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憑什麼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
美國登月的成功與蘇聯登月的失敗
載人登月成敗的關鍵是能否研製出推力足夠大且可靠性高的巨型火箭.美國研製的發射載人登月飛船的火箭是土星5,蘇聯研製的是N-1.
土星5火箭第一級採用5台推力為694噸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總推力34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27噸,土星5火箭1967年11月9日首次發射成功,至1973年5月14日發射天空實驗室,13次發射全部成功.
N-1火箭第一級採用24-30台(前2枚24台,後2枚30台)推力為154噸的液氧煤油發機,總推力3696-4620噸,採用30台發動機的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95噸,從1969年2月21日首次發射至1972年11月23日,共發射4次,均以爆炸收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蘇聯登月的失敗與其說是敗在技術上,不如說是敗在經濟上.
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還有比登月更重要的事:戰略核力量趕上美國.六十年代中期,蘇聯的洲際導彈數量遠少於美國,從1966年起蘇聯以每年約200枚的速度部署洲際導彈,幾乎與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同時,1969年下半年,蘇聯洲際導彈數量突破1000枚,趕上了美國.
由於當時蘇聯的經濟規模明顯小於美國(1970年美國發電量16398億度,蘇聯7409億度),加之把重心放在發展洲際導彈上,蘇聯對登月計劃的撥款遠少於美國.截至1970年蘇聯對登月計劃的累計撥款僅為29億盧布,而當時美國的累計投資已超過200億美元.1970年蘇聯對登月計劃的撥款只有6億盧布,而美國最高峰1966年的撥款為59.3億美元.由於資金不足,蘇聯無法象美國那樣建設足夠的試驗設備,也就無法研製出大推力發動機,只能盡量立足原有的設備條件.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最終因火箭捆綁發動機數量太多,可靠性差而失敗,而1972年12月美國停止載人登月活動後,蘇聯的登月也就失去了政治意義,最終下馬.蘇聯載人登月雖然失敗,但也並非毫無成就.1970年9月12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月球16號無人探測器,於9月20日在月球降落挖取土壤,9月21日離開月球經過3天飛行,9月24日在蘇聯境內降落,成功地實現了世界首次無人探測器月球取樣返回.我國嫦娥計劃第三步就是要到2018年實現無人探測器月球取樣返回.
我國目前的技術和經濟條件能否承擔載人登月
航天技術水平取決於材料,機械,電子等基礎技術水平.我國目前的材料技術和機械技術明顯高於美國六十年代水平,我國目前能夠製造的許多新材料和高性能數控機床都是六十年代世界上所沒有的.在電子技術方面與美國六十年代水平更是有天壤之別,以計算機為例:1963年美國研製成功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每秒300萬次的計算機,1969年美國研製成功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每秒1000萬次的計算機,而1969年美國就載人登月了,可見阿波羅計劃最多也就是能用上每秒300萬次的計算機.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每秒運算160萬億次的曙光5000A計算機,甚至連完全採用龍芯CPU的計算機也有每秒1萬億次的運算速度.
從1961年5月美國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截止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成功,累計耗資按1965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為193億美元,其中研製土星1火箭耗資7.67億美元,研製土星1B火箭耗資11.27億美元,研製土星5火箭耗資60.46億美元.
1965年美國發電量為11576億度,GDP為7201億美元. 2007年中國大陸發電量32559億度,GDP為246619億人民幣.
根據發電量與GDP的關係,按實際購買力計算,將1965年的美元折算成2007年的人民幣:
從1961年5月美國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截至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月成功,美國登月計劃總耗資2350億人民幣,其中其中研製土星1火箭耗資93億人民幣,研製土星1B火箭耗資137億人民幣,研製土星5火箭耗資736億人民幣.
1969年美國發電量約15400億度,2007年中國大陸發電量32559億度,經濟規模約相當美國1969年水平的2倍,足以支撐載人登月.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無論是技術基礎還是經濟規模,都完全具備載人登月的潛力,只是暫時沒有必要這麼做罷了.
1990年發電量世界前4名
美 國 32028億度
蘇 聯 17646億度 (俄羅斯10822億度)
日 本 8573億度
中國大陸 6212億度
2007年發電量世界前4名
美 國 43800-44000億度
中國大陸 32559億度
日 本 11800-12000億度
俄 羅 斯 10160億度
電力最能體現大國的真實國力,1969年美國發電量約15400億度,可以看出,迄今為止,發電量達到美國登月水平的,全世界只有美國,蘇聯,中國大陸. 2007年發電量世界第3名日本和第4名俄羅斯的發電量還達不到美國1969年水平,至於其他國家則更不用提了.可見即使已今天的標準來衡量,1969年美國的國力已相當強大.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