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中間為孫貽典老師)

丨葛建亞

時隔46年,海中七二屆高二(2)班的同學歡聚一堂,令人感慨不已。見到當年的班主任孫貽典老師,我不由想起當年他即興而作的一首打油詩,頗能反映當年學校教育的「奇葩」景象。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71年,高層對動亂對教育工作帶來的破壞有所反思。1972年,教育部門根據主席的指示抓教育工作,全國各地學校對教學工作有所重視。當年夏天,縣教育部門利用暑期在海中舉辦了一次全縣高中教師的教學業務培訓班。培訓班開班後,首先進行了一次業務測試(閉卷),其結果五花八門,很不理想。「文革」前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的孫老師被抽調參加了監考。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回憶者葛建亞)

9月1日開學後,我聽說一件事:孫貽典老師受到學校的批評。原因是他監考時,有感於不少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的)難以完成多為基礎性教學內容的試卷,有感於他們在考場的尷尬,他即興寫了一首「打油詩」——

「一張白紙對藍天,

德薄才疏真可憐。

捉襟見肘坐針氈,

不如投筆去種田。」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誰知考試結果出來後,這首「打油詩」不脛而走傳開了,引起學校工宣隊的「關注」,於是追究孫老師歧視嘲諷工農教師的行為,把尷尬甩給了他。9月1日開學那天我聽說此事,便悄悄問孫老師:「投筆去種田」是怎麼回事啊?未料他竟一下子臉紅到脖頸:「啊,是我世界觀沒改造好啊!」 我不好再問,且給自已留下了一臉尷尬……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那是個特殊的時代,儘管我們在讀時,學校的氛圍已與運動初期大不一樣,但教師頭上那頂「臭老九」的帽子仍若隱若現,尤其是對動亂前進入教師行列者。如今,國家對教育極為重視,教師的地位(包括待遇)越來越高,教師的職業優勢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尊重,這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了。

四十年前打油詩,如今成笑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耕樂堂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李白唯一書法真跡現身,萬眾矚目震撼人心
畫了40年水杯,居然畫成了國際藝術大家

TAG:耕樂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