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看精彩贛州紅色故都
11月26日中午,福建省龍岩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江西省贛州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共同發起,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作為指導單位。「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全球華文媒體聯合採訪活動的贛州段啟動儀式在贛州五龍客家風情園舉行。海峽衛視副總監楊智臣等領導蒞臨現場。來自中國國內與美國、日本、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阿聯酋、菲律賓、義大利……五大洲25家境內外華文媒體歡聚龍岩市,儀式後,各媒體小組分赴福建龍岩武平、永定、長汀、上杭、連城,江西贛州龍南、大余、會昌、瑞金等地開啟了精彩的採風活動。
贛州市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羅滬京致歡迎詞
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形成於明末清初,迄今約有四百年歷史。
贛南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的舞台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多以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男歡女愛的戲情所佔比重為大。最能表現贛南採茶戲的特色除了音樂外,還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三絕」,即: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此外,「醜行當家」的表演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主要表現在小丑、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說。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為「正丑」,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二是「醜行丑扮」,稱為「反丑」,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多為喜劇。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觀眾,而是靠幽默、詼諧、生動活潑的表演唱腔取勝,百看不厭,久演不衰。
魅力會昌
自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建縣以來,會昌歷經一千多年滄桑。境內擁有「虔南第一山」、國家4A級景區、江西省優秀新旅遊景區漢仙岩,相傳為八仙之一漢鍾離得道成仙處;有國家水利風景區漢仙湖;有日自涌量2678立方米列贛南第一的鹽浴溫泉……為休閑旅遊、養生旅遊、度假旅遊、會議旅遊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漢仙湖十里畫廊游湖,「巨無霸漢堡包」和美麗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雄鷹展翅
夕陽西下美如畫,漢仙湖十里畫廊的美麗湖光山色
漢仙溫泉屬於硅酸氟型醫療熱礦泉,含有氟、偏硅酸為主的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出水溫度達到58℃,日出水量達到2700立方。
漢仙岩風景名勝區
晨霧中的仙山,漢仙岩風景名勝區
身處仙山,晨霧中的漢仙岩
晨霧消散,藍天白雲下的漢仙岩
景區內上山途中巧遇,82歲堅守會昌縣漢仙岩景區擺設茶水攤義務服務遊客的「中國好人」周文榮
晨霧消散後的漢仙岩自然美景。
晨霧後路邊的蒲公英
江西省旅遊風情小鎮—會昌縣洞頭鄉畲族村
洞頭鄉毗鄰福建,其中有1個少數民族村(洞頭畲族村)和2個少數民族村小組,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洞頭人崇尚耕讀傳家,重視文化,重視教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取得異乎尋常的效果。在清代,洞頭文化鼎盛,入才輩出。「一脈十二歲進士」「三代四進士」的佳話傳遍四方。
洞頭鄉畲族農耕文化園
舊貌換新顏,洞頭鄉畲族百姓的新居
打造新模式 鋪就致富路——會昌探索非遺產業扶貧,昔日聯班第今日已變科舉文化園。既發展了當地的旅遊業,又旨在督促洞頭子弟勤奮讀書、報效祖國。
昔日聯班第 今朝文化園
聯班第位於會昌縣洞頭鄉洞頭畲族村雙合丘小組,是洞頭鄉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為清朝進士藍鷺序建於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取名聯班第是慶賀其兩個兒子藍雲錦、藍雲繼接連考取進士,而後藍雲錦之子藍生芾也考取了進士,因此聯班第的「三代四進士」一度傳為佳話。
會昌縣洞頭鄉畲族村村民,在為海外華文媒體採風團,展演精彩紛呈,別開生面的省級非遺項目——畲族「擺字龍燈」
客家石磨:時光依舊「吱吱」有聲。會昌縣洞頭鄉畲族村村民向海內外媒體朋友演示體驗磨豆腐(右一:海峽衛視副總監楊智臣)。
走進瑞金「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
瑞金位於江西省東南邊陲,武夷山脈西麓,與福建省長汀縣相鄰。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置瑞金監,因「掘地得金、金為瑞」故名瑞金;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監為縣,建縣1061年;1994年5月撤縣設市。全市國土面積2441.40平方公里,17個鄉鎮,223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截止2017年12月31日統計瑞金市總人口數為704220人。
葉坪革命舊址群位於瑞金市葉坪鄉葉坪村,距城區5公里,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革命舊址群之一。擁有革命舊址和紀念建築物2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這裡既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又是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在瑞金的第一個駐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王稼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過,「毛主席」的稱呼就是從這裡喊響的。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媒體在參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紅中社(新華社)
紅軍烈士紀念塔
紅軍烈士紀念塔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革命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立。1933年8月動工,1934年1月竣工。塔體上的無數小石塊,表示它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凝結而成。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紀念塔遭國民黨反動當局拆毀。1955年按原貌重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是響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她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馳名中外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沙洲壩革命舊址群位於江西瑞金市城西5公里的的沙洲壩鎮境內。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少共中央局、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執行局等領導機關,從上海遷來瑞金,駐紮在沙洲壩,直至次年7月。舊址群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馳名中外的紅井就座落在這裡。幾十個國家部委在此修復了其前身舊址並建立了本系統的的全國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媒體參觀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舊址
「紅都」這個光榮的稱謂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瑞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和紅色政權建設探索的光榮歷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醞釀了近兩年時間,並經過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同志精心籌備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的葉坪隆重召開,大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之稱始於此時。大會還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決議案,自此,我們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正式以國家形態出現。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沙洲壩召開,由於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從上海遷到了瑞金,因此,「二蘇大會」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臨時」兩個字就去掉了,正式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二蘇大會」還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大綱等決議案和關於國旗、國徽、軍旗以及關於確定8月1日為建軍節等決定。因此,瑞金作為赤色首都,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八一」建軍節的誕生地。
紅井,是蘇區時期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同志帶領軍民在沙洲壩村旁開挖的一口水井。沙洲壩原是一個非常乾旱的地方,不但無水灌田,就連飲用水都很困難。 1933年4月,毛主席來到沙洲壩後,工作之餘發現沙洲壩群眾都飲用池塘水,他把群眾的利益掛在心上,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不幾天時間,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基本挖好。為了使泉水更清澈,毛主席親自下到井底鋪沙石和墊木炭,涓涓清泉從井底湧上來,人們雙手捧著甘甜的泉水盡情地喝著,清清泉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紅井
1950年,沙洲壩人民為迎接毛主席派來的南方老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將這口井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尊稱它為「紅井」,並在井旁立碑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以表達人民群眾對毛主席和紅軍的思念之情。
紅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瑞金舊貌新顏
精彩贛州客家搖籃—江南宋城
贛州,有著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贛州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1處、4A級旅遊景區23處、3A級旅遊景區10處,被譽為「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生態家園」以及「世界橙鄉、堪輿聖地」。現今仍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贛州白鷺村還是玄奧的風水地理術的發祥地,有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興國三僚村。贛州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濱水城市,走進贛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館」,故有「江南宋城」之譽。這裡有「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有全國唯一的宋代銘文磚城牆,有沿用了近900年歷史、由100條木舟用鐵索連環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古浮橋,有中國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統—— 古福壽溝,有中國八景文化的發祥地八境台……
市民們在美麗的八境公園鍛煉
八境公園,三江匯流處,悠悠贛江水,濃濃客家情
贛州晚霞里,美麗的城市一角。
通天岩景區
贛州通天岩主景區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一座石窟寺,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石窟,因此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八境公園
八境公園內有贛州著名的古迹--宋城牆和八鏡台。登上八鏡台,贛州八境一覽無餘,贛江源風景盡收眼底。八境公園四周一半以上被古城牆環繞,南側為涌金門,北端為北門和贛江源頭。
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
當年,客家先民溯贛江而上,衝破十八灘的阻隔,就是在此棄舟登岸,定居於贛南大地,成為客家人,然後再遷徙到閩西和粵東。紀念壇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的傳統社會,系典型的農耕社會,體現了客家人以農為本的特色。2014年11月19日上午,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的"重頭戲"之一---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剪綵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來自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客屬代表,與贛州客家鄉親共同見證了全球客家人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贛州浮橋長約400米,連接貢江的兩端,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是贛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
長按以上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每日精彩早知道!
TAG:動感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