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話都說不清的小寶寶,高情商培養的關鍵在這裡
在和大家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類問題很多媽媽都很關心,我每隔幾天都會收到諮詢:
我家孩子也才1歲多,連話都說不清楚,如果孩子情緒崩潰的話,應該如何溝通,讓孩子破涕為笑呢?
因為答應了會和大家好好談談,這幾天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其實新手媽媽最大的挑戰,往往是在和孩子的長線「調整」的過程中,比如說面對孩子怕生慢熱,面對孩子不妥當的壞習慣,面對孩子的感覺統合的敏感……
因為我們都沒經驗,所以手足無措,面對孩子的問題不知怎樣判斷是有效的,而且我們的對象還是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孩子,哭鬧起來能持續半個鐘,這些都增加了我們的心理壓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這些都並非無計可施的,在我們討論如何和情緒崩潰、但又連話都說不清的寶寶溝通的時候,我們首先得了解我們討論情緒管理時的本質和關鍵是什麼。
01、情商培養不等於「破涕而笑」
沒有哪個孩子沒有經歷過情緒崩潰的時刻,當初弟弟 Eric 的出生,成為哥哥Joshua 情緒失控的導火線,很多時候,他在我面前就是「一點就著」,大喊大叫,不停推搡等等。
那段時間,無論我用什麼方法,花費多少時長,都不一定能完全奏效。
比如這一次可能擁抱是合適的,下一次可能就得聽音樂才能緩和情緒,再下一次可能就得我和他像鬥牛士一樣互為對手,才能讓孩子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
當我把孩子整個人扛回家的時候,我和他當時一個在沙發上哭,一個在門口趴著哭的情景,最後也不記得花了多長時間,我們都累了,才總算停止。
但即便如此,我們都需要提前了解,情商培養不等於「破涕而笑」。
我們對孩子提倡情緒管理,絕不是要讓孩子一直忍著、憋著,或者不胡鬧,不任性,如果帶著希望「孩子永遠都開開心心」想法,會讓我們更難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情商。
當面對孩子的笑容,很多家長都會鼓勵和表示讚賞,但一旦孩子情緒失控,哭泣生氣的時候,我們更多時候就會以「結果」來做判斷。
我們希望孩子立刻停止哭泣,我們也計較孩子花了多長時間停止哭泣,這些想法背後的出發點,源於我們內心的恐懼,我們害怕衝突,本能地想要逃避和拒絕衝突。
但是打造高情商孩子的重要時機,恰恰是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孩子在經歷各種衝突,面對不同情緒之後,能夠明白如何去自我調節、從容應對,這才是情商培養的核心。
02、情商培養的起點是搭建安全感
我們可以想像情緒就好像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朋友,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積極情緒。
孩子需要學習如何和「情緒朋友」相處,當我們孩子能力還比較弱、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時候,肯定充滿著彷徨、失措、迷茫;也很容易淪陷到負面情緒中,比如崩潰大哭、生氣、黏人,這是每一個孩子情緒發展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時間去適應和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情緒的培養是有很多調解工具卡的,比如上過我的情緒專題課的會員都知道,我們可以從幾十個不同且有效的方法開始:
比如替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或者是擁抱、溝通、記錄等,幫助孩子接納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情緒的做法。
△ 比如這張「情緒溫度計」可以用來幫助孩子感受自己情緒的不同層次
心理學上很多應用都以一個整體的時間長短來看「量變與質變」,如果我們只盯著某一次的變化,比如這次使用了擁抱的工具卡,孩子只哭鬧了20分鐘,下一次工具卡沒效了,孩子又哭鬧了1個小時……這樣做只會讓我們陷入情商培養的困境。
情商培養的起點,是幫助孩子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本質上是幫助孩子搭建安全感的橋樑,讓孩子明白:事情總是有辦法解決的,糟糕的感覺是暫時的,而信任的家人一直都在旁邊。
處在1~2歲的孩子,可能需要花上半年時間的不停反覆,才能真正理解這份安全感的力量,;
處在2~3歲的孩子,他們得經歷更複雜的自我與他人的情緒衝突,嘗試如何把情緒培養內化;
處在3歲+的孩子,就需要嘗試綜合性地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和情緒管理能力結合在一起;
有很多孩子,可能需要花上3年的時間,才能真正地完成情緒管理的成長,每一步他們都需要有安全感這層地基才能支撐著走下去。
所以哪怕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和反覆,哪怕這些工具卡有時候奏效、有時候不奏效,並不會影響孩子在情緒支持的過程中的感受、理解和體會。
孩子需要在父母每一次的「不離不棄」,和堅定的態度與接納里,感受並信任這份情感的鏈接。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能被媽媽理解,自己能從媽媽這裡得到安慰時,你會發現,如果以半年為判斷標準,孩子的情緒調整狀態自然而然就不一樣了,這便是孩子有效成長的證明。
03、孩子是從被理解中逐漸理解自我
我經常會提到「自我覺察力」,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培養專題,單從情緒培養的角度來看,它指的是孩子能否主動理解和調節、掌控情緒。
在情緒調節的方法中,轉移注意力一直是有爭議性的方法。雖然它很好用,比如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我們立刻給一個棒棒糖,或者看一下 iPad,孩子很大幾率就不會哭鬧了。
但是卻有很多人反對他,我自己也不提倡在情緒調節過程中經常運用轉移注意力,因為它並不能真正幫助孩子感覺到被理解。
試想一下,當用棒棒糖或者 iPad 讓孩子停止哭鬧後,我們會回過頭來和孩子一起討論當時的情緒狀況嗎?孩子又清楚地回憶起當時衝突嗎?
轉移注意力只關注結果,所以沒有辦法讓孩子提高對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力,它本質上還是在逃避衝突,不希望孩子面對衝突,只是希望「事情快快結束就算了」。
坦白說,在孩子情商培養的過程中,不管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情緒還是管理自己的能力,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
這個過程肯定不會憑空出現,所以我們需要「引導」,一步步地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比如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自己的感受如何,希望其他人做點什麼……
△ 一步步地引導孩子找到自我調節情緒的方式
轉移注意力,偶爾用用並不會影響孩子情緒培養的核心,但如果當你發現在面對孩子情緒崩潰的狀況時,你唯一能用的、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轉移注意力,那這就加劇了孩子情緒培養的難度。
連話都說不清楚的1~2歲的孩子,他們內心渴望的東西一點都不多,就是安全感和被理解。
只要我們每一次都做到這一點,半年後,孩子的成長我們一定能看到;反之,如果我們只在意當下的衝突消解,表面上看是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是放任了孩子在情緒的漩渦中不停打轉。
其實很多教養的價值,都是很慢的,需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真正的適宜引導,一定不是結果唯一論,而是當我們關注好了每一個過程,結果一定不會太糟糕。
在情緒培養最早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孩子搭建安全感,用妥善的方法,引導孩子一點點感知自己內在的變化,需要我們始終「不放棄」。
就好像破曉之前的雲層,一點點聚攏,然後一點點散開,在看到陽光的那一刻,所有的雲層才會被光芒渲染,最終變成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景色。
我之前說過,養育孩子就好像牽著一個蝸牛,它很慢,但最珍貴的,是我們一起共度的旅行的時光。
在教養中所有的「招術」都離不開背後的「心法」,我們用怎樣的心態看待成長必經的坎坷,也是我們思維模式的一種體現,這同樣是我們育兒修行的必經之路。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