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
冬季正是進補的好時節,但是小編髮現最近好多人都沒有胃口,吃火鍋都不積極,隨便吃兩口就吃不下了;甚至有的小夥伴不光胃口不好,還總是走兩步路就會感覺到很累,這是什麼引起的呢?
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在中醫這叫脾虛氣陷證,簡單來說就是脾胃不好。既然是調養脾胃,那麼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李東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李東垣和補中益氣的故事。
李東垣又名李杲,字明之,是我國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辯惑論》、《用藥法象》、《醫學發明》、《蘭室秘藏》、《活發機要》等,創立了以「內傷脾胃」學說為主體的理論體系。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關於李東垣學醫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李杲的母親王氏患重病,請了家鄉好多醫生,診斷治法眾說不一,幾乎吃遍各種方葯,病情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加劇,最終還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醫學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被疾病折磨而喪生,感到十分悲痛。他發誓說,如果遇到良醫,我一定拜其為師,以補我的缺憾。李杲求醫心切,不惜遠離家鄉四百餘里,挾千金拜張元素為師。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李杲「盡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張元素的學術思想和診療技術。
李東垣是富家子弟,平時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層社會的有錢有勢的貴人,他們養尊處優,膏粱厚味,易傷脾胃,所患疾病多屬此類。另外,當時適值元兵南下,戰亂頻繁,人民在飢餓、驚慌、憂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飲食沒有規律,也很易傷脾胃,所以當時找李東垣看病的多是脾胃不好的人,這為他建立脾胃學說提供了豐富的病例。
李東垣晚年將多年臨床經驗體會著書立說,其中最能反映他學術理論的代表著作的就是《脾胃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別闡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變化,及在發病學上的認識意義,宗《內經》、《難經》之旨而發揮之,並附昇陽益胃湯等諸方論述各證治療之法;中卷就氣運衰旺、飲食勞倦熱中證等專題作進一步闡發,並譯述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等補脾胃諸方的主治應用、加減配伍;下卷著重論述脾胃虛損與其它臟腑、九竅的關係,以治療飲食傷脾等證諸方、有關治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家之門戶分於金元」。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為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杲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明代以後,薛立齋、張景岳、李中梓、葉天士等醫家都曾對李杲的學說敬仰、研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自成一家。此外,龔廷賢、龔居中、張志聰等均受李杲學說很大影響。
為了紀念這位大家,後人在李東垣墓前立石碑上刻:「精岐黃之業起死回生德澤被土庶名醫,建之戒護國保民聲名播東西南北」,可見其在醫學上做出的貢獻。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有沒有被以上中醫故事吸引到?小編告訴你,想了解更多中醫藥傳統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進行參觀了解!
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造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中醫文化展覽館佔地12畝,建築面積3,600㎡。包括「岐黃之術館」、「滇南本草館」、「中華醫史館」、「中華葯史館」「少數民族醫藥館」五個展館和一條60平米的「歷代中藥經典處方長廊」。以繪畫、雕塑、文物等多種模擬手法,由淺入深、有血有肉,系統重現了五千年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方法及中藥加工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END——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20年耳鳴再加重,我用4診解決問題
※繆希雍得之秘傳,用之屢屢有效之方——資生丸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