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刷三遍,才懂它為什麼是年度第一
又到年關,各大電影雜誌都搬出了自己的年終總結。
美國的《電影評論》、英國的《視與聽》、法國的《電影手冊》……紛紛推出各自的「年度十佳」。
這些老牌雜誌都是業界權威,其榜單含金量甚至不遜於奧斯卡。
其中,又要數《電影手冊》最受推崇。
所上榜的電影,也被影迷視為年度必看:
1.《野小子們》貝特朗·芒蒂格
2.《寬寬和非人類》布魯諾·杜蒙
3.《魅影縫匠》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4.《燃燒》李滄東
5.《保羅·桑謝回來了!》帕特里西亞·瑪佐
6.《華盛頓郵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7.《獨自在夜晚的海邊》洪尚秀
8.《此房是我造》拉斯·馮·提爾
9.《盛夏》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
10.《美好夏日》吉約姆·布哈克
今天,魚叔要說的就是這張榜單的第一名。
《野小子們》
Les Gar?ons sauvages
這是法國導演貝特朗·芒蒂格的長片處女作。
沒想到,一鳴驚人。
力壓杜蒙的《寬寬和非人類》、洪尚秀的《獨自在海邊的夜晚》,榮登榜首。
要知道,這些都是手冊派的嫡系作品。
連斯皮爾伯格的《華盛頓郵報》、PTA的《魅影縫匠》,這樣的大師之作也都在它身後。
拉斯·馮·提爾那部驚世駭俗的《此房是我造》,只排在了第八名;
李滄東拿下戛納電影節場刊歷史最高分的《燃燒》,也只排在了第四名;
這都在說明一件事,《野小子們》非看不可。
「野小子們」,指的是五個養尊處優的富家少年。
他們目中無人,壞事做盡。
開篇就是一樁滔天罪行。
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後,他們在文學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莎翁的戲劇《麥克白》。
一邊排演,一邊飲酒,看上去非常和諧。
可沒多久,就在酒精的作用下喪失了理智,一起姦汙了文學老師。
這是他們最愛慕的老師,自以為是地認為老師也愛他們。
為了獲得更多快感,甚至把她赤身裸體地綁在了馬背上;
始料未及的是,脫韁的馬兒把老師摔下了懸崖…
值得一提的是,五個男孩皆由女演員反串扮演。
這不是導演任性為之,而是跟故事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聯。
老師墜崖身亡,五個紈絝子弟便被控告謀殺。
不過,他們早就串通好了供詞。
羅穆亞爾德說,酒不是他們自己要喝的,而是被老師慫恿的;
因為這樣可以放鬆肢體、提高演技。
于貝爾也爭辯道,不是他們侵犯了老師,而是老師侵犯了他們;
不知廉恥的老師還把手放在了他的雙腿之間,誇他發育得真好。
年紀最小的斯羅內,顯得更加無辜,聲稱老師想要看他的裸體;
而他喝多了,以致於無力反抗。
最義憤填膺的是讓·路易,說他本不想把老師綁在馬背上,可是被老師羞辱地一無是處,還吃了一記耳光,才不得不照做。
他還記得,老師在馬背上放浪大笑,尿液從她的兩腿間奔流直落,以致馬兒受到驚嚇,狂奔不止,直到無影無蹤。
最後一個狡辯的是唐吉,說自己醉得不省人事,什麼都不記得了,只記得老師逼他喝酒。
由於受害人已經死了,無法開口說話,他們便隨意捏造事實,把「真相」變成了——
一個變態女人性騷擾五個天真少年,自己作死。
因為沒有任何目擊者,人們只能接受這個淫亂的故事。
但只要稍微了解下他們的過往,就知道事實絕非如此。
酗酒滋事、辱罵老師、虐待家佣、褻瀆神明,這些都是家常便飯;
還多次打架鬥毆,流連風月場所,以致於被多家學校開除。
可以說,他們絕不清白無辜。
然而,法律制裁不了他們。
但野性至此,連他們的父母都覺得應該好好管教一番,便請來一個叫做「船長」的荷蘭人,對野小子們進行「改造」。
這個船長可不簡單,曾把一個強姦過三個年輕女人、放火燒掉學校的壞男孩,變成一隻溫馴的小綿羊。
船長驕傲地說,「我能把每個野小子變成有教養的乖孩子,還進監獄做什麼。」
他曾把一個強姦過三個年輕女人、放火燒掉學校的壞男孩,變成一隻溫馴的小綿羊。
也因此,五個少年的父母都對他寄予厚望。
改造之旅為期兩個月,都在海上一艘叫「冷酷世界」的船上進行。
在船上,野小子們像狗一樣被拴在了鐵鏈上;
只能吃發霉的食物和奇怪的長毛水果。
船長將他們的隨身書籍丟進了大海,讓他們承受日晒雨淋,不斷勞作,還威脅隨時要了他們的性命,比起「電擊狂人楊永信」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樣無休止的折磨中,他們的反抗變得越來越無力,野性慢慢被馴化…
有人把這部電影比作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同樣都在講述無惡不作的少年,被迫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療。
《發條橙》
但導演貝特朗·芒蒂格想表達的,還不止於此。
電影的高潮戲,設置在一座荒無人煙的「慾望之島」。
這個散發出濃郁牡蠣氣味的島上,有噴射香甜汁液的果樹、隨時配合人類交媾的植物。
相比先前殘酷的海上生存環境,這裡簡直就是他們夢幻中的天堂。
誰知,在不知疲倦地縱慾和享樂之後,真正可怕的事情悄然發生:
少年們的陽具脫落,並且長出了乳房!
他們從男孩變成了女孩。
讓人意外的是,完成性別轉換後的她們,並沒有撕心裂肺,鬧得不可開交。
而是在略微悲傷和寧靜的基調中,接受並適應了新的身體;
然後離開這個神秘的島嶼,返回原來的人類社會…
相比荒誕離奇的故事,《野小子們》別出心裁的電影美學、光怪陸離的影像風格更吸引眼球。
採用 16mm 的膠片畫質和圓角畫框,呈現出一種默片質感的復古;
同時充滿現代感的電子配樂和人工造景的神秘叢林,又好像把人帶到了未來。
過去和未來的來回變換,跨越了時間的桎梏;
而電影畫面在黑白和彩色之間巧妙切換,又彷彿跨越了空間的約束。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擊中無數觀眾內心的紅衣女孩,《罪惡之城》中那些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的鮮紅血液。
但《野小子們》的獨到之處,不在於將色彩作為電影的點睛之筆,而是深入電影本身,營造出夢幻的觀影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野小子們》可以問鼎《電影手冊》年度第一的原因。
早在今年的《電影手冊》夏季刊上,貝特朗·芒蒂格、揚·岡扎樂茲、卡羅利娜·波吉、約納坦·維奈勒,四位法國新生代導演聯合發表了他們的電影美學宗旨,火焰宣言——
「我們追求這樣一種電影。它跨越人、情感、時間,跨越眼睛與肉體,跨越慾望、混亂,跨越一片紅,跨越成見,跨越屏幕,跨越星星。跨越女演員、男演員、界限與性別,跨越而不回頭,跨越恐懼與傷疤,跨越希望,跨越光芒與煙火。
我們追求一種著火的電影。一種電影,為了流汗的幻想者,為了哭泣的怪物,為了發燙的孩童。一種電影,縱情消耗,毫無保留,我們邀請所有著火的心臟在熱炭上吹風。」
火焰宣言,推崇的是一種弱化故事、放大形式的創作理念,追求的是一種更加純粹的電影感。
雖然這種美學風格尚未穩定成型,但是所有的成熟類型不都是從實驗作品出發的么。
當年,特呂弗用《四百下》,戈達爾用《筋疲力盡》,掀起了法國電影新浪潮。
而貝特朗·芒蒂格就用《野小子們》,旗幟鮮明地宣告了這股新的電影革命力量的誕生。
《野小子們》通過光怪陸離的影像,圍繞人的身體,探討性別結構,表達了男性和女性的對立終將消除。
當性別對立消除之後,沒有犯罪、沒有殺戮,一個安定、美好的人類烏托邦出現了!
就個體來說,也在探討青春期的性別認同。
弗洛伊德在解析男人和女人「性」的問題上,提出過「閹割焦慮」。
指在心理發育的某個階段,普遍感到害怕閹割。
閹割焦慮,其實是因為太害怕,而放棄了成長。
而人生每一次的成長,都要經歷脫胎換骨的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TAG:電影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