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媒探討中餐館歷史:沒有比聖誕吃中餐更美國的了

美媒探討中餐館歷史:沒有比聖誕吃中餐更美國的了

【編譯/觀察者網 何律衡】

在美國,每年的聖誕節都是中餐館最忙的時候。作為為數不多的、在聖誕夜仍然開門營業的餐館,中餐館已經成為了美國人吃聖誕大餐的通常選擇之一。

看到美國中餐館如今的熱鬧景象,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上個世紀,初來乍到的中餐館在努力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過程中,都付出了什麼,又遭遇了什麼。

在美劇《老友記》中出場率很高的中餐 圖自網路

小說《排名第一的中國餐廳》作者、美國華裔作家莉蓮·李12月25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沒有比聖誕吃中餐更美國的了》,從自己與母親在中餐館的工作經歷出發,講述了在這幾十年中,中餐館與美國社會主流文化激烈碰撞的過程:雖然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並未被主流社會完全接納,但至少中餐已經成了美國聖誕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文章全文:

三十年前,我的母親第一次來到美國,在密歇根州安娜堡一家名叫「紫禁城」的中餐館做了五年的服務員。懷了我之後,她放棄了這份工作,但從小到大,我總能聽到她跟我講她做服務員時的趣事,有的故事有關於她極力避開的吝嗇顧客和廚師,有的故事則有關於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聖誕節。

「我總是選擇大派對桌,」她告訴我。「包括祖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都會來吃晚飯。」

一家在紐約很受歡迎中餐館 圖自Testing Table

在我的認知里,對於中餐館來說,聖誕節總是個忙碌的日子。因而我總以為,母親對於這一天的輪班是深惡痛絕的。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所有的顧客都帶著愉悅的心情來到餐館,」她糾正我,「還給我們帶來了祝福。」

她還補充說道:「我們還能拿到比平時更多的小費。」

就像大多數美國人知道的那樣,中國餐館從來不會在聖誕節關門。早年的中國移民並不是基督徒,對他們來說,為了一個他們並不理解的節日而失去一天的賺錢機會是非常不划算的,尤其是在中餐館已經在美國佔據一席之地的情況下。如今,美國有40000多家中餐館(規模龐大的麥當勞也只開了14000家),現在看來很難想像,在美國人擠進中餐館吃聖誕大餐之前,他們其實更想把中餐館從市場中擠出去。

聖誕夜仍然開業的中餐館 圖自Baker

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F. Smith )曾在《飲食書:美國烹飪的30個轉折點》中寫道,在橫貫大陸鐵路建設期間,中餐館的激增迎合了中國礦工和鐵路工人的需求。但因為擔心中國移民搶走白人的工作機會,1882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美國工會也將中餐館列為了打擊目標。1902年,時任美國勞工聯合會主席的龔帕斯(Samuel Gompers)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副標題即為「肉和米飯的對決:美國式男子氣概與亞洲式苦力主義的對抗」。

而根據加布里埃爾·J·奇(Gabriel J. Chin)和約翰·奧蒙德(John Ormonde)的研究報告,美國工會甚至組織抗議中餐館。但這些抗議活動很少能成功讓中國餐館關門。正如一位工會組織者感嘆的那樣,「我很遺憾地說,工會的很多人似乎都喜歡吃炒雜燴(一種中國菜)。」

抗議未果後,工會又利用公眾對「中國式『精神傳染』」的擔憂,試圖通過一條法案來阻止白人女性去中餐館工作。而白人女性之所以會湧向這些所謂的「罪惡窩點」,有部分是因為這是她們逃避嚴苛的種族、性別期望的一種方法。中餐館或許允許白人女性吸食鴉片,卻也在當時只有約15%的女性有工作的情況下,僱用了她們。

猶太人和非洲裔美國人也愛光顧這些早期的中餐館。就像1892年的一份報紙說的那樣,「白人、黑人和蒙古人在中餐館裡混坐在一起,沒有任何偏見。」

「白人、黑人和蒙古人在中餐館裡混坐在一起,沒有任何偏見。」 圖自Jewish Exponent

作家陳勇曾在自己所著的《炒雜燴,美國:中國食物在美國的而故事》中表示,在過去,中餐館還是為數不多的歡迎非洲裔美國食客的公眾場所之一。而拉比·約書亞·普拉特(Rabbi Joshua Plaut)也在「猶太聖誕節」一書中寫道,中餐館歡迎猶太顧客是因為「中國老闆和服務員沒有歧視猶太人的歷史烙印。」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餐館成為了猶太家庭過聖誕的最終選擇——中餐館是那一天唯一對他們「開放的」,這既是字面上的「開放」,也是暗含隱喻的「開放」。

在我上研究生前的那個夏天,我在一家繁忙的中餐館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光顧餐館的顧客隊伍有時候會排到門外去,經常有10到15個人的聚會擠滿了餐廳。這家餐館以北京烤鴨聞名,上菜時,北京烤鴨被擺放在雕刻精緻的餐桌上,再由服務員將其包裹進特製的麵餅里。

那是個悶熱的7月,在我上班的第一周,一個同事看到了我臉上被過分繁忙的景象嚇到的表情,便說:「你覺得現在很糟糕,但等到聖誕節,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然而我並沒有堅持到聖誕節,幾乎都沒有堅持到7月底。把工作的名牌拿下來後,我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都沒再去過中餐館。我在中餐館短暫的「服務生生涯」說明了一件事: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華裔美國人,但在我眼裡,作為外國移民,我的父母在獲得美國公民身份後的幾十年都在苦苦掙扎。

我接待的那些顧客,他們把我和我的同事,與其說當人,不如說當房間里的傢具來看,他們無所顧忌地在我們面前議論我們,好像我們聽不到或是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似的。

我的服務員經歷深刻地提醒了我,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似乎從來沒有真正被美國社會所接納。

但現在,聖誕節擁擠的人群卻讓我有了別的看法。根據拉比·普拉特的說法,中國餐館已經成為了平時舉行慶祝活動的一個容易接受的選擇。谷歌趨勢發現,相較於平時,聖誕節期間有更多的人會搜索「中餐館開放」。

這似乎可以證明,中餐及其文化最終還是融入了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中餐館也終於像聖誕老人的牛奶餅乾一樣,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過去,我曾因為避開了噩夢般的聖誕節輪班而感到慶幸,但現在,我在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成為每個人慶祝活動的一部分。

而關於聖誕節的小費,我想,我的母親或許是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同志誕辰125周年 人民日報官微紀念
法國農民加入「黃背心」,喊話馬克龍:你不配吃我養的雞!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