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忘初心 我為祖國找油氣

不忘初心 我為祖國找油氣

龐雄奇,1961年生,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地球科學學院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理事、國家「863」項目油氣勘探與開發技術主題評審專家兼召集人,連續兩次被聘任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油氣地質與勘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以主要完成人和負責人的身份組織並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項目24項。指導學生或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76篇,出版第一作者著作13部;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二等獎2項,以第一完成人申請國家專利29項、授權14項,獲得軟體著作權10項。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獎章和榮譽稱號;1995年,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2017年,擔任《石油科學》(Petroleum Science)主編,並在期間使這一刊物進入石油與工程領域第一梯隊而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獎勵;2017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在寧靜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園裡,時常可以遇見一位疾步行走的教師。他總是提著公文包,戴著有厚厚鏡片的眼鏡,低著頭快速穿行於校園中,似乎連走路時都在思考問題。他就是全國優秀教師龐雄奇教授。

赤心熱誠,好之樂之

龐老師常說,怎樣選擇自己的專業?要選自身熱愛的、可實現價值的和對社會有貢獻的專業。對於油氣地質與勘探專業,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龐老師敬業奉獻、兢兢業業三十餘載,無疑是至誠熱愛的。這份赤心熱忱源於從小對自然和地質的親密接觸與不斷探索。龐老師的故鄉在湖北省崇陽縣港口鄉洞泉村,此地臨近武漢市並盛產各類礦產。龐老師小時候就常看到有地質學者背著包,拿著榔頭、放大鏡來到自己家門前的實習基地搞測量、做研究。懷著對廣闊自然的好奇和對大千世界的憧憬,更源於對地質研究的一片赤心,只要地質學者們一來,年少的龐雄奇就追隨他們漫山遍野地跑。從那時起,龐老師便與地質和油氣結緣,夢想著從事油氣地質的工作,最大的理想是要為祖國找油、找氣!童年的理想並沒有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停滯,這份熱忱一直未曾消減。1978年,龐雄奇參加高考,在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江漢石油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武漢水利工程學院,專業清一色地與地質和勘探相關。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漢石油學院勘探系,自此,龐老師真正開啟了他的油氣地質科研生活,並堅定不移地走上為祖國找油、找氣的人生道路。

學習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件辛苦的事情,然而龐老師卻總說他從小學讀到博士後,一直覺得讀書學習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這與他懷揣夢想、一輩子都在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有關。由於地質專業的艱苦、學校設備的簡陋,當年許多同學萌生了轉專業甚至退學的念頭。當時,描述地質工作者很寫實的一句話就是「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也有人對油氣地質與勘探這個專業嗤之以鼻:「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逃難的,走近一看是個搞勘探的。」不論旁人如何看待,龐老師認準了這條道路就義無反顧。他覺得:「再苦再累對於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只要自己喜歡就好!」為了得到完整的實驗現象,龐老師除了吃飯、洗澡,其餘時間都在實驗室,連續一個月睡在實驗室;為了保障科研進度,常常加班到深夜,他年輕時也曾在大樓關閉後翻牆越窗進入辦公樓;他提倡產學研結合,一出差就是幾個月;他擔任校領導期間,也總是犧牲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前往各大油田現場。

不僅如此,龐老師還從這神聖、孤獨和寂靜的苦行中獲得了莫大的快樂。龐老師不止一次跟他的學生回憶起,當年和同班同學兼好友黎茂穩老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針對地質專業知識互相設題、互相回答的情形,並規定誰能有理有據說服對方,或者設出問題難倒對方,則可得到一定獎勵;同時,另一人則要受罰。兩人會因為一個問題的觀點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也會因為解決了某個難題取得了進展,激動得夜不能寐,無限趨近於真理的感覺讓他們感到欣慰和自足。因為熱愛,所以虔誠;因為虔誠,所以投入;因為投入,所以快樂。心嚮往之,樂此不疲!

匠心獨運,務實求真

多年來,龐老師潛心篤志投入到盆地分析、油氣資源評價、油氣成藏機理與分布規律的學習與研究中,用一顆純粹的匠心,腳踏實地、求實求真,又大膽突破創新。傾注了時間和心血,累積出的必然是碩果芳香。龐老師最突出的創新成果是提出「油氣門限控藏理論」,這一理論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勘探油氣的方法,已在國內外26個盆地和探區得到應用。

一切始於在大慶石油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龐老師作為學生跟著導師為油田公司做油氣資源評價研究工作,他們花費三年時間辛苦測算出來的結果,相關領導和專家並不相信;到後來,他們只好依據油田領導和專家們的經驗結果,修改油氣運聚係數,改動了原來預測的結果。人為主觀因素對資源評價結果影響如此之大讓龐老師不禁感慨,他暗下決心要研究出一種新方法,以便得出更為科學嚴謹的資源評價結果,並消除人為主觀因素對最終研究結果的影響,讓領導和公司信服且放心。從此,他便開始潛心研究油氣生排運聚過程中的臨界條件或油氣門限的控藏作用,希望通過這一「切入點」打開油氣成藏與分布的奧秘。

1991年,他提出了「排烴門限」的概念,修正和改變了長期以來基於源岩殘留烴量判別和評價有效源岩並指導油氣勘探的邏輯錯誤。同時,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相關成果在國內外高級別刊物中發表。此後,他基於「油氣門限控藏」的學術思想一直在同一領域開展研究,通過統計分析、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等多種方法和技術,發現含油氣盆地存在三類十種油氣門限,它們在盆地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的聯合、組合、複合決定著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結合近30年的探索和在國內外26個盆地和探區的應用檢驗,這些成果先後以《油氣運聚門限與資源潛力評價》《油氣分布門限與成藏區帶預測》和《油氣富集門限與鑽探目標優選》三部理論專著的形式出版。同時,龐老師還與很多油田公司的專家學者聯合出版了12部與各類盆地和地質條件相關聯的應用成果專著。圍繞相關成果,龐老師及其帶領的團隊共計發表360餘篇論文,申請34項發明專利,已獲得14項發明專利授權和10套應用軟體著作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油氣門限控藏模式和相關技術軟體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檢驗。龐老師參與完成了中國石油集團第一個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發現中國大中型油氣田形成分布在烴源中心100公里之內並預測了潛在有利目標,作為主要貢獻者之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完成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一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揭示出濟陽坳陷隱蔽油氣藏形成分布在外部勢高於內部勢2倍以上的砂岩體內,作為主要貢獻者之一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了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個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發現90%以上的油氣藏分布在烴源灶、有利相、區蓋層、低勢區四個控藏門限疊合區,作為主要貢獻者獲得我國首批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創新成果一等獎。此外,在馬達加斯加指導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預測並部署鑽探的三口探井均發現油氣層,其中一口井日產天然氣超過15萬方,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獲得1,000萬元捐贈;在哈薩克楚薩雷蘇盆地指導油氣勘探發現3C儲量超1,500億方大氣田並得到國際評價公司(GCA)確認。

初心不忘,授人以漁

龐老師總是心懷感恩,他說:「我們是這個時代最幸運的人,看到了這個時代的變化,看到了祖國由弱變強,並為此付出了心力,也得到了回報。今天美滿的生活是自己以前沒有想到的,更是父母們從來沒有夢想到的。」1995年,國家選派一百名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出國留學深造,龐老師作為中國石油系統唯一入選者,被送往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跟隨世界著名科學家伊恩·萊爾歇(Ian Lerche)教授學習「盆地模擬」的理論和方法技術。一年之後,龐老師在南卡羅萊納大學進修完成了博士後課題研究,跟那個年代的所有留學生一樣,他面臨著繼續深造還是回國效力的艱難抉擇。由於當時世界石油行業並不景氣,龐老師在美國工作的表妹,已經為他做好轉學計算機專業的準備,導師也準備好了繼續研究工作的科研經費。然而,龐老師不忘初心,牢記自少年時代便一直堅定不移的夢想:為祖國找油氣!他說:「國家花重金培養我們這批人,單是每人每月的費用就相當於4名~5名一般訪問學者的花費。國家需要我們,倘若不回去,良心上就過不去。」

龐老師不僅自己獻身於為祖國找油氣的事業中,而且也盡心竭力培養可以為祖國找油氣的優秀人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龐老師從事油氣地質與勘探教學工作以來,一直是秉持這樣的理念。與學生在一起,他是位和藹可親的師長。他的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刻苦鑽研都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帶給他們無限正能量。龐老師最新開設的課程「追夢地球,尋找石油」採用「教師講解+文獻檢索與閱讀+研討+參加學術會議+野外實習」的綜合模式和小班教學形式,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使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全方位地了解石油地質專業,引領並培養他們對油氣勘探的興趣。

培養自己的研究生,龐老師更是不遺餘力,到目前共培養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47名。只要是有利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事情,他一律支持。例如:他支持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發表文章,參加國際、國內會議,出國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目前已經支持培養海外博士學位學生10人。他鼓勵學生申請國際、國內各大獎項,他培養的學生中共計已有9人獲得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AAPG)助研金。其中,2017年的該項資助在全亞洲僅5名,卻有4名學生來自龐老師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2名學生分別獲得李四光優秀博士研究生獎和優秀碩士研究生獎,其中博士研究生(胡濤)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唯一的獲獎者。另一名李四光優秀碩士獲獎者(彭俊文)(目前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博士學位),還獲得了《海洋與石油地質》(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雜誌論文的傑出評審獎。他的研究生團隊還獲得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生十佳集體」榮譽。他早期培養的學生步入社會後已經在崗位上為祖國找油氣或培養年輕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目前,在油氣地質與勘探界,比較活躍的3位女地質工程師中有2位是龐老師的學生。還有龐老師的畢業生任中國石化國勘澳大利亞公司代理總經理等,已經將油氣地質與勘探的事業推向了國際。

為了提高學生作報告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社會和業界當下對人才「既要會做學術也要會展示成果」的要求,從2014年開始,龐老師作為油氣成藏定量研究團隊的負責人,組織團隊教師和學生於每周日晚上7點~9點召開自由學術報告會。報告會旨在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並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設置了學生點評環節,鍛煉了學生點評的能力,這一新奇的設置,讓學生變換角色去發現彙報者的不足從而全面提升自己。龐老師及團隊其他教師每一期報告會都會到場,用大量的時間和經驗悉心指導每一位學生,同時每期還邀請行業內的不同教授、學者或油田專家等作為特邀嘉賓到場指導,並給予每一期優秀報告人榮譽證書和獎金的鼓勵。截止到2018年5月,報告會已歷經四載,成功舉辦了140多期,並且會一直延續下去。自由學術報告會形式新穎且效果立竿見影,石油領域的各位前輩教師「多對一、面對面」同時指導學生,全方位鍛煉學生科研、表達與點評等各種能力,早已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園引起轟動,在師生中廣受好評。

龐老師時常跟學生講,他這一輩子能在自己喜愛的石油地質與勘探領域內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社會和許多人對他的幫助和指導。每一次開學見到學生的時候,龐老師就會跟學生們傳達他的感激之情,他說:「感謝父母的養育和鄉親的幫扶。感謝招生制度改革使我高中應屆畢業就能考大學並學習了自己最喜歡的地質專業。感謝改革開放使我作為石油界唯一的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出國留美深造。感謝恩師,大慶石油學院的碩士生導師陳章明教授,中國地質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陳發景教授,世界著名科學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伊恩·萊爾歇(Ian Lerche)等。感謝金之鈞院士、王鐵冠院士等前輩、同行,對我做學問的指導和肯定,引領我在為祖國找油氣這條道路上一往無前,感謝張一偉教授、王濤部長等對我的教導,我要多回報社會,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龐老師一路走來,把社會國家、父母親友及恩師前輩等對他的扶持幫助銘記在心,同時,也把這種感恩以盡心儘力培養學生、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等實際行動傳承下去,將「師者」這一偉大的職業做到了至高境界。

行者無疆,作為尋找油氣路上的行者,其追求是無止境的。今天的龐老師更希望在石油地質領域精進。「專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竭誠儘力為國家做點事」的心聲也是他作為師者送給年輕人的箴言,更是他一直奉行的守則。{作者:周學智 陳君青,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