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辨向,揚帆出海:國寶背後的道教科技與古代航海
廣東省博物館參選《國家寶藏》的三件國寶:「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宋金項飾」以及「金木雕大神龕漆」,為大家展現了廣東地方的文化特色以及廣東作為對外貿易窗口為中華文化的對外輸出做出的巨大貢獻。
本文結合古人對大海的認知、道教觀星、潮汐與季風觀測、磁石的運用來看國寶背後的道教科技與古代航海。
1
海納百川
海(資料圖)
古人稱大海為「百穀王」、「天池」。《道德經》中有:「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莊子·逍遙遊》中有:「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安期生(資料圖)
大海充滿了神秘。關於海上仙山,《史記·封禪書》中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
關於神仙,有安期山的故事。《史記·封禪書》中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常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菜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高士傳》中記載有:「安期生者,琅玡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葯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
李白也曾寫下《賦安期生詩》:「終留赤玉履,東上蓬萊路,秦帝為我求,蒼蒼但煙霧。」
2
揚帆出海
廣州港(資料圖)
道教的發展,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航海技術方面主要體現在觀星辨識方向、潮汐現象、季風的觀測以及磁石的運用。
牽星板觀星圖(資料圖)
首先是觀星辨向。道教十分重視觀星,樓台觀即為「觀星望氣」之用。
道教中李淳風、丹元子、趙友欽等都是一流的天文學家。道教對北極星的觀測,對航海技術的發展影響很深。劉向《淮南子·齊俗訓》中有:「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悟矣。」
葛洪《抱朴子外篇·嘉遁》中有:「夫群迷乎雲夢者,必須指南以知道;並乎滄海者,必仰辰極以得反。」兩者的意思都是當你不知東西南北的時候,可以通過對北極星的觀測得到方向。
在航海實踐中,船員們廣為採用牽星之法來辨認方向。
金文:潮 小篆:汐 止水制(資料圖)
其次是關於潮汐現象的認識。在實際的航海中,很多水道和海港只有漲潮時才能進出,人們需要對潮汐做出準確的預測。
那麼古人對潮汐現象如何解釋呢?
葛洪在《抱朴子·外佚文》中有:「麋氏云:『潮者,據朝來也;汐者,言夕至也』。」從字體上來看,潮是早上的海水。汐,是晚上的海水。
潮汐圖(資料圖)
《雲笈七籤》的作者張君房在《潮說》中曾指出:「日遲月速,二十九日差半而月一周天……凡月周天則及於日,日月會同,謂之合朔,合朔則敵體,敵體則氣交,氣交則陽生,陽生則陰盛。
陰盛則朔日之潮大也。自此而後,月漸之東,一十五日,與日相望,相望則光偶,光偶則致感,致感則陰融,陰融則海溢,海溢則望日之潮猶朔之大也。斯又體於自然也。」潮水的活動與陰陽、日月活動有關。
季風圖(資料圖)
第三,是季風的觀測及利用。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季風的存在,尤其是風向的不同,他們藉此進行遠洋航行。
《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四季風的記載:「東風生於春,南風生於夏,西風生於秋,北風生於冬。」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八風」之說:「何謂八風?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
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至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
在航海實踐中,人們根據不同季節的風向選擇出航時間。北宋朱彧著《萍洲可談》,其中對廣州的市舶記載十分詳盡,文中寫道:「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
司南(資料圖)
最後,航海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指南針的發明。
朱彧的《萍洲可談》中記載了廣州港口船舶使用指南針的情況:「舟師融地理,夜數星,疊則數日,隱晦截指南卦。」
磁,《呂氏春秋》高誘註:「慈石雲石燮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中說:「磁石其好壞者能懸吸針,須連三四為佳。」這說明中國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磁石的特性,為指南針的發明提供了認知基礎。
可見,道教科技為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自古以來,中國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不斷進行海洋探索和開發,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這三件國寶,是廣東作為古代海上貿易重要窗口的強有力的證明,更是廣東經濟文化繁盛的重要體現。
(編輯:見石)
※穿地取水 謂之為井:中國古代的井崇拜
※大雪:陽氣收斂益溫補,清肺化痰治咳嗽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