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寧受一時之寂寞 勿取萬古之凄涼

《菜根譚》:寧受一時之寂寞 勿取萬古之凄涼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勿取萬古之凄涼。」

這是《菜根譚》開篇的第一句語錄,可謂開宗明義,旗幟鮮明的點出本書立論的宗旨,執守仁義道德乃是立身的根基。

何謂道德?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範。在人與人之間,儒家提倡仁義。那麼,什麼是仁義?

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啊。這個愛發之於父母,就是孝;發之於弟兄,就是悌;發之於朋友,就是信;為人謀事,就是忠;用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就是禮

對人之愛本是人人具有的樸素的情感,就像孟子所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小孩要掉到井裡面去了,任何人看見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

有這樣的心,不是因為想要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聲才產生這種同情心理的。

孟子的結論,這種同情心與生俱來,如果沒有這種同情心,就簡直不是人。而人間一切的善良風俗,美好政令,莫不是由此「不忍人之心」存養擴充而來。

但愛並不一定能夠顯現和發揚光大。孟子曾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仁愛要經常走,才能由小徑走成路,如果不走,就被「茅草堵塞了」。

名利、權勢、物慾就是堵塞仁義之路的茅草

儒家沒有輪迴的觀念,也沒有天堂和凈土之類的追求,儒家念茲在茲的,是生前的作為和後世子孫要有出息,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仁義道德的基礎上。

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沒有仁德,能有什麼好名聲呢?

在一個上軌道的社會,越有仁義道德的人,也就越容易成功。誰不願意和有仁義道德的人相處?誰不願意和有仁義道德的人共事?誰不願意和有仁義道德的人做生意?所以,越有道德,越有機會。

但在社會偏離正常軌道的時候,恰恰相反,越是諂媚阿諛,投機取巧,爾虞我詐的人反而越容易成功。但歷史證明了,這樣的人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成功,但會被歷史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

嚴嵩、劉瑾、魏忠賢、和坤之徒,無不利用帝王的寵信,權傾朝野,擅作威福,無法無天。

但一旦東窗事發,半生的榮華富貴立刻付水東流,千年萬年被人唾罵。一些讀書人,為了利祿功名,放棄節操,趨炎附勢,自甘墮落,為虎作倀,令人嗟嘆。

也有一些人,世道不好,潔身自好,雖然一時寂寞,卻青史留名,千年萬年受人敬仰

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顏回,住在一個破舊的巷子裡面,飲食粗陋,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

《莊子》記載了師徒二人的對話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我問你,你家境貧苦,住處簡陋,為什麼不去做官呢?」

顏回回答說:「我不願意做官。我在城外有五十畝地,足以供應我要吃的稀飯;在城內有十畝地,足夠生產我要穿的衣服;彈琴足夠自己消遣,向您學的道足夠快樂。我不願意做官。」

孔子改變了面容,說:「你的心思很好。我聽說:『知足的人,不為利祿勞苦自己;自在的人,遇到損失不會憂懼;修養內心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會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見到……」

顏回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官,沒發過什麼大財,但他內心的豐滿程度,是帝王將相、富商巨賈也是難以企及的。他被尊為「復聖」,在孔廟中陪伴在孔子左右,千百年來,被人所敬仰和懷念。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一時的寂寞,而有長久的榮耀好呢,還是輝煌一時,下台後被人指著脊梁骨罵,甚至禍及子孫好呢?

再笨的人都不難做出正確的回答!但為什麼最笨的人都知道的答案,那麼多聰明絕頂的人卻走向了錯誤的道路呢?名利權色,真如洪水猛獸,不可不慎,不可不防。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勿取萬古之凄涼。」豁達的人關注的是物慾之外的仁義,思考的是身死之後的名節

因此,他們寧可忍受暫時的失意與寂寞,也不願意遭受被後世恥笑的萬古凄涼

得與失,成與敗,榮耀與恥辱,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生完全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責惡勿太嚴 教善勿太高
元始天尊有一徒弟,天資過人,法力很低,但他的徒弟比孫悟空還牛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