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說到伏特加,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這樣的: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種認知不僅存在於國內網路,認為伏特加是酗酒者和傻嗨毛子象徵的,全世界都比比皆是。這類的照片和表情圖在某不存在網站上也是一搜一大把。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還有許多人聲稱伏特加是至純、除了酒精就沒別的味的。這樣的「指導」出沒於各種社區和夜店老油條口中。

只是他們不明白或者故意無視一點:如果伏特加只是酒精兌水,那很顯然是個為了買醉而存在的俗物。

然而實際上,很多逼格極高的「雅」人,也是伏特加的忠實擁躉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邦德的標誌性飲品是伏特加馬提尼。

他的另一大愛好琴酒也是許多人眼中的「俗物」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克里夫·歐文(《罪惡之城》)也代言過伏特加

很多人眼中這樣的英國紳士應該只喝威士忌和葡萄酒才對

伏特加=傻嗨?!

「錢就像伏特加一樣,容易讓人不理智。」

——契科夫

伏特加被大眾當成俗物,一部分原因是它過於常見。僅僅是傳統上生產和消費伏特加的地區,就佔了北半球寒區的一大半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現在伏特加的生產也早已推廣到英法荷、北美和中亞。甚至澳大利亞和我國這種較晚引入伏特加的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廠牌。而消費伏特加更是全球性的行為,甚至某些傳統上禁酒的地區都不能免俗。於是幾百年以來,伏特加都不乏酗酒傻嗨的擁躉。當年契科夫在作品裡就沒少批判這種做法,不過這並不影響一百年後伏特加成為俄羅斯不良青年(Gopnik)的象徵之一。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Gopnik三件套:

伏特加,阿迪達斯三道杠,俄國國罵suka blyat

正如契科夫所說,錢和伏特加都能使人沖昏頭腦。能在一大筆錢面前保持理智的人,就如同面對酒精誘惑還能冷靜窺探其中玄機的人,都是鳳毛麟角。而越是不理智、越是懶得去理解喝進嘴裡的東西,往往越能嗶嗶。而對於那些足夠細心和耐心的人,理解一種酒並不是問題,但他們不會加入傻嗨飲者們的聒噪,也就不會去試圖和他們較真。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如此一來,正如很多時候低調會被當成慫,伏特加這種調的酒,就被人們誤解成了「酒精兌水」、「沒味」。其實大部分這麼說的人都分不清甚至不知道,伏特加下還有很多子類。小麥、黑麥、葡萄伏特加口感有差別,不同的過濾材料也帶來口感差別,稀釋所用水的又有口味差別,原味和有添加劑的輕調味伏特加更是和伏特加雞尾酒天差地別。他們在意的只有果汁酒伏特加的花花綠綠,以及酒精本身。

總之,以喝酒精的心態去品伏特加,真的很糟踐東西。就算你非要把伏特加理解為酒精加水,也應該是有風味的酒精加礦泉水,而不是C2H6O加H2O.

真實的伏特加

要「喝懂」伏特加這種低調的酒,首先要搞清楚它是怎麼做出來的。

酒精的蒸餾工藝最早出現在中東——中東的Araq是一切烈酒的鼻祖。而東歐正好離中東比較近,技術很快就擴散到這些地區。另外東歐的氣候不太適合生產基於水果的酒類,只能做糧食酒。這樣差不多在距今1000年前,在現今波蘭和俄國一帶開始出現基於蒸餾工藝的高度數糧食酒。不過當時的工藝還比較原始,雖然名字已經是「水」(伏特加在俄語和波蘭語中的原意),但現在的像水一樣的伏特加要再過幾百年才會出現。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8世紀關於蒸餾工藝的手稿

到了18世紀,伏特加的原漿度數提高到了70°以上,東歐和北歐才有了類似現代的伏特加。當時的工藝已經和現在大差不差(只不過現在劣質伏特加會直接用工業生產的酒精勾兌)。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十九世紀的蒸餾工藝,已經和現在很像了

伏特加的在製作始於原材料的收割或採摘,這些發酵原料可以是澱粉類原料(小麥、黑麥、土豆),也可以是水果。原材料首先被磨碎,與水混合,然後加熱進行糖化。這樣做的產物就是一種「酒泥」,酒泥會被放在發酵池裡,由酵母進行發酵,轉化成酒精。這個過程只要大概2~4天。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接下來發酵好的酒泥會經過最關鍵的蒸餾和過濾。通常蒸餾都會反覆進行幾輪,一些講究的廠家甚至會蒸餾二十多次。蒸餾過後的原漿(此時約有95°)會與水(通常是泉水或冰川水)調配到所需的度數,之後通過過濾進一步去除雜質。過濾的材料傳統上是木炭,但也有些廠家會用一些特別的材料,比如牛奶、礦物甚至金箔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牛奶不僅可以作為過濾材料,甚至有用牛奶釀製的

對於一些品牌,過濾之後還要加入添加劑,來調節口味,並且去除過濾材料對成分的影響。常見的添加劑有糖、甘油和檸檬酸,總之都是為了入口更柔。還有加香精的,不過大部分老歐洲廠商在原味伏特加中都比較排斥這種做法,因為任何一點添加劑都會不可避免的對口味產生影響,不利於保留糧食原味。倒是北美廠家很喜歡用添加劑調節香味,以至於美國煙酒稅貿管理局(TTB)對伏特加的添加劑含量有嚴格限制: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從工藝即可看出,由於蒸餾過濾並不會完全去掉酒泥自帶的香氣,而且調配時使用的水以及過濾材料本身也會對酒體產生影響,所以即使是沒有添加劑的原味伏特加,實際上也帶有自己的風味,絕非「除了酒精什麼味都沒有」。或者說原味伏特加本身就是一種雞尾酒,只不過配料不像外邊那些妖艷賤貨。

而理解伏特加的關鍵,就在於用恰當的方法和心態品鑒,從平淡外表中發現隱藏的層次和細節。

如何像個大佬一樣品伏特加?

筆者曾經聽到很多人反映洋酒喝不出味,甚至不僅伏特加,威士忌朗姆等其他洋酒也品不出來。國內的確容易出現這個問題。白酒香氣很強,喝久了很容易覺得其他的都索然無味。尤其是如果你喝了很多「液態發酵」(其實就是純勾兌)的便宜白酒,很可能連干葡萄酒都喝不慣了。這就像川菜愛好者中有些人常年吃鹽幫菜和江湖菜,偶爾去吃高級餐廳酒店的官府菜吃就會覺得不怎麼樣,因為人家大廚的選材和工藝他完全嘗不出來,而且菜又「沒味」。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海椒都么得,吃個啥子呦」

伏特加恰恰是一個從「淡」里品玄機的典型,喝伏特加一切都圍繞著感受細節。我國白酒就如同煙花,味道是大場面列在你面前;伏特加則像觀星,需要大冷天半夜戳在室外看一群光點,但最終你會發現它並不簡單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在開始之前,可以考慮把酒冰鎮三小時,這樣喝時會有一種清冽感,同時還能減少灼燒感對味覺的影響。

首先你需要一個洛克杯。類似威士忌的倒法,倒至三分之一,然後拿在手慢慢轉,輕聞。這時如果你感受到了強烈的酒精氣息,那麼很不幸,你很可能買到的是劣質產品。而好的伏特加氣味會隨著吸入有不同層次,和酒精棉球那種味是天壤之別。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聞夠了就可以開始品了。小口喝,讓酒充分流過舌頭。把乙醇味當成一個舞台,去尋找體會其中若隱若現的甜膩或鹹味,以及水體的礦物感和添加劑的味道。可以在酒中加入一些自己的礦泉水,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那些隱藏元素。

如果要搭配食材,自然首推魚子醬。醇正的酒精味正好中和魚子的腥味,而魚子的鮮味則與伏特加相得益彰。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不喜歡或者手邊沒有魚子醬的話,魚、洋蔥和黑麵包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黑麵包的口味可能國人會不習慣,但要知道伏特加很多也是從跟黑麵包一樣的原料做出來的。

只是「酒精兌水」的伏特加,為什麼能成為大佬的飲料?

為啥要喝伏特加,閑的么?

看了這一大通說怎麼理解伏特加細節的說辭,你可能會覺得我腦子抽了。脾氣急的可能會來一句「直接喝白酒去不好嗎你個舔狗假洋鬼子」。

誠然,論香氣伏特加是以弱為美,但伏特加的價值也正在於此。能從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發現美,是很多人無緣的樂趣。逼格不是靠消費別人買不起的東西就能有的,而是要去感知別人即使有了錢也無法感知的。低調裝X為什麼最致命,因為不需要咋呼,只要露做一個滑稽表情,就已經是旁人無法窺探的深邃了。

而要成為一個感知力超強的低調大佬,或許可以從喝好一杯伏特加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