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妙齡美人,李世民表現淡定從容,朱元璋卻情緒失控,被人恥笑
中國古代皇帝中,有幾個人的功業和才能受到後世一致肯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即是通常所說的「四大明君」,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秦始皇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第一次讓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並修築萬里長城,功在千秋。漢武帝劉徹,奮雷霆之威,擊滅強敵匈奴,讓大漢天威遠揚四海。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昌明,武功赫赫,一手鑄造盛世唐朝,功業彪炳千古。宋太祖趙匡胤,泱泱大度,仁者之風,善待功臣,立下金匱之盟,為了大宋未來,甘心把帝位傳給兄弟而不是兒子,胸懷令人讚歎。說起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績也算不錯,開創大明,驅逐韃虜,恢復漢家河山,但他卻黯然落選,被排除在四大明君之外。原因在哪裡?
其實水有源樹有根,朱元璋落選也不奇怪。他雖是開國皇帝,一生南征北戰掃平天下,但其私德不佳,身為皇帝,全無海納百川、恢弘博大的胸襟,反而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猜疑防範之心極為強烈,且下手狠毒,導致明朝初年出現了歷史上最為殘忍的大規模殺戮功臣事件,持續時間之長,殺戮人數之多,在歷史上罕有其匹,給後人留下一個暴虐嗜殺的形象。
即使不提殺戮功臣之事,在一些細小末節之上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人的諸多不足。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在面對絕色美人的態度上,最能看出一個男子的品味胸懷。巧的是,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曾面臨過妙齡美人的誘惑,且情況極為相似,李世民表現的淡定從容,朱元璋卻情緒失控,令人恥笑。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二年,李世民登基不久,大度的長孫皇后為了給李世民充實後宮,親自給他物色妃嬪人選。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年十六七,容色絕姝」,長孫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李世民無可無不可,命人擬好詔書,冊封小鄭姑娘為後宮充華夫人。詔書尚未發出之前,魏徵聽說了此事。他馬上派人了解了一下情況,認為不妥,馬上進宮求見李世民。
魏徵對李世民說:「臣了解了一下,鄭氏之女先前已經與他人訂立婚約了。陛下連問都不問,就要把她納入後宮,陛下身為天下小民的君長父母,不怕這樣做會有傷大德嗎?不知天下人將會如何看待陛下?」李世民對此確實不知情,於是他當即「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下詔表示自責,並收回冊封聖旨,命令仍舊把鄭姑娘許配給原來訂婚的夫家。面對美人誘惑,李世民表現的淡定從容不失風度,絲毫不以美色縈懷,頂住了誘惑,胸懷和私德令人佩服。
但同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朱元璋身上,結果卻大不一樣。朱元璋登基後,也曾大肆尋訪美人充實後宮。官吏熊宣使「有妹年少」,姿色誘人,朱元璋聽說後,準備派人去下聘禮。員外郎張來碩訪查一番後,打聽到熊姑娘已經和參議楊希聖訂立婚約,認為這樣做不妥。於是他趕忙進諫。
張來碩對朱元璋說:「熊氏已經和楊希聖訂婚。陛下若要把她納入後宮,未免於理不妥」。比起當年的魏徵勸諫唐太宗,張來碩的話已經說的非常含蓄非常婉轉了,用意也是為了維護朱元璋的形象,但朱元璋卻完全沒有李世民那樣的胸襟度量,他認為張來碩是在揭他的短掃他的興,當即惱羞成怒情緒失控,惡狠狠地說:「諫君不當如此!」然後命令武士「以刀碎其齒」,把張來碩的牙齒砸掉。
事情鬧大後,他為了顧及影響只得放棄把熊氏收入後宮,但心中卻很不甘心,遷怒於熊氏未婚夫楊希聖。他找了個理由抓了個把柄,對楊希聖處以「劓鼻」之刑,毀了他的容貌,然後強迫熊氏馬上嫁給楊希聖,生生毀掉了兩人一生幸福。身為皇帝卻如此小肚雞腸,為了美色不顧及形象,不惜使出下三濫的手段,實在令人恥笑。
此事記載於《國初事迹》之中,並非是一般不靠譜的野史,作者是洪武、建文、永樂三朝老臣劉辰,歷任監察御史、江西布政司參政、刑部侍郎,被明成祖朱棣指定為《永樂大典》主編之一,一生都是朝廷命官,決不敢胡編亂造,不然腦袋不保。史學家評價「所見舊事皆真,而其文質直,無所隱諱」,具有極高可信度。
※他富可敵國,算命說他將來會餓死,皇帝對他大加賞賜,最後成真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