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從原子能的利用到轉基因的研發,科學發展的歷程中總免不了遭受各種指控,但迄今為止,「魔盒」也沒有放出妖孽來。然而,今年生物醫學界頻出「醜聞」,不得不讓人反思,上帝的手術刀是不是已然撬開了「魔盒」?我們如何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無創DNA漏檢:被神化的技術並非萬能

7月13日,一篇《華大癌變》的報道稱,湖南省一位曾有過不良孕史的產婦,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了華大基因的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結果顯示「低風險」。不幸的是,產婦之後誕下的男嬰出生便伴隨有「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征」「腦發育不良」「虹膜缺損」等缺陷和疾病,幾乎無法正常長大。

在孩子出生之前,該產婦曾多次在做彩超時發現胎兒發育遲緩等異常,但醫生在結合無創低危的結果後,都認為風險不大。這期間,產婦還諮詢過某醫學教授,對方也依據無創低危做出同樣的判斷。之後,產婦便放棄了再去做穿刺檢查,最終導致悲劇降臨。

事後,華大基因發布《關於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表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直被明確定位為胎兒染色體異常產前篩查技術,適用人群僅限於適合做唐氏篩查的人群。如果檢測結果為高風險,或者檢測結果雖為低風險但檢測後出現產前診斷指征,還需要後續的產前診斷,並且公司在相關無創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範圍和技術局限性。

據了解,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排查的目標是畸變率最高的三對染色體21、18、13,看這些染色體數量是否成對。而上述男嬰的基因缺陷是「13號染色體質量異常」導致的,並非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的範疇。

雖然不在檢測範圍,但文中指出一大質疑,出現這種情況的首要原因就是部分醫療機構、醫生,對無創檢測過於「推崇」,到了盲從,甚至不負責任的地步。

◎點評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

面對DNA檢測,供檢者和受檢者都要遵循規範。從事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要自覺接受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不能過度渲染該技術;老百姓在進行基因檢測相關服務時應多向專業人士諮詢,了解其適用人群和風險等。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于軍:

雖然NIPT本身比較成熟,但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首先,胎兒DNA在母體血液中達到含量高峰的時間點無法確定。其次,有些公司為降低成本,僅做較少量的DNA分析,其準確度自然也會降低。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助理鄒瑞雪:

NIPT和傳統唐篩檢測,都只能作為某些特定的先天性疾病的概率學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也不能給出精確的結果。穿刺檢查是現有的較為成熟的能確診的檢測手段。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長春長生疫苗案:碰觸民生底線引發信任危機

7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過官方網站發布通告,發現長春長生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行為。

7月16日,長春長生對有效期內所有批次的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全部實施召回。

7月18日,在國家藥品專項抽檢中,長春長生生產的「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批號:201605014-01),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驗,結果不合格。

7月2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告,已查明長春長生生產的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被發現存在編造生產記錄和產品檢驗記錄,隨意變更工藝參數和設備,已被責令停產,並收回GMP證書(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證書),召回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

針對長春長生公司狂犬病疫苗生產違規事件,包括上海、河南、海南、重慶、山東等省市在內的疾控中心明確表示,全面停用或暫停使用長春長生狂犬病疫苗。

就在公眾對長春長生一片譴責的同時,關於其全權負責長春長生人用疫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全資子公司長生生物占年營業收入高達37.5%的銷售費用(5.83億元)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與銷售費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生生物研發投入只有1.2億元,只佔銷售費用的1/5多一點。從財報中可以看到,該公司的研發投入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醫藥行業「重銷售輕研發」的多年沉痾也被曝光。

◎點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象明:

去年百白破疫苗事件的影響範圍非常之廣,但是並未及時公開。如果當時事件及時曝光、企業受到有力制裁,今年的狂犬病疫苗事件就不會出現。不能公開曝光就是一種保護,這種態度容易讓企業從小錯犯成大錯,從小罪犯成大罪。希望政府把公信力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這次的疫苗事件是一個契機。

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顧問、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尹鋒林:

目前我國缺乏疫苗傷害的補償方案,只能按普通的侵權行為去處理。現有法律最欠缺的是對潛在風險和間接損失賠償的相關規定。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員陳則:

近些年葯企的營銷費用確實畸高,營銷人員工資也遠遠高於科研人員。高質量的藥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研發投入更重要。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心臟幹細胞研究造假:不代表「心肌再生」被顛覆

10月15日,哈佛醫學院為清理門戶,對外宣告,確定其前教授皮耶羅·安韋薩(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存在偽造與篡改數據,已通知相關期刊,要求撤回關於心臟幹細胞的論文。此舉不僅引發學術界「大地震」,國內相同研究也陷入「造假」疑雲。

早在2001年,安韋薩就發表研究文章稱,心肌具有再生性。而後,他繼續宣稱,心臟擁有自己的幹細胞,心肌幹細胞可以像其他幹細胞一樣,有可控性,如果引導得當,可以再生出新的心肌細胞來。

但不久之後,包括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在內的多個全球知名實驗室都發表論文稱,無法復現安韋薩小組的試驗結果。

據《中國科學報》記者對中文論文的查實,國內心臟幹細胞研究者大多來自醫學院,對心臟幹細胞臨床使用問題最為關心。因此,與c-kit陽性心臟幹細胞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臨床前,已被證實有效幹細胞與其他因子如何協同配合、解決如何移植和歸巢等臨床問題是其主要創新點。而更基礎的、曾引發爭議的「作用機制」方面,則缺乏實證研究。

不過,有專家認為,也無需過於悲觀,不能因為一個人造假,就否定了整個心臟幹細胞研究領域。在其他方向上,比如胚胎幹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的成纖維細胞等,也可以產生心肌細胞。

和學術造假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心臟幹細胞研究乃至整個幹細胞、生命科學領域過於急功近利的現象。

◎點評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人類多能幹細胞實驗室學術主任錢莉:

利用幹細胞技術研究心肌再生這一命題須廓清一個事實,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大門並未關閉。「尋找c-kit幹細胞」只是諸多嘗試之一,很多科學家正在探索利用胚胎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誘導多能幹細胞等研究心肌再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薛天:

心肌研究要十分謹慎,如果不採用嚴格的標準,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儘管無法證實中國研究者存在造假嫌疑,但中國研究者發表的文章體現出低端重複科研的特點。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教授王建安:

多年研究證實,幹細胞作用於心肌,主要通過旁分泌起作用。無論其作用機制是什麼,只要有臨床效果就可證明其功效,不能因為對「心肌重生」功能的質疑,進而否定幹細胞的功能。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華大基因數據泄露門:人類遺傳資源保護敲響警鐘

10月24日,科技部首次公布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處罰信息顯示,華大基因因違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規定被罰。其中,處罰書披露相關細節稱,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調查發現,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

10月28日,華大基因回復深交所關注函稱,關於「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華大研究團隊嚴格遵從《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生命倫理原則規範。在進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受檢者會簽署知情同意書,明確其是否同意樣本和數據供科學研究。關於數據安全性問題,本次研究全部在境內完成,樣本及數據保留在深圳國家基因庫,不存在遺傳資源數據出境的情況。

目前該研究已順利完成,研究成果主要為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題為「無創產前基因組學研究揭示多種複雜形狀的遺傳關聯、病毒感染模式以及中國人群歷史」的科研成果及使用此類數據的分析方法。

本次論文署名的國外作者系學術顧問,並未參與任何接觸原始數據的分析工作,僅在科研思路、演算法設計方面給予智力貢獻,項目原始數據均存放於深圳國家基因庫,項目分析工作均在境內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

此外,華大基因還在公告中表示,旗下子公司在收到科技部罰單後暫停了相關業務,期間因故終止合作的項目共計12個。研究全部在境內完成,樣本及數據保留在深圳國家基因庫,因此不存在遺傳資源數據出境的情況。

◎點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

人類遺傳資源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源,而且富含經濟價值。保護人類遺傳資源不僅關涉國家利益,也關涉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

提倡利用國內公共資源、資金建立的國內人類遺傳資源庫建立分享激勵機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我國的科研實力,制定分享準則和機制尤為緊急。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王月丹:

嚴厲查處非常有必要。此舉體現了國家有關部門對國人基因和遺傳信息安全的重視,相信未來我國對人類遺傳信息資源的監管會越來越規範、越來越嚴格。

生物醫學一年「醜聞」不斷,3個「無辜」背負風險的嬰孩出生

基因編輯嬰兒:潘多拉魔盒不該輕易打開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團隊突然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已在中國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賀建奎團隊採用的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這次基因編輯臨床試驗是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里。

據悉,目前使用基因編輯胚胎建立妊娠發育在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是被禁止的,或僅僅允許實驗室進行研究。因為DNA變化可以傳遞給後代,並且有可能損害其他的基因。而根據2003年中國政府發布的關於試管嬰兒的指導文件,也禁止這種做法。

南方科技大學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並不知情。對於賀建奎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表聲明,堅決反對任何個人、任何單位在理論不確定、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倫理法規明確禁止的情況下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和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紛紛發表聲明,譴責這種對科學倫理不負責任的行為。

◎點評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基因工程技術研究組組長王皓毅:

目前基因編輯的技術水平無法保證100%的成功率和特異性,有一定幾率在修改目標基因時,「誤傷」其他基因,而這種現象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此外,能否實現艾滋免疫的預期效果,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邱仁宗:

倫理學不可能做到「事前諸葛亮」,更不能憑科幻小說來制定倫理規範。倫理學能夠做、應該做的是對創新技術研究和應用的事先防範。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汪浩:

直接做人的基因操控是非常危險的,以後她們還要結婚生孩子,這些不確定的可遺傳的遺傳物質會遺傳下去,混入人類的基因池。因此,這種先例是不能開的。(本報記者李惠鈺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蛐蛐咋成了「民族昆蟲」?論文原作者這樣回應
怎麼幫小孩戒掉「遊戲成癮」?調節大腦「作弊犒賞」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