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十二原穴分別是什麼?
在中醫的理論中,十二原穴最早是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凡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滯取三陰。」 指的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及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主要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
到了《難經·六十六難》裡面,十二原穴與《靈樞》略有不同:「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按人體兩側相對應的來看,其實《難經》上所說的十二原穴總共有二十四個,而《靈樞》上所說的原穴除鳩尾與脖胦兩穴各一之外,其餘的太淵、大陵、太沖、太白、太溪五穴在身體兩側都各有一個也即是十個原穴,《針炙甲乙經·十二原第六》中所指十二原與《靈樞》基本無異。
後世的針灸學說大多奉《難經》上的十二原穴為基準,如《針炙聚英·十二原穴》:「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故所至輒為原也。太淵(肺)、大陵(心包)、太沖(肝)、太白(脾)、太溪(腎)、神門(心)、陽池(三焦)、京骨(膀胱)、丘墟(膽)、沖陽(胃)、合谷(大腸)、腕骨(小腸)。
金元時期的針經較少有十二原穴的內容,如《針經指南》與《子午流注針經》中均無十二原穴的相關內容,明代針經較為多見。
現代的中醫以《難經》中所說的十二原穴做為基準,為別為:
1)、太淵穴: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2)、大陵穴: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神門穴: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4)、太白穴:在跖區,第1跖趾關節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5)、太沖穴:在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
6)、太溪穴:在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7)、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8)、陽池穴:在腕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中,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9)、腕骨穴: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赤白肉際凹陷處。
10)、沖陽穴:位於人體的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11):丘墟穴:在踝區,外踝的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
12):京骨穴:在足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七龍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長得和孫悟空一模一樣的人?
※《七龍珠》中,孫悟飯到底冒了幾個泡?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