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身邊最聰明的人,他從徐達一直殺到馮勝,只有此人逃過一劫

朱元璋身邊最聰明的人,他從徐達一直殺到馮勝,只有此人逃過一劫

湯和墓位於安徽蚌埠市龍子河以東的曹山南麓,墓高三米,寬四米,面積達四十平方米,墓碑高六米,墓階下有對稱的石翁仲、石獅、石羊。湯和墓始建於明代初期,一九七三年經搶救性考古發堀,湯和墓重見天日。二零零六年十月,湯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園內矗立著新塑的湯和銅像,該墓區現己成蚌埠市的龍湖公園一景。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縱觀上下五千年,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句話的可信度。古往今來,伴虎已成了歷朝臣子們的「慣例」,明初大臣們有朱元璋這樣的主子更是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絲毫不亞於曹操,所有對朱家統治有隱性威脅的傢伙,哪怕是同甘共苦的老哥們,他都不能放過。從徐達一直殺到馮勝,只有湯和逃過一劫。

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是,草根上位的他卻很善於學習前朝皇帝的經驗,比如:從劉邦身上就學到了一招「兔死狗烹」。朱元璋登基後,將當年與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趕盡殺絕,幾乎所有替明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都未得善終,唯獨信國公湯和活了下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妨先從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上分析,其實,他的理由十分顯而易見。

由於,朱元璋的繼承人朱標是個寬厚老實的傢伙,包括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是如此。

所以,朱元璋想到:在自己駕崩後,朱標與朱允炆很難「制服」這些戰功顯赫的大功臣,而這些老哥們對自己的子孫想必也不會有太多敬畏,他若不殺這些人,大明或江山不保。為了讓朱家能穩坐江山,在自己交班之前,朱元璋必須掃除一切對朱家皇權有威脅的「障礙」,替朱標和朱允炆鋪出一條光明大道,免得哪個老哥們最終「黃袍加身」斷送了朱家天下。

相傳,有一天太子朱標覲見朱元璋,朱標對父親說道:「您一生中殺孽太重,如今,殺掉了這麼多的功臣,恐怕會讓大明君臣失和。」朱元璋聽後,一語不發,沉默良久。第二天,朱元璋將兒子叫到面前,把一根荊棘扔到朱標面前,命令他撿起來。

但是,面對荊棘朱標無從下手,正當左右為難之際朱元璋說道:「這根荊條你撿不起來嗎?既然這樣,我就幫你把荊棘上面的刺全部拔掉,這樣你就能撿起來了。如今我殺掉的人,全都是對你今後統治有威脅的傢伙,我把他們拔掉,就是對你最大的幫助!」

原本,湯和與徐達等人一樣,都屬於「荊條上的刺」,都是朱元璋要拔除的目標,可是,因為湯和敏銳的嗅覺和自控力,最終,能夠在風口浪尖上閑庭信步,遠離權勢紛爭,之後得到善終,也使家人免遭橫禍。

所以,湯和的為人處事之道值得學習,也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湯和於朱元璋而言有擁戴之功,早年湯和與朱元璋均投靠在郭子興麾下。按資歷來講,湯和算是朱元璋的前輩,後來,朱元璋聲望日隆,逐漸從將領中脫穎而出,一副大將之風,其他共事的將軍們對朱元璋當首領這件事心存不滿,只有湯和對朱元璋心服口服。

史籍記載:湯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朱元璋統領軍隊不久,對人事處理稍有不慎難免眾叛親離,只有湯和始終不離不棄的支持朱元璋。對於湯和的擁戴之功,朱元璋心裡自然有數。湯和不但從不邀功,在面對不平等待遇時,仍能以平常心面對。

朱元璋登基後對部下們論功行賞,幾乎所有追隨朱元璋的老幹部都被重賞陞官,只有湯和受到差別對待,反而被降了一等。當年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都被封為公爵,湯和則被封為侯爵,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湯和早年犯過一些小錯誤,被朱元璋始終記掛在心裡。

湯和一生好酒,但是,他的酒品和酒量卻不怎麼樣,年輕時經常因為喝酒犯錯誤。湯和在鎮守常州時曾因防務問題找朱元璋請求幫助,朱元璋卻未給湯和滿意的答覆。湯和十分失望,痛飲一場後酩酊大醉,向別人抱怨道:「我鎮守常州,就像坐在屋檐上,簡直是左右為難。」

之後,這句話傳到了朱元璋耳朵中,朱元璋對此懷恨在心。

建立明朝後,原本要封湯和為公爵的朱元璋想起了這樁小事,心思狹隘的朱元璋便找茬道:「湯和曾經未經同意釋放了陳友定的殘黨,使八郡受到這些餘孽的侵擾;在湯和行軍期間,又曾被秀蘭山賊偷襲,兩名指揮使死在了這場戰鬥中。」

湯和就這樣「低人一等」,只被封了個侯爵。湯和伐蜀後,朱元璋再次找茬,埋怨湯和延誤戰機,將戰鬥拖得太久,湯和給朱元璋下跪連番磕頭,這件事才不了了之。在湯和被封為信國公時,朱元璋仍對湯和當年在常州的失言耿耿於懷,還命人將這件事記到湯家世襲憑證上。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朱元璋是多麼小心眼的皇帝,陪在這樣的皇帝身邊隨時都有掉腦袋的風險。

湯和十分謹慎,並未怨天尤人,更未向人發牢騷,對朱元璋千恩萬謝,一如既往的效忠朱元璋。湯和在朝中如履薄冰,每件事都力求不出差錯,即便如此,湯和還經常向朱元璋自我檢討。湯和的「識相」使得朱元璋對他大感放心。

「知虎」是「伴虎」的不二法門,也是湯和所信奉的侍君信條。知朱元璋所想,迎合朱元璋的心意,這是在朱元璋手下生存的唯一道路。《明史》記載:「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眼看國家平安無事、歌舞昇平,此時的朱元璋卻已經對一眾老功臣生疑。

此時的老功臣們面臨著「杯酒釋兵權」的窘境,湯和心知肚明,與其等朱元璋先下手為強,倒不如自己主動脫離權力漩渦的核心。就這樣,湯和在所有功臣中第一個站出來,請求朱元璋收回自己的兵權。湯和來到殿前,對朱元璋說道:「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一番話說得朱元璋大為寬心,連忙撥錢替湯和在老家修了一座房子,讓湯和衣錦還鄉頤養天年。湯和離開前,朱元璋又將湯和叫來,吩咐道:「雖然你年事已高,但是,還是再替我跑一趟吧!」原來,當時倭寇經常侵襲明朝沿海,海防向來是國防的重中之重,朱元璋不放心讓其他人處理防務,便想讓湯和發揮「餘熱」。

湯和當即跑到沿海地區實地考察,在巡視後決定在沿海地區修築59座築城,明軍以此為屏障抵禦倭寇,直至嘉靖時期,沿海屢被倭寇襲擊,唯獨湯和修築的築城經久不坍,十分堅固。次年所有築城全部竣工,湯和回到朝廷向朱元璋復命。而朱元璋替湯和修的老房子也已竣工,湯和便帶著一家老小向朱元璋告辭。

朱元璋聽說湯和修建的築城非常堅固,大喜之下賜湯和黃金三百兩、白銀兩千兩還有若干紙鈔彩幣,作為湯和餘生的養老金,同時,賜湯和夫人同樣數量的獎賞,下詔書褒獎了湯和一家。至此,湯和正式退休,只需每年返京朝見一次。回到老家後,湯和仍保持低調,從來不向人吹噓當年勇,也不以功臣自詡。

他約束湯家子孫,不得以功臣之後自居,要遵紀守法,善待同鄉,不能讓人抓住把柄。湯和清楚,雖然,自己已遠離政治核心,但是,身邊仍被朱元璋安插了眼線,這些耳目無時無刻在監視湯和的言行,湯和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傳到朱元璋耳中。

決心養老的湯和每天喝茶下棋,四處閑逛遊玩,享天倫之樂,從來不與當地有權有勢的地方官員接觸,與人攀談時也避免談到國家大事。從外表來看,湯和就像一個只貪圖享受的小老頭,對其他事不感興趣,讓朱元璋寬了心。

一三九零年除夕,湯和照例前往京城給朱元璋拜年,沒想到在行程中得了急病,口不能言。朱元璋聽說後,連忙親自前往探病,二人相顧無言,朱元璋命人將湯和送回家鄉調養。等湯和的病症有所緩和後,朱元璋又派人將湯和從鳳陽接到皇宮。並且,特批湯和坐車進入大殿,設下宴席款待湯和。

此時的朱元璋對湯和終於不再抱有猜忌,而是單純的將其視作一起發跡的老哥們,宴席結束後,朱元璋又賞賜湯和一大筆銀兩、布匹等賞賜。1394年,湯和已病入膏肓,卧在床上連站立都變得困難,朱元璋十分想念湯和,便命人用車將湯和接回皇宮。

見到湯和後,朱元璋用手摸著老朋友,與他聊著故鄉的舊事和這麼多年奮鬥創業的艱辛,此時的湯和已不能張嘴說話,有感於朱元璋所言,只是一個勁的磕頭謝恩。朱元璋看湯和已病成這個樣子後,淚流滿面,賜給湯和一大筆黃金,用於他死後的喪葬費用。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安然離世,享年七十歲,讓人難以置信。要知道,明初的功臣中,活到七十歲有多麼難得。湯和死後,朱元璋追謚這個老兄弟為東甌王,倍極哀榮。朱元璋向老功臣們撒下恢恢天網,湯和成了漏網的奇蹟。

由此可見,史書中說湯和「沉敏多智數」可謂準確之極,一點誇張的成分都沒有。

嘉靖年間,明朝東南方被倭寇侵擾,湯和所築的沿海戍城都很緊固,歷久不坍,浙人賴以自保,因此許多人以歌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請命於朝廷,為湯和立廟祭祀。並且,在湯和逝後,其子孫改信國公府為湯氏家祠,朱元璋御賜楹聯曰:「千年不朽勛臣府,萬古長青信國祠」。

參考資料:

『《明史·湯和傳》、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古聖賢像傳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太監多數評價都不好,但這個太監卻是個例外,甚至連皇帝都害怕他
古代有個四字制度,連皇帝在內的皇親國戚都得遵守,誰都不敢違抗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