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早已不是僅僅滿足於溫飽,養生成了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打開電視,拿起報紙,都可以看到專家們給出的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但是,養生並非易事,需要更多實踐。

魏晉時的名士嵇康在《答難養生論》中提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

第一難:名利不滅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名利不滅,此一難也」。沽名釣譽,貪財取利,見利忘義,不僅是人生於世的大忌,同樣也是養生的大忌。一個熱衷於「爭名於朝、奪利於市」的人,是不可能有健康身心的,只有斷然去掉名利觀念,才有可能獲得平穩安靜的內心。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里曾批評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追名逐利,把心思都放到了外面,很少再有機會體會身體內部的變化,這樣體內有些臟器已經出現了不平衡,向心君發出求救信號了,心臟這個君主之官卻體察不到下面的疾苦,一旦到了能覺察的時候,往往都到了很難挽回的地步,這就是過度外求的結果。

但是,人是處在社會之中,不可能完全摒除名利,這就要我們掌握一個度,在向外攫取的同時,也要適時把心收回來,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

第二難:喜怒不除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喜怒不除,此二難也」。喜怒是情志的兩個極端,屬中醫的「七情」範疇。中醫強調「七情」要適度,過則為病。

人都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其中喜是心氣歡暢的表現,怒是肝氣奮進的表現,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情志,所以不可能把它們除掉。這裡的喜怒是指超出正常範圍的狂喜和暴怒,狂喜則心氣渙散而不收,暴怒則肝氣剛爆而不柔,絕對會對本臟造成嚴重的損害。其他如憂思悲恐驚五情,如果過度,也會對機體造成傷害,憂(悲)傷肺,恐(驚)傷腎,思傷脾。

第三難:聲色不去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聲色不去,此三難也」。古人常用「聲色犬馬」來形容沉湎於享樂之中的酒色之徒,並認為聲色是養生的大忌。如果一個人過於迷戀聲色犬馬,過著荒淫靡亂的生活,若想獲得身心健康,就會「難於上青天」。

「耳不聞淫聲,目不視淫色」歷來被視為正人君子修身養性的行為準則。只有下決心與放蕩生活一刀兩斷,才能與健康長壽逐步接近。

第四難:滋味不絕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滋味不絕,此四難也」。這裡所說的「滋味」,不是指滿足人基本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是指對大吃大喝、豪華餐飲的過分追求,也就是不利於養生的「膏粱厚味」。

我們吃的東西需要脾胃來運化,才能轉化成精微的物質。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脾胃逐漸虛弱,不能運化太多的食物了,就會有大量的痰濁在體內堆積,表現出三高、肥胖。因此,飲食要節制,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能暴飲暴食,尤其中老年人更要清淡飲食。

中醫養生尤其重視飲食的調控,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是養生的重點。只有在生活中始終保持粗茶淡飯而不貪嘴的人,才能獲得身體健康。飲食上的滋味太多,往往是招致疾病的根源。

第五難:神慮精散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中醫理論認為「神需形而存,形依神而生」,在肯定形體產生精神的前提下,精神對形體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所以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醫學家都認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必須要守住精神,不要讓它消散,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養神實乃保健的關鍵。「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不僅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安身立命的物質基礎。養生必須要懂得養神、調氣、斂精。處心積慮,患得患失往往最易傷神損性;見色起意,荒淫無度則最易耗損腎精。保精守神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勞神耗精則是危害健康的大敵。

養生文化:養生先要克「五難」

因此,我們在探索養生之道時,首先要注意上述五難克服了沒有,其次才是食療、拍打等細節的技巧,不要捨本逐末。對於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和生命質量的現代人來說,生活中面臨的誘惑很多,堅守一種信念也並非易事。但只有真正解決這五大難題並始終堅持下去,才能獲得自由自在的健康身心。

來源:菁古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