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明代的「趙孟頫」、「王羲之」
毫不誇張地講,我認為董其昌可以稱得上是「明代的趙孟頫」了。也就是說,假如他生活在元代,那麼他就是趙孟頫。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書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是魏晉二王書法體系的傳承者和繼承者。
一、二王體系
二王體系,顧名思義,就是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位代表的書法體系。當然,主要是以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最為卓越。
王羲之書法體系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著很重要的書法地位。它不僅是我們理解很多書法家爭論的一個突破口,而且就現當代一些書法現象的理解上,我們也是應該從二王書法體系中去尋找答案。
毫不客氣的說,如果中國人的思想核心是以儒家為核心、為根基的,那麼在中國書法史上,二王就是中國書法史中的「儒家」,其地位不可謂不高。
而二王書法體系之所以能取得這樣高的地位,與士大夫階層的推崇密不可分。
從王羲之家族開始,二王書法就逐漸被歷代統治者封為正宗、給予讚賞和認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讚賞在某種程度上帶有濃厚的政治籠絡意圖。但是它在客觀上使得天下士子紛紛效仿,於是,二王書法與中國的士大夫階層緊密連接,成為了中國士大夫藝術審美底層邏輯中最基礎的一環。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時期,他派蕭翼計賺蘭亭,回來之後,拿到《蘭亭序》真跡就分發給諸位大臣,進行臨摹學習,這其中包括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著名的書法大臣,足可以見皇帝對於王羲之的推崇。
而臣子們也把這種賞賜臨摹、學習的機會當作是無上榮光,因此,二王書法在士大夫心中就紮下根來了。
這樣的極端情況演變到後來,就是明清兩代館閣體書法。明清兩代館閣體書法,實際上主要是以二王和趙孟頫的書法為基本框架,演變而來的,此時館閣書法作為朝中大臣學習、日常公文書寫以及天下學子進京科考的官方標準書體,儼然已經和士大夫階層融合一體,不可區分了。
有趣的是,關於館閣體,實際上明清兩代是不同的,明代的館閣體一般又稱之為台閣體,台閣體更多的是二王和趙體書法的融匯,但是清代的館閣體更多的融入了董其昌書法的味道。
而董其昌之所以能夠被士子所接受,一來是由於他的書法的確是好,代表了二王帖學書法在明代的傳承,但是除此之外,董其昌還是廣大士子心中逆襲的人物,這就說來話長了。
二、因書落榜到因書及第——董其昌大起大落的人生
董其昌算是一位比較有才華的人了,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實際上很不順暢,前後考了很多次也沒有成功,原因就是因為他寫的字實在是太丑了,閱卷老師屢屢不讓他及第。
但是董其昌早年的字也不算很差,但還是會落榜。原因就是他館閣體寫的不怎麼樣。雖說科舉閱卷人要看士子的書法水平的,但是一般也就看看他寫館閣體的水平,對於他是否真的有書法藝術的天分,實際上是不怎麼看重的。
按理說董其昌老老實實的去寫館閣體就好了,第二年接著考。但是董其昌不是一般人,他偏不,既然他書法寫的不好,索性,他就把書法好好的學一下,他從二王書法中汲取養料,刻苦學習,終於,他以紮實的書法功底終於考中,成為了明代帝國官僚體系中的一員,躋身於士大夫行列。開始了他一路青雲直上的官場歲月。
但是董其昌大概沒有料到,他當年深惡痛絕的館閣體書法,居然到了清代,開始以他的書法為基礎,形成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館閣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但同時也體現了董其昌書法在當時受到人們的推崇、喜歡的程度有多麼深刻了。
三、館閣體和董其昌
實際上,我們之前說過,館閣體書法主要是以二王書法為基礎,融匯各種書法風格而形成的一種實用性的官方標準手寫體。那麼凡是可以被館閣體取法的書法家,實際上都是二王書法絕佳的繼承者。
因此,董其昌的書法能在清代成為館閣體,實際上也與他書法中二王的成分有很大關係。
有明一代,真正繼承二王書法神韻的,做到技巧上和風貌上對「二王風骨」完美的體現的人,董其昌是唯一的一個。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董其昌在明代受人推崇的原因了。
聽說點擊了「好看」的網友,寫字都變得好看了呢!
※南宋洪邁: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坑了他自己!
※書法藝術也存在大道至簡嗎?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