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計秋楓教授生病前的照片

「尊敬的朋友們,計秋楓現在懇請大笑三聲,送我上路!」

這是計秋楓最後同朋友們說的話。12月22日,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這封計秋楓在病危之時一字一句在手機上敲出來的「臨終致謝信」,由妻子代讀。

2018年12月20日中午13點40分,中國著名國際關係史學者,南京大學圖書館原館長,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原副系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秋楓,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南京不幸逝世,享年56歲。

而由他親手寫的「臨終致謝信」,這兩日在網上流傳開來,其洒脫曠達,引髮網友關注。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計秋楓教授用手機敲出來答謝信後,轉發給他妻子的

「豪氣,視死如歸的氣概。」「笑談人生,無謂生死,先生超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有網友評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到計秋楓的妻子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尹群及好友。尹群透露,丈夫為人低調,一開始她只是想把「臨終致謝信」發給丈夫的學生與好友,希望表達感謝,此番被網路熱議「始料未及」,也擔心是否會違背丈夫本願。

「計老師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蘇軾,他病中常看的書不是學術著作而是唐詩宋詞,常背蘇軾的詩。」尹群說,史書記錄中,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卻豁達通脫,「蘇軾這個人對計老師的影響是很大的」。

計秋楓幾十年的好友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孫江對澎湃新聞說,計秋楓生病兩年間從未把負面情緒帶給朋友,為人處世中常為他人著想。此番「臨終答謝信」,也是「他讀書治學過程中養成的達觀人生態度,與他不願麻煩別人、不希望生者為其悲傷的為人,兩方面交織出來的結果。」

「不希望大家為此傷悲」

很久以來,「死亡」在國內是一個帶些避諱色彩的話題,人們也不願談論死亡。

不過計秋楓給人的態度卻不一樣,「到了那邊,立刻去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恭候著我這邊的知己好友過來,以摜蛋為主,輔之以談經論道。」計秋楓在「臨終致謝信」里寫道。

「他視死如歸的狀態,挑動大家最敏感的一根神經。」孫江說道,這也是為什麼這封臨終信件會「走紅」。「你說他不怕死嗎?肯定也怕。沒有憂慮嗎?也有。但是從他發病以來,兩年時間從未把負面情緒帶給大家。」孫江說。

「他最主要的是豁達樂觀,看穿了人生的有限性,悲哀也沒用。看懂這一點後他不希望生者、家人為他的離去而悲傷。簡而言之,就是面對死亡不可能不悲觀憂慮,而是他不願意把負面情緒傳給大家,他直面死亡。」孫江對澎湃新聞說,生病期間,計秋楓就算疼得再厲害,也很少叫出聲。

尹群透露,信是12月2日寫的,當時醫生告訴她丈夫當時病危,隨時有可能離開。在交代身後事的時候,聽說家屬要有一個發言,她就跟丈夫談起這個事。「他說既然要發言,自己寫一個答謝大家更好,他有些話想跟朋友們說,又特別擔心我說的過於悲傷,一直跟我說答謝詞不希望悲悲切切的。」尹群說。

「你看他寫的,他希望傳達一種死是沒什麼可怕的,只是到另外一個世界這樣一種理念,不希望大家為此傷悲,他雖然過了較短暫的人生,但是充實就好。」尹群表示。

她還透露,丈夫在兩年前被診斷出患了胃癌後,也有一陣子震驚沮喪,並向她表達過這種情緒,「但我覺得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很快調整了這種情緒。」這也是丈夫的一貫作風,遇到坎坷或不開心的事,「他非常容易找到一個辦法開解自己,從不快樂的心境當中跳出來。」

尹群回想,這種態度可能與計秋楓喜歡的一個文學家有關。

「他最喜歡的一個文學家是蘇軾,病後他常在躺椅上看的書不是學術著作而是唐詩宋詞,經常背蘇軾的詩詞,吃飯的時候也常會說起。蘇軾的人生態度非常達觀,他對計老師的影響很大。蘇軾非常熱愛生活,計老師也是,他很喜歡打牌、下棋、旅遊、打乒乓、交朋友。」尹群說。

也許是學歷史的人看問題比較通透,也許是丈夫容易為他人著想,不願意把負面情緒帶給他人,總之,兩年來,「他很少向家裡人表露自己就要離開了或者絕望的感情,總是跟我們說還是有希望的,說爭取再過個五年,再過個多少多少年。」尹群對澎湃新聞說。

而好友約他出去玩,計秋楓也不會說自己正在化療或不舒服,都是回答「我最近不太方便」,請對方放心。尹群說,這也是為何,丈夫離世時很多人感覺訝異。「因為他一直給別人的感覺是狀態還好。」

最後一次病情複發後,計秋楓安排妻子去他的老家,在江南水鄉中選一塊墓地,穿上西服讓妻子開車帶他去拍個照。「一切身後事都安排妥當,可以說是從容赴死。」尹群說。

「但實際上我也能感受到他的不舍。」尹群表示,「我們家庭非常幸福和睦,他多次表達說作為一個父親,希望能夠看到女兒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但很顯然,他這一切看不到了。」

56歲南大教授臨終前寫曠達致謝信,妻子:我能感受到其不舍

今年年初,計秋楓教授和女兒賞雪時,女兒給他拍的照片。

「再回南大,我們就是一群沒有家長的孩子了」

澎湃新聞採訪多位南京大學平時與計秋楓交往較密的老師,其對計秋楓的評價皆是「朋友多,很受學生歡迎,頗具正義感。很聰明,學問做得很好。」

據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孫江林向澎湃新聞透露,計秋楓生病期間,有不少他的學生自願到醫院陪同照顧。遺體告別日當天,計秋楓所教授的一百多位研究生博士生中,有一大半從全國各地趕去現場。「當天下著雨,人太多,有的都撐傘站到了大廳外。」

「有些學生在計老師生病期間不只來看望一次。他們有的從汕頭,有的從北京、重慶,多次往返。他們中的有些整天守在病房門口,以備隨時幫忙照顧計老師,你說一般學生能為老師做這麼多嗎?」尹群說,丈夫常說自己為學生做的太少,而學生給他的太多。

也因此,遺體告別儀式後,尹群將計秋楓的答謝信轉給學生圈,向一些未能到現場的學生表示感謝。

孫江林向澎湃新聞提供了一封計秋楓的學生在其遺體告別儀式上的致辭。致辭中寫道,計老師病重期間,每當有人問起他的病情,他總說自己很好。時刻為他人著想,盡量不去麻煩別人,這是計老師一生堅守的信條。

「他尊重每位學生的特性,在專業問題上從不專制,他懂得源自於內心的興趣才是學術研究不竭的動力。對於我們做人做事,他總是以身作則,善身教而非言傳,他任何時候都是微笑待人,眼神總是透露慈愛和關切。」致辭中說,學生遇到問題都會找計老師傾訴,請他出主意,對於他們來說,計老師既是老師,亦是朋友,更是家長。

「再回南大,我們就是一群沒有家長的孩子了!」有學生在得知計老師離世消息後說道。

計秋楓朋友多。正如他自己在答謝信中所說,「我偶爾反想,覺得自己一輩子唯一的長處就是以赤誠之心待人,竟稀里糊塗地結交了不少知己。」

孫江是他幾十年的「玩伴」,經常在一起打牌下棋,交往甚密。

他對澎湃新聞回憶,計秋楓為人幽默、真誠,給朋友帶去的總是快樂。「跟他在一起很單純、快樂,沒那麼多複雜的事情和負面的東西。」

孫江說,他常跟計秋楓打摜蛋做對家,「計老師不在,我一般不打摜蛋。我技術差、打輸這麼多年,他也從來沒怪過我。」

計秋楓離世前,孫江和朋友去看過他一次,那時候「實際上他已經身體很疼了,但見面時還開玩笑說,等身體好了再打摜蛋,以前打輸都是他讓著別人的。」孫江說。

「他很幽默,幽默和學識智慧是連在一塊的,我們經常互相開玩笑。失去他,對我們是一大損失。」孫江對澎湃新聞表示。

與計秋楓同事二十餘年的南大歷史學院教授、工會主席於文傑對澎湃新聞說,此番為計秋楓準備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過去歷史學院逝世的老師中,是規格較高的。

「他既是教授,又承擔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職務,兩方面成績突出,聲望很高。」於文傑說。

孫江林透露,2007年,他剛到南大歷史系做書記時,計秋楓時任系副主任,處事常體現出公平公正的風格,私心很少,因此在同事和朋友中威望很高。

「他挺有正義感的,在醫院裡進出電梯,總是出聲要求大家禮讓老人。」尹群告訴澎湃新聞。

孫江林還說,計秋楓此前擔任過南京政協委員,經常主動建言獻策,關切民生社情。

據悉,計秋楓在離世後,向紅十字會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這個舉動也許不僅僅是救助了兩三個人,更在於向社會傳遞了一種大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