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麾下降將不少,為何孫權麾下卻是屈指可數?原因並不複雜
三國時期有過投降經歷的降將不少,就拿「一呂二趙三典韋」這個三國二十四名將來說,如果以演義來衡量的話其中呂布,關羽,馬超,黃忠,太史慈,張遼,張郃,徐晃,龐德,魏延,張綉,姜維等人都有過投降的經歷,剛好佔了二十四名將的一半,從中可見三國時期降將實在是不足為奇。不過有一點讓人感覺到奇怪的是,除開其他諸侯不提,以曹操劉備孫權來做對比的話你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曹操劉備都各自有不少降將,比如二十四名將中的張遼徐晃張郃龐德張綉等人都是不同時期投降曹操的,馬超黃忠魏延則是劉備麾下降將,二十四名將中江東真正的降將只有太史慈一人,連甘寧都不是(甘寧是在黃祖手下時不得重用,在蘇飛的幫助下帶了一批人主動投奔孫權的,並非是戰敗或者是情勢所迫下投降的),那麼曹操和劉備麾下降將不少, 為何孫權麾下卻是屈指可數? 五子良將有三人是降將(張遼張郃徐晃),五虎上將也有兩人是降將(馬超黃忠),為何江東十二虎臣無一人是降將?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一,東吳的立國過程相對簡單,孫策靠著父親孫堅的舊部渡江橫掃江東六郡奠定江東基業後不久遇刺身亡,孫權掌江東大權後開拓進取不如孫策,在孫權時代除了周瑜奪取南郡和呂蒙襲取荊州兩次主動進攻取得了勝利,其他幾次合肥之戰幾乎都是大敗而回;所以你會看到凡是孫權主動進攻的都輸了(周瑜和呂蒙那兩次除外,呂蒙襲取荊州得到了糜芳傅士仁和潘濬三大降將),反而是幾次大型的防守反擊戰比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和曹丕三路伐吳孫權都取得大勝,一個防守多於進攻而且進攻大多數是大敗的孫權想要得到降將也沒那麼多機會哈。
反觀曹操和劉備,兩人的江山都是從馬上得來的:張遼徐晃張郃張綉臧霸等人是曹操平定北方各路諸侯時相繼得到的降將,文聘是南下荊州時得到的,龐德是平定漢中時得到的。劉備的立國最為艱難經歷過的戰事也多,比如攻取荊南四郡,攻取西川,和曹操爭奪漢中,興兵伐吳等等,馬超黃忠魏延也是在不同時期歸降於他麾下的,曹操劉備戰事一多自然得到降將的機會也更多,這一點孫權顯然不能比。
第二,以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江東十二虎臣來看,程普、黃蓋、韓當三人是孫堅時老將,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四人是孫策平定江東時主動投奔而來的,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五人是孫權時期投奔的;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來看,周瑜是孫策好友,魯肅是周瑜介紹而來的,呂蒙也是很早就在孫策麾下效力,陸遜則是出自於江東大族,江東十二虎臣和四大都督沒有一人是降將似乎能說明點問題。
從以上可以看出來東吳戰將主要有這麼幾個來源:一是孫堅舊部,二是孫策平定江東或孫權掌管江東時主動依附的,這些人並非是哪方諸侯部屬而是地方豪強,或者是出身都一般的草莽人物比如甘寧周泰蔣欽都是水賊出身,三是和孫氏關係一直不錯的比如周瑜魯肅,四是江東大族,孫策平定江東面臨的最大對手不是劉繇等實力不強的諸侯,而是江東大族對孫氏強力入主江東的排斥,以及各地此起彼伏反抗孫氏的山越土著,孫權立國的過程其實也是和江東大族不斷鬥爭和妥協的過程,同時也是平定各地山越叛亂的過程,這些都決定了東吳大將的來源主要是江東本土的大族或地方豪強。
第三,和曹魏蜀漢不同,東吳的兵制有點特別那就是領兵大將手下的士卒很多都是他們自己的部曲和私兵,有一定的獨立性,這種具有排他性的特殊兵制使得外來人員比較難以立足也是造成東吳降將較少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上述諸多原因才使得孫權麾下真正有名的降將唯獨太史慈一人,而太史慈其實還是孫策收降的,至於糜芳和傅士仁等人不提也罷,畢竟他們的投降和戰敗投降還是有所不同的。
※此人一無出色戰績,二無強悍武力,為何位居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
※曹丕伐吳,為何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四大名將奈何不了朱然一人?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