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只有灰塵大小的智能感測器 未來應用前景極其廣闊

只有灰塵大小的智能感測器 未來應用前景極其廣闊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

雖然看起來並不實用,但人類製造出一粒米大小的計算機已經成為可能。這已經是非常小的體積,但是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能夠研製出只有塵埃顆粒大小的無線設備,並且還完全能夠感知周圍環境、進行計算、通信和自供電,這是一種巨大的飛躍。

今年8月,信息技術研究公司Gartner為這種新興技術命名了一個新名稱:智能塵埃。

最近的許多努力都與時機有關。開發人員對感測器、物聯網、第五代無線網路和邊緣計算的進步感到興奮。連接速度如此之快,網路如此強大,建造納米級計算機終於有了意義,而各種可能的場景也讓人充滿了希望。

想像一下,工廠的地板上將擺滿足夠智能的機器,能夠理解什麼時候需要工作;微型感測器將對農場進行監測,對農作物受損情況發出預警;城市將能夠跟蹤車輛交通和人流;只有一粒塵埃大小的計算設備將連接到強大的5G網路中,並帶來商業、醫學和監控方面的新進展。

考慮到這些可能性,軍事用途已經讓早期的智能灰塵開發處於最前沿的應用,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嗎?

蘭德公司和DARPA早在1992年就開始研究微型機電系統的研究。而在五年後,DARPA資助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教授克里斯·皮斯特(Kris Pister)的這項研究。

當時,Pister設想了一個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可以測量所有可以測量數據的世界,而他立即想到了環境應用。通過準確定位天氣模式將是一個殺手級的應用程序,而他的軍事資助者正在考慮追蹤更多的目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十年後人們開始自願攜帶各種電子設備,加上各種部門開發的軟體,想要來完成同樣的任務變得更加容易。

但是,智能灰塵甚至不需要隱私策略。

201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將微機電系統(MEMS)推向了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Facebook和谷歌等無法企及的高度。

《福布斯》雜誌的一篇文章稱,神經塵埃最終將在人類頭骨內植入微型感測器,以追蹤大腦活動。儘管看起來很牽強,但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看到了一條跨越大多數絆腳石的捷徑。他們有在納米級別上開發設備的路線圖,並且相信最終能夠克服通信和計算方面的挑戰。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供電,如何讓所有的感測器都充滿活力,並保持與網路的連接,這看起來似乎違反了物理定律。

《華爾街日報》指出,有少數初創公司正在研發耗能極低的晶元。一家名為PsiKick的公司是物聯網應用電池製造商,該公司聲稱其晶元的耗電量是iPhone的100萬分之一。

其他公司已經嘗試利用振動、光、磁性、溫度和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他們的成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RFID標籤從基站獲取能量。當讀者訪問標記時,它就會隨著有用信息的袋子而活躍起來。無源Wi-Fi使用反向散射通信將電能傳輸到現有的Wi-Fi晶元組。華盛頓大學的工程師們能夠從30英尺(約10米)外的牆壁向現成的智能手機發射電力。

對於投資者來說,利用超低功耗趨勢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模擬設備。從近期來看,它的SmartMesh IP正在圍繞節能無線網路構建一個基於標準的生態系統。比其他標準節能8倍;網路是可伸縮的、可持續的和自我修復的。對於那些將計算技術推向網路邊緣的公司來說,智能網格網路具有良好的經濟意義。

從長遠來看,模擬技術將繼續朝著智能塵埃的方向發展。由克里斯·皮爾斯特(Kris Pister)創立的塵埃網路公司(Dust Networks)於2011年被Linear Technology收購。今天,IP以DustCloud的身份存在,這是一個模擬設備的子公司。

2017年,模擬設備銷售額為51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了4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犀利懟數碼 的精彩文章:

明年三星Galaxy Note 10的屏幕尺寸還會更大
華為Mate 20 Pro耐用性測試 對得起自己的旗艦身份

TAG:犀利懟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