華亭」,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
他的書法,由於清康熙帝的推崇,享譽極高。
他早年學顏真卿、虞思南,後轉學於魏晉「二王」諸家,邢侗說他「大有李邕、徐浩風」,行書受米芾影響,並主張以畫理和禪意入書法。他在《論用筆》中講「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主張「欹側多姿」,反對「布置均勻」,有意指向趙孟頫,並一生將趙孟頫作為競爭對手,他曾說「余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說「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
董其昌在書論中提到「古淡」,崇尚晉人瀟洒自然的意韻,他以為,「古淡」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追求自然天真的藝術情懷,所以他把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懷素的狂草《自敘帖》都以「平淡天真」評價之。故他的書風力爭與趙孟頫拉開距離,形成他所追求的「自然瀟洒,平淡天真」之風格。如圖一、二,為董其昌 草書作品,這也是他書法的典型特徵。他的這一書風及藝術觀,對當時乃至後世影響極大。
董其昌的「巧麗」和「古淡」之風,為明代樹立了優雅文人士大夫風向標,開創了他的書法風貌,但並不能算是創新,他功力遠不如趙孟頫,尤其是寫大字,暴露了腕力不足,如圖三的五言詩聯。不僅點畫線條弱,筆法不夠精到,結體過於鬆散,而且他所追求的流麗恣媚風格,也沒能脫離趙的體系,故到晚年他承認趙不可及,對趙推崇備至。「余年十八歲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趙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
對學古不足,而被人誤認為是自成面目的遠不止董其昌一人。
TAG:無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