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點知識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

學點知識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



題圖:《西虹市首富》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


知友:曾旻

(100+ 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情緒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它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直接用「情緒」這個詞,而是用一些更加口語化的辭彙來表達類似的含義,例如:「感覺」「心情」「情感」等等。

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今天心情很糟糕」,而不太會說「我的情緒不太好」,或是說「我感覺很難過」,而不是「我有難過的情緒」。

但是「心情」「感覺」和「情感」這些辭彙所表達的含義,與情緒還略有差異。

正如上述定義,

情緒是一種由思維、感覺和行為表現綜合組成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這個定義中有兩組關鍵詞,

一組是「思維、感覺和行為」,一組是「生理和心理」。

換句話說,情緒不是單純由某個事件引發,而是一個

包含思維、感覺和行為的綜合產物,而且情緒不是單純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生理狀態。

所以,任意一本基礎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對於情緒的介紹會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1. 情緒的表層——行為表達(行為)


2. 情緒的核心——主觀體驗(感覺)


3. 情緒的機制——生理喚醒(生理)

1. 情緒的行為表達



  • 人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體現。

表情和情緒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一種表情常常存在著多種解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表達相似情緒的表情也可能存在細微差異。

而且情緒是複雜的存在,有時候我們很難說自己處於某種單一的情緒之下,這使得用表情來標籤情緒的工作變得非常複雜。

不過也有不少研究在探討,人們的表情和情緒之間的精準關係,例如: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他們開發的「情緒識別軟體」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進行了情緒識別,結果顯示,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帶有 83% 的喜悅,9% 的厭煩,6% 的恐懼和 2% 的憤怒。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情緒識別和情感計算有了非常多的發展。



  • 有時更複雜的情緒,我們會體現在「身體姿態和動作」上面。

有時候,語言是很難準確表達情緒體驗的。

在神經科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大腦功能單側化,用眾所周知的語言說,即我們常聽說的,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語言、邏輯推理等功能;而右半球更多負責情緒、感知、記憶和空間想像等功能。

雖然目前有一些證據表明,可能單側化不是那麼絕對,但也沒有證據完全否認單側化的趨勢是存在的。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情緒感受和語言邏輯是相對獨立的兩種體系,當我們試圖用語言去理解和描述情緒時,常常會發現一個現象

「情緒不怎麼講道理」

人腦的功能決定了,人們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情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甚至有研究發現,當我們更多開始帶有理性和邏輯色彩的語言,去描述情緒的時候,真正的情緒感受就消失了。

所以,人們更多使用非語言信息來表達我們真實情緒。身體姿態和動作就是非常外顯的一種表達。

人們會隨著音樂的律動自然地擺動身體,正是因為在音樂中,我們有一些自然流動的情緒,可能難以用確切的語言描述,但是我們的身體會把感受「說」出來。

有一種說法叫做

「你的情緒都寫在臉上了」

,這並不是臉上寫了那幾個字,或者我們直介面頭表達了出來,而是我們整體的表情、姿態和動作非常直觀地反應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所以,動作、姿態和情緒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2. 捉摸不透的感受——主觀體驗

情緒的三要素中,最為抽象和難以捉摸的部分,就是主觀體驗。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有這樣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春天的熊?」綠子再次揚起臉,「什麼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么?』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如果缺乏想像力,人很難通過大腦觸碰到情緒的內核。村上春樹的這段文字被廣泛傳播,正是因為它用想像力彌補了詞語的空白和乏力,將一種情緒描述得極具畫面感、非常具體。

人的每一種情緒都不是毫無來由,毫無根基,儘管它僅存在於內心裡,無法剖開胸口讓人看見,可是我們可以通過描述產生情緒的過程和畫面,讓別人看到——正是那種感受!

也同樣是因為需要想像力,我們才能觸達主觀體驗的領域,於是情緒的「感受」部分,變得非常「主觀」。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況:

你今天吃了一支非常棒的冰淇淋,然後告訴別人冰淇淋很好吃,可是如果別人不曾吃過,他如何能夠知道「冰淇淋的好吃」是一種什麼感受呢?

它由多少快樂、多少興奮、多少驚訝、多少遺憾、多少為難的情緒組成?我們如何澄清這樣一種豐富而複雜的主觀體驗?

心理學家研究情緒的「主觀體驗」常常用自評的方式來測量,用 1-5 或 1-7 的量表,在數字刻度上去給自己的某種情緒打分。

可是,我常常覺得,這或許不是一個好的辦法。「主觀體驗」真的可以被數學化嗎?

我們可能能夠通過橫向比較,知道在吃哈根達斯時候的喜悅,比吃東北大板的喜悅來得更大,可是,我們很難說哈根達斯帶來的喜悅是 5,而東北大板帶來的喜悅是 1。

難道我們是說,哈根達斯的喜悅是東北大板的5倍嗎?那麼我可以通過吃 5 個東北大板,來達到吃 1 個哈根達斯的喜悅程度嗎?顯然這樣的數量關係是很難成立的。

所以,我更樂意接受村上春樹對情緒「主觀體驗」的描述。

3. 情緒的機制——生理喚醒

情緒感受和生理變化是分不開的。

科普的發展,讓我們接觸很多詞——多巴胺、荷爾蒙……

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情緒背後的機制,包含一系列的激素調節。

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情緒的生理性。當你某天睡眠不佳的時候,你的情緒狀態是很容易變得糟糕的,你可能會感到煩躁、焦慮、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情緒低落、缺乏激情。這正是因為,睡眠不足,讓你體內的生理平衡被打破。

最早提出情緒的生理性質的有兩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卡爾·蘭格。

詹姆斯認為,情緒發生的時候,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機體變化被人感知,就是情緒體驗。

所以,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在詹姆斯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後才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慄引起。

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彆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他以飲酒和服藥作為例子,因為這兩種物質使用,都會引起典型的血管活動變化,同時也能夠調節人們的情緒狀態。

後來,坎農補充了二者的理論,認為情緒的產生不僅僅有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正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作用,讓情緒產生變化。

這就是情緒,

它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它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態。

劉強東並非「無罪」,而是「沒有被起訴」


如何和 2018 年告別,他們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2018 年,你最想撤回的操作是什麼?


5 個看似愚蠢、實則精妙的設計,第一個就讓我驚了


除了這一生,我們又沒有別的時間 | 3 分鐘短片回顧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 8 條職場「明規則」,大家藏在心裡不說,但你必須知道
學點知識 | 我們每天的大便,都去哪裡了?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