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之下,老師和學生要何去何從?

AI之下,老師和學生要何去何從?

最近,「這塊屏幕改變命運」的文章流傳開來,一時間,關於教育、技術的討論甚囂塵上。

理想的現實背後是大量的人力付出,文中強調因為大山裡的學生初接觸到優質資源學習時非常吃力,直播班的老師為此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在我們討論技術讓生活更美好的時候,往往不能忽視的是人的關鍵作用。

但是AI似乎正在改變這種格局,在鎂客網主辦的「2018硬科技行業領袖峰會暨鎂客網年會」上,我們採訪了松鼠AI智適應教育聯合創始人&CEO周偉,聊聊了技術浪潮之下,老師、學生角色的改變。


技術浪潮下,教育變遷走到了AI化

每一次技術浪潮的到來,都會對催生出新的教育方式,當技術變革生產力,提高效率的同時,教育行業也在浪潮中,向著公平、普惠的方向發展。

周偉在鎂客網的活動中做了《第七次教育浪潮的猜想》的演講,他強調了每次浪潮形成的背後,都伴隨著一次硬體或者基礎設施的改革。

最早的互聯網+浪潮始於家用計算機,當寬頻上網開始變得便宜,用戶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教育資源,所以有了「網校」。「網校」將課程以網課的形式呈現,好處是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普及化,壞處是完成率低、輟學率高。

第二波是4G網路建設帶來的工具化浪潮,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孕育了大量的工具化教育類公司。

最近一波正在深刻影響教育行業的是人工智慧。

AI帶來的變化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作為工具優化提高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是做內生的知識傳輸,讓技術的教學從娃娃開始。

而AI+教育賽道也頗受資本追捧,好未來、新東方、VIPKID、51talk、滬江、英語流利說等公司相繼宣布發力人工智慧+教育,打響攻堅戰。據CNNIC數據預測,到2020年「AI+教育」將帶來3000億的龐大市場規模。

切入AI教育的方式千千萬萬,周偉根據縱嚮應用場景分了三大類:

第一大類是識別類,包括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它能成為老師的工具;

第二大類是內容類,主要做優質內容的匹配分發;

第三類為策略類,有點類似AlphaGo,會跟你的狀態不斷幫你規劃調整。

松鼠AI在做的就是第三類,就像AlphaGo通過棋譜+機器學習判斷局勢一樣,松鼠AI通過知識圖譜和資訊理論精準定位每個學生的知識點。

在「改變命運的屏幕」中,僅僅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是不夠的,直播班的老師需要將這些內容再消化,以一種更適合直播班學生的方式進行再傳播。

「學生和老師的能力水平不匹配,最好的老師的教學方法適合最好的學生。」周偉表示關鍵在於因材施教,而這部分只有AI來完成,這也是松鼠AI一直在推的AI自適應教育,也就是智適應教育。

何為AI自適應教育,鎂客網此前採訪松鼠AI創始人栗浩洋時,他舉了個例子,如同GPS可以代替老司機告訴駕駛者任一地點的行駛線路,AI自適應教學系統就如同一位老教師,集合了所有教師經驗、知識地圖、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和各類題目,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提供個性化學習方式。

就像網易雲音樂的演算法給你個性化推薦,AI演算法也可以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狀態,據此來匹配合適的教學方式、進度和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師、學生角色的再轉換

當AI到來之時,很多人都在重新審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周偉以松鼠AI正在做的AI自適應教育為例,提出了「無人教室」的猜想——讓老師擔任「輔導員」角色,與AI系統一起對學生的知識點分布進行偵測,繼而幫助其重構學習邏輯、規劃學習方案。

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就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轉變。

「AI正在替代老師的部分功能。傳輸知識、對孩子的學習判斷這件事可以交給系統來完成。」

AI一方面是給學生減負,過往的線性教育非常浪費時間,孩子需要大量刷題找到知識盲點。而每個孩子學習的頻率各異。同時也可以將老師那些機械化式的教學下放給AI。就像周偉所說,AI之下,教育的教和育是分開的。

「老師不會完全被替代,因為在整個教學環境中是分兩部分的,第一是『教』,第二個是『育』,育是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項工作一定是要交給老師。但對這個孩子的判斷,他到底會還是不會,過往的知識學了多少,下一步該學習什麼,系統比真人要好。在教的環節上,系統是可以替代的。」

當然,正如一些教育專家所言,「數據密度外還有一個是情感溫度,這個事情AI更長時間都搞不定。簡單用一句話來講,現在AI做的都是很容易用,很能夠看得懂,能夠幫到學生一點點的東西,AI未來需要把數據密度這一強項做的更好。」

所以,相比較其他的AI教育,松鼠AI的「AI」成分顯然更加豐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他們是以系統為主,真人為輔,老師教學的比重相對只佔30%。這種模式也決定了松鼠AI在培訓機構場景中,更容易打開市場。

最後,當系統獲得的數據越多,演算法越準確,相應的技術成本也會線性下降,在某種程度上,真正做到降低教育成本,讓優質教育資源不分地域的普惠所有學生。

不可否認,教育的本質和核心依然是人,只是技術在讓上層的東西從老師身上剝離出來,簡而言之,未來雙方的角色定位更像:有規律可循的應試教育歸AI,擁有情感密度的教育交給傳統的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量子力學又一突破,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糾纏態自檢驗
城市「創客」開始「二次創業」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