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如何治理帝國邊疆的?
文章轉載自:地球知識局
漢朝
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王朝之一。但對於漢朝的統治者來說,強大的國家也就意味著龐大的國土和眾多的對手
。由於漢朝才繼承了秦朝的大一統霸業不久,周邊要面對的對手不只是強大的北方游牧政權,還有眾多尚未徹底歸附
的少數民族地區。
和秦帝國相比,疆域又大為擴展
面對這樣的挑戰,漢朝人進行了一些政治技術上的實驗,並且找到了特殊的方法對周邊地區施加控制。從結果上來看,這些措施還是
很有效
的。漢朝中央朝廷用了些
什麼辦法
治理邊疆的呢?
北方的平衡手
在先秦的華夏人眼裡,周邊不事農耕的鄰居們文化水平低下,但他們的
戰鬥力
是有目共睹的。整個先秦時期的中央王朝,都在設法用諸侯國的鬆散形式
作為拱衛天子與蠻夷之間的屏障。在西周時期
所謂」中原「這個概念仍主要指
陝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這一核心地帶
而其後完全融入中原的山西
中部和北部仍有待開發,是農牧複合地帶
而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各諸侯國在和這些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
趙國
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引入了胡服騎射、齊國
吸收了東夷人的經濟模式、秦國
則獲得了戎人的馬匹養殖技術,而燕國和楚國這兩個邊緣國家則在一南一北兩個方向
上
大幅擴張了中華文明的範圍。將核心區的文明成果在「遼闊的邊疆」加以運用
齊、秦、楚、趙這些大國都是文明擴張的產物
而在春秋-西漢的數百年間
中華農業文明已擴張至臨近的幾乎全部農耕區
但這種交往還遠遠
談不上對邊疆的控制
。對當時的華夏族來說,周邊的少數民族地盤可能也沒有什麼控制的價值,尤其是在生存方式不穩定的游牧/半游牧地區,「有疆而無界」既是一種事實
,也被中國古代社會所接受
,一直延續至清末民族觀念的崛起才趨於消失。對邊疆的控制受制於技術手段
古人的地圖也無法做到非常精準
經常找一個草原要找一上午
然而,「有疆而無界」並不意味著對邊疆的輕視,在進入大一統王朝的過程中,一方面
農業社會的擴張
逼近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一方面統治一個完整的中華帝國成為
皇權合法性
的重要基礎。對邊疆的重視和控制,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燕國在北方的擴張就很有代表性
燕國將長城推進到山海關以外農牧過渡地帶
秦帝國雖然繼承了這條擴張性很強的邊界
但後來的歷史最終將邊界壓縮到山海關一線
秦帝國時。中央政府的邊疆管理還
比較粗糙
,向北主要是依託長城進行消極防禦,向南則還處在剛剛抵達和探索的階段,而秦朝的迅速崩潰
使邊疆大面積失控,而南下的匈奴人抓住機會建立了眾多前進基地並威脅著長安。在戰國末年-秦初
秦在南方統一了漢地、匈奴在北方統一了草原
兩種生存環境下孕育出兩大帝國
而帝國之間不再有小國的空間
帝國之間需要邊疆
經過長期的動蕩,繼承了秦的漢帝國再次開始
與周邊的鄰居們爭奪邊疆,並展現出複雜的戰略和治理能力。
先霸氣一個
在北方,漢朝最大的對手毫無疑問是
匈奴
。西漢前期仍然沿襲了
源自秦朝
的防禦工事和防禦策略,有時甚至以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交換匈奴不再南下。漢朝前期的無為之治
,正是建立在這種太平光景之下才能得以實現的。在局部摩擦、大部和平的背景下,農耕文明的經濟潛力遠遠強於
以匈奴的游牧文明。雙方的實力差距一拉開,就只待漢武帝
這樣的君主動手了。
先收復威脅長安的河西、河套
再北擊匈奴,西並西域
但
軍事
永遠只是手段
,政治和經濟
上控制和利用才是目的。在嚴重打擊了匈奴有生力量,將其大部逼入漠北,並建立二道長城鞏固戰果之後,漢武帝治下的漢朝和匈奴之間就進入了平衡期
。和匈奴保持略佔優的平衡
,是西漢主要的目的。漢朝或許可以將匈奴逐出河西走廊和陰山
甚至一路追擊至漠北
但要適應草原經濟並建立穩固統治則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到了
東漢
仍然得到了繼承。東漢光武帝劉秀登基之後,由於中原連年戰亂,匈奴再次做大,漢朝對西域
已經失控
。而劉秀也沒有採用強力打擊的政策,明智地提出了「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也就是不要求土地疆域有多大,而是要著力於開發現有可控的土地
,讓它發揮更大的價值。土地和土地之間
邊際收益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這兩位雄主都意識到了讓北方和西方的各國爭端在
可控範圍內
,對漢朝最有利。當然平衡也有被打破的時候。到了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和她的哥哥竇憲
拋棄
了均勢政策,對匈奴趕盡殺絕。表面上看漢人贏得了勝利,但他們忘了權力和利益是永遠不會出現真空
的,來自東北方向的鮮卑人
填補了匈奴人留下的空白,對東漢構成了更大的壓力……戳圖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貨棧新品上市!
(猛戳下圖,進入貨棧首頁可見)
※近代北洋水師能媲美日本海軍,為什麼卻輸的一敗塗地?
※這些年我們吃的麥當勞,其實人家主要的業務並不只是賣漢堡的!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