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型「網紅」來襲,但他們不是人類

新型「網紅」來襲,但他們不是人類

英媒稱,無論是YouTube還是Instagram,一代新型「網紅」潮流似乎已經襲來。他們是虛擬人物,卻時常以假亂真,如同現實人類一樣聊天。未來,我們的偶像會是一群虛擬人類嗎?

很多虛擬視頻博主是Cosplay愛好者模仿的對象。(視覺中國)

據BBC中文網12月19日報道,「絆愛」(Kizuna AI)在YouTube上有230萬粉絲。她幾乎每天都會發布視頻,面對鏡頭討論生活、愛情和電子遊戲。

但她實際上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虛構角色,外表是一個年輕女人,聲音來自一名演員。她自稱是先進的人工智慧。

報道稱,她也是近段時間風靡日本的虛擬YouTube博主之一。

吸粉力強

據報道,虛擬視頻博主們擁有卡通的外表,運用廉價的運動感測技術生成。與普通的YouTube用戶一樣,從人際關係到電視節目都能成為他們口中的日常話題。

有跡象顯示,這種虛擬人類正越來越流行。今年早些時候,總部位於東京的數據研究公司「本地用戶」(User Local Inc)報告稱,目前,YouTube上虛擬博主的數量已超過4000個,在兩個半月的時間裡翻了近一番。對此類亞文化感興趣的,並不只有日本人。

日本虛擬現實新聞網「帕諾拉」(Panora)的運營者広田稔(Minoru Hirota)說:「這已是一種趨勢,在去年一年裡尤其被很多人關注。」

「『絆愛』在歐洲、美國、泰國和韓國都很受歡迎。據說其YouTube頻道有超過一半的訂閱用戶來自海外。」

「絆愛」在YouTube上有超過200萬粉絲。(視覺中國)

2016年,「絆愛」開始生產視頻。不久後,一波YouTube虛擬視頻博主開始出現,其中包括帶有貓耳朵的「輝夜月」(Kaguya Luna)、穿著西裝的「巴卡魯馬」(Baacharu)和「狐娘」(Nekomasu)。

広田稔解釋說:「『狐娘』是一隻長著狐狸耳朵的可愛女孩,但她的聲音卻來自一名在便利店兼職工作的男性。」

虛擬博主「阿美大和」(Ami Yamato)來自倫敦,她常在真實場景中出演,視頻中還經常有真人坐在她的旁邊。

真實與虛擬的重疊似乎是一個百談不厭的話題。今年8月,日本唱片公司櫻花音樂(Sacra Music)為「輝夜月」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吸引了200名觀眾。

此次活動的舉辦地並非一個真實地點,而是在共享的網路世界。每位觀眾都坐在家裡,戴著虛擬顯示頭顯。在「音樂會」中,他們被顯示為揮舞著熒光棒的棕色光點,成群結隊的虛擬人類一起觀看「輝夜月」在舞台上表演。

一代新型「網紅」潮流似乎已經襲來,只不過,他們可能不是人類。(視覺中國)

人造名人

像「輝夜月」和「絆愛」這樣的虛擬視頻博主並非新鮮事物。2007年,日本媒體公司「克里普敦未來」(Crypton Future)決定為其語音合成軟體設計一個相關的角色形象。結果,梳著天藍色馬尾辮的16歲女孩「初音未來」(Hatsune Miku)橫空出世。她後來出現在各種漫畫、動畫和電子遊戲中,甚至以全息圖像的形式出現在演唱會現場。

當虛擬視頻博主在日本興起時,虛擬人物也大規模進軍Instagram例如,「蜜葵拉」(Lil Miquela)通過電腦生成的自拍照已經吸引了150萬粉絲。與「阿美大和」類似,她經常出現在真實人類的身旁。

「蜜葵拉」自稱巴西裔美國人,是一名19歲的模特。她甚至和其他虛擬Instagram用戶有過關係和爭執。不過,所有此類用戶都與洛杉磯的一家公司有關聯,而該公司得到風險投資大腕的支持。

Instagram上另一位虛擬明星是「舒杜·格蘭」(Shudu Gram)。當她2017年第一次在平台上亮相時,她戴著南非恩德貝勒人(Ndebele)傳統的金色項環。

這張風格鮮明的照片引發了人們很大的疑慮。雖然它們看起來像是有專業布置和打光的時尚照片,但實際上是用3D軟體製作的。

在虛擬人物的世界裡,匿名可以成為一種強大力量。如果舒杜·格蘭的創造者身份仍是個秘密,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再或者,如果「絆愛」並非建立在對人工智慧的幻想之上,她還會像現在這樣受歡迎嗎?

在這種亞文化中,包含著一種更深入的亞文化,広田稔稱之為「虛擬——美少女——化身」。在這種文化中,男性插畫師繪製女性角色,然後用變聲器變聲。長期以來,互聯網讓人們很容易將自己展現為不同性別,広田稔還將這一現象與日本歌舞伎劇院中更古老的傳統「女形」(Onnagata)——一種讓男演員扮演女性角色——進行了比較。

広田稔認為,這是許多人創造虛擬形象的核心原因:在日本,很多人不想讓自己出現在互聯網上。虛擬博主可以幫助那些人。」

利潤豐厚的亞文化

不過,歸根結底,虛擬「網紅」崛起的驅動因素很可能是錢

「這是一種利潤豐厚的亞文化,各大品牌在這方面投錢是有意為之的。這些虛擬的YouTube用戶也緊跟風口。」

「絆愛」和「蜜葵拉」等賬號很像YouTube或Instagram上的網紅,他們會吸引知名公司的注意,公司則投錢讓他們的產品有特色。因此,為了達到此目的,使用一個可控的虛擬化身而不是真人模特可能反而具備優勢。

「我絕對相信廣告的角色驅動性質,有助於把日本的虛擬視頻博主打造成到比普通人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因為它們更容易營銷和推廣。」Cosplay和動漫愛好者勞倫·亨特說。

資料圖片:當地時間2012年6月2日,日本東京,繪製有虛擬明星初音未來的汽車。(視覺中國)

威爾遜也持類似看法。他說,可以想像,未來的時尚品牌會有自己的虛擬角色,類似於克里普敦未來公司的「初音未來」,甚至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它可以是一隻吉祥物或一名模特。

「否則,他們或許努力提升模特的形象,但幾個月後,合同到期時模特們卻跳槽去了競爭對手的品牌。有了這種技術,他們可以在使用真人模特時,同時發展出一個角色。」

隨著面部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生活在小說里似乎不再是夢想。無論虛擬YouTube或Instagram博主在未來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還是僅僅曇花一現,至少現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已然模糊。

編輯 | 徐詩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海王》:華裔導演操刀西方奇異科幻 恍如海底「魔獸之戰」
現實版「忠犬八公」!老布希愛犬陪主人走完最後一程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