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17世紀——一個探索新知和拓展領域的時代。位居世界東邊的明朝,歷經萬曆之末到滿州人入關前的紛擾不安,終至順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傳承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後,整個局勢方逐漸穩定。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信誓旦旦往東行,他們極其幸運地覲見剛登基的順治皇帝。這堪稱是東亞轉型前夕的重要事件。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約翰·紐霍夫的書中繪製的順治皇帝特使團的管家約翰·紐霍夫後於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遊記《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往韃靼國謁見中國皇帝的外交使團》。書中,他提到朝拜的順治帝是一個「年輕的男子,皮膚很白,中等身材……穿著像是用黃金織成的衣服」。

放眼世界,無論中國、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在17世紀這關鍵時刻,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崛起於海上以鄭芝龍、鄭成功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更有破浪前來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西方列強。近日,展覽「亞洲探險記——17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在台北故宮開展,以荷使出行成功覲見大清皇帝的旅程作為敘事切入的視角,聯合多館館藏,共同呈現一段回蕩於東西之間的交流故事。異文化的相遇、碰撞與衝擊,讓處於歷史洪流,彼此凝望的各端點人們,一起記錄那些虛實交錯的故事。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清 《賀蘭國人役牛馬圖》尺寸:縱207.8 公分 橫161.3公分本幅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二度派遣使節團向清朝進貢乞市的圖像紀錄,繪於康熙六年(1667)。無論荷蘭第一次(1656)或第二次(1666)出使,皆未能獲許互市,然此行所收集的各種風土資料,卻在歐洲掀起了中國熱的風潮。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約翰·尼霍夫(1618-1672)撰《荷使初訪中國記》(法文版、英文版)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荷使初訪中國記》描述1655-165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派遣使團覲見順治皇帝的旅程,多達150幅描繪中國地理、風俗插圖呈現出清初大運河沿途城鎮的樣貌。雖然在繪製插畫時,西方畫師擅自融入許多歐洲人想像的異國元素,但出版後仍迅速被視為當時歐洲最信實的中國著述。書中的圖像亦影響到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中國風」的藝術風格。本次展出頁面為南京城景及南京琉璃塔。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17世紀中葉 (傳)亞伯特˙艾克豪特繪《巴達維亞的市集》油畫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尺寸:長 106 寬 174.5 公分畫面中描繪的是印尼巴達維亞市集中的場景,果攤上掛著檳榔、擺著各式各樣的熱帶水果,例如:芭蕉、椰子、紅毛丹、鳳梨、芒果、榴槤、芒果、楊桃……等等,這些水果被一一編號,其名稱被列在右下角的清單上。畫面中一名中國人正在市集上向攤販購買水果。這幅油畫作品被歸屬於亞伯特·艾克豪特的作品。他擅長描繪肖像和靜物,同時他也是歐洲畫家中率先描繪「新世界」並以此著名的藝術家,他曾在1636年到過巴西,繪製了當地的土著和物產。這幅作品據說可能是為了裝飾東印度公司總督約安·豪德寇波的宅第所繪。不過畫家本人並未到過巴達維亞,因此畫中描繪的有著長指甲的中國人和印尼的土著應該是根據當時其他的視覺材料,例如銅版畫和書籍中的插圖等而來的。

▌異國奇珍

海外貿易對歐洲大陸的擴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荷蘭商人在此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茶葉、絲綢、香料、瓷器等琳琅滿目的異國奇珍,對歐洲人來說,儼然是夢寐以求的奢侈品,它們不但是貴族和中產階級所追逐的時尚,更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形態,讓阿姆斯特丹一躍而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特別是在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並以印尼巴達維亞作為據點,在對華與對日的海外貿易取得極大成功之後,歐洲各國如英國、德國以及瑞典等皆相繼成立各自所屬的東印度公司,以期能在亞洲持續獲利。滿載著中國瓷器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商船「白獅號」沉船出水的瓷器標本,彷彿失落的記憶,一片一片地重建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外貿榮景。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清康熙 青花松鶴山水鹿紋鳳尾瓶尺寸:高44.1公分 口徑20.8公分 底徑13.2公分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日本天明七年 龍橋世子著《西洋錢譜》尺寸:縱26.2公分 橫18.4公分本書主要介紹16-18世紀歐洲國家錢幣,內共140餘種。書內先繪各式錢幣正反圖樣,繼以文字說明,並輔有該國地理位置與政經情形的介紹。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清乾隆 五彩持傘美人紋盤尺寸:縱26.2公分 橫18.4公分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日本江戶時代 有田窯五彩持傘美人紋盤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尺寸:高4公分 口徑28.3公分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荷蘭 17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 德爾夫特窯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尺寸:高 171.3 寬 79.5 深 4.5 公分這件精彩的壁磚面板描繪著精緻的中國風景——右上角的從天而降的觀音端坐在一朵蓮花之上,身後有著黃色的背光,各式各樣的中國樓閣和人物被安置在如庭園一般的風景之中。該件壁磚面板原來應屬一個更大的構圖的局部,可能是為了裝飾一個房間的室內。在17世紀末流行一種室內陳設的方式,即以大量的瓷器裝飾在設有托架或漆板的牆面上。這些壁磚可能也具有同樣的功能,為其擁有者在他與親近的同伴進行交談和喝茶的房間室內營造出一個充滿著異國情調的中國風環境。

▌東方風情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明人畫出警圖》中的萬曆皇帝

當東、西方交會之時,中國又是什麼樣貌?《明人出警圖》中的帝王形象,是東方君權的極致代表,然而精緻文化的發展核心卻不在京城。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姑蘇閶門圖 日本海杜美術館藏尺寸:高58公分 徑32.5公分此幅題有甲寅(1734)年款,描繪蘇州金閶一帶貿易繁盛景況。畫中引用西方透視,以水墨版為主並有加彩,在雲朵、樹叢等處仍可見仿銅版畫風。

居於江南水網中心的蘇州,因漕運發達,經濟活絡,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城。當地文人品賞文化的高度發展,以及物質消費的通達便利,令蘇州成為時尚指標,風氣奢華。無論宅邸園林、古玩器用、當朝製作乃至於進口的舶來品,莫不以吳地好尚區別雅俗,亦造成市場上仿品充斥,此皆反映在文震亨《長物志》里。

17世紀以降的繪畫風格亦紛然多元:有如沈士充的浪漫迷濛,亦有董其昌純化的形式;至明清易代,繁華落盡,藝術也成了失國之人的出口,就中不乏新穎的視覺元素。而戰亂對江南造成的傷害,也看在行旅的外國人的眼裡。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明萬曆 青花雙鹿海馬紋梅瓶尺寸:高30.3公分 口徑11公分 底徑10.5公分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日本18世紀 山水蒔繪櫥尺寸:長48.5公分 寬23.0公分 高49.5公分此件18世紀日本山水蒔繪櫥,為清宮舊藏。清宮在各種器具的選用上,多參考晚明著作,《長物志》中便有日本漆櫥。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明人畫出警圖》尺寸:縱92.1 公分 橫2601.3公分本卷描繪明萬曆皇帝往北京北部天壽山春祭謁陵,展出帝王與隨行段落。帝王頭戴鳳翅盔,身穿金色魚鱗罩甲,肩部與手臂有龍首金甲片,是為戎服裝扮。

▌寰宇交會

17世紀東、西方的接觸與碰撞促成雙方更進一步的理解與交流。對世界認知的改變、文化的互譯,以及工藝品之間模仿和創造,成為交流過程中格外引人矚目的。西來的地理知識,改變了中國人對地貌、交通的認知,也促成了呈現嶄新世界觀的寰宇新面貌。版畫中的透視技法,體現了此時對西方繪畫技巧的認識與應用,將東西交融匯於一景之中。而遠渡至歐洲的中國景德鎮與日本有田燒瓷器,一方面影響了歐洲、中東重要作坊的瓷器製作與發展,形成一股新興的器用風潮;另一方面,其中的大型瓶罐裝飾瓷,也成為歐洲宮廷、豪紳仕族家庭中最能展現經濟實力的室內擺設,展現出別樹一幟的時代風貌。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清 十七世紀下半葉—十八世紀上半葉 青花纏枝菊花紋蓋罐尺寸:通高52公分 口徑20.8公分 底徑21.5公分

台北故宮展覽|17世紀的亞洲探險傳奇


日本有田窯 青花釉上彩花卉紋瓶、罐五件組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蓋罐尺寸:高58公分 徑32.5公分觚形瓶尺寸:高43.3公分 徑20.2公分在歐洲風行的日本彩瓷市場佔有率更大的,是一種具有更大膽的裝飾風格,被稱為伊萬里瓷的貿易瓷。伊萬里瓷調色盤的基本色為藍色釉下彩、紅色和金色皆為釉上彩,有時還輔以其他琺琅。其特徵是使用大圖案裝飾覆蓋,因此幾乎看不到瓷器的白色表面,在風格上與柿右衛門明顯不同。伊萬里瓷的價格較低,風格獨特且極具裝飾性,因此在歐洲非常受到歡迎。

《收藏》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山海重奏 硯香尼斯——楊佴旻硯台展在法國舉行
張金華:傢具修復,美學才是最大挑戰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