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後,這名臣子用腦袋撞皇宮柱子血流一地,最後卻下落成謎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
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抔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誰弔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史可法的祖先本是河南籍,因在明朝建功而獲世襲錦衣百戶(賜北京錦衣衛籍)。據說,史可法在出生前,他的母親在夢中看到文天祥來到史家,隨後,史可法的母親便生出了他。
史可法年幼時以孝順聞名鄉里,投入左光斗門下接受教育,可以說,對史可法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左光斗。這位老師如頑石一般堅不可摧的意志對史可法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講,史可法最終活成了另一個硬邦邦的左光斗,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樑。
在史可法二十六歲那年他高中進士,自此,開始了他的官場的沉浮。史可法先是任職於西安府,後來,升遷成為戶部主事。1635年,有農民作亂,史可法被封為巡使,鎮守安慶周邊,在此後的三年時間中,史可法率軍與農民軍作戰。
1638年,由於史可法三年未能平息戰亂,崇禎皇帝降罪於史可法,並要求他戴罪立功。次年,史可法的岳父去世,因守喪史可法辭官回家,守喪結束後,史可法重回官場擔任戶部侍郎。1644年,史可法聽說李自成的軍隊已抵達北京,便率軍前往救援。
史可法的軍隊出發後不久,傳來京城陷落、皇帝駕崩的消息。聽聞噩耗的史可法痛哭流涕,用腦袋撞柱子,血流了一地。
史可法在替先皇發喪時,朝中大臣張慎言等人送來一封文書。
書中寫到:「福王是明神宗的孫子,按照祖制應該登基成為新的皇帝,可福王人品低劣,有很多缺點:貪婪、淫亂、嗜酒如命、不孝順、虐待部下、不愛讀書。潞王雖不是直接繼承人,但他也是明神宗的侄子,是個合格的君主,應該讓他來當皇帝。」
史可法對福王的人品早有耳聞,個人十分支持潞王登基,但是此時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卻又向史可法寫信道:「不論從祖制還是倫理上講,福王都應該是唯一繼承人。」史可法向馬士英闡述了福王的缺點,然而馬士英此時已聯合劉孔昭等人擁福王來到儀真,史可法只能出門迎接。
福王朱由菘來到守備府後,大明百官想要拜見新君,朱由菘非常膽怯,史可法勸道:「陛下不應該迴避自己的臣子,應該認真的接受他們。」朱由菘朝見眾臣後,大家聊到了當今的戰事,對於現在是攻還是守產生了分歧。
此時,史可法道:「福王你現在的首要任務是穿著孝服守喪,住在軍營中,帶著大軍北伐,向天下人表示你一定要報仇。」朱由菘當即應允。第二天,大臣們又開始商量朱由菘登基這件事,張慎言先是說道:「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君主,福王應該現在就登基。」
但史可法卻說:「雖說如此,但太子殿下如今不知身在何處,倘若,有一天太子來到南方又該如何是好?」劉孔昭反駁道:「今天我們決定的事,今後有誰敢更改?」史可法只好說道:「這件事慢慢商量吧。」草草結束了第二天的朝見。
第三天,朱由菘監國大局已定,當務之急是選一位內閣大臣主持大局,眾臣再次為了內閣大臣之職吵得不可開交,史可法則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同時,掌管兵部事務。馬士英一心想要扳倒史可法,便將二人此前交流的信件交給朱由菘,裡面有史可法陳述的朱由菘的缺點。
史可法聽說這件事後,遞上奏章請求離開朝廷外調到淮安、揚州兩地負責防務。同年五月朱由菘登基即位,南明此時面臨滿人、闖王等威脅搖搖欲墜。以史可法為首的大臣認為:「這時應該聯合滿人,優先剿滅闖王的叛軍,之後再從長計議。」
可惜,朝中大臣卻並不團結,各政黨各執一詞毫不讓步。
此時,中原共割據著三股勢力,分別為滿人、農民起義軍以及史可法所在的南明。按地盤來看,南明雖仍有著「半壁江山」,但此時的南明面臨內憂外患,隨時可能面臨著土崩瓦解,明軍更是在連番慘敗中士氣低沉,戰鬥力低到了極點。
史可法深知,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與清軍或起義軍任何一股勢力抗衡,冒然出擊只會全軍覆沒。只能讓清軍和農民起義軍發生戰鬥,這樣南明才能得到喘息。可惜的是,南明朝廷消息閉塞,許多消息未能正確傳達到南明大臣耳中。
對於吳三桂其人的立場問題,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還有人對吳三桂引狼入室拍手叫好的。他們覺得滿清入關並不是壞事,可以借著這股勢力平定起義。就這樣,幾經聯絡後南明與滿清搭上了線,雙方進行了一番「友好」的交涉後,清軍打著替明朝復仇的旗號剿殺起義軍。
清朝的「妥協」讓南明更加搞不清利害關係,南明大臣們認為:讓農民起義軍與清軍作戰,這簡直是坐得漁翁之利的妙招。南明臣子的如意算盤還沒打穩,滿人就露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一統中原,不但,要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軍,而且,就連南明都不放過。
1645年,與南明僵持不下的清軍揮兵南下,史可法鎮守的揚州首當其衝。同年四月,清軍攻破了揚州城門,在入城後清軍血洗揚州,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屍骨堆積如山,遺體難以辨認,很多人都不知下落。一年後,史可法的義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這期間,史可法卻在最後的戰鬥後不知所蹤。
史料中,關於他的去向眾說紛紜:
其一,認為史可法在城門被攻破時,帶著一眾親兵冒死突圍,最終,突破清軍的封鎖線揚長而去。關於具體的突圍細節後人也有不同的說法,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這樣寫道:
「四月二十五日,兵臨城下的敵軍謊稱明朝的援軍已答,史可法信以為真,命人打開西門迎接援軍,假冒成明軍的清軍趁機入城,在踏入揚州後迅速剿殺明軍。史可法在城樓上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大錯鑄成已無力回天,當即拔出劍想要自盡,身邊的將士將其救下,保護著史可法離開了揚州。」
還有一種說法是史可法坐著一匹白色的騾子揚長而去,乾隆時期的《江都志》是這樣寫的:「城門被清軍攻破後,史可法騎著白色的騾子從南門揚長而去。」還有人根據這段記載作了一首詩:「相公誓死猶飲泣,百二十騎城頭立。瞬息城摧鐵騎奔,青騾一去無蹤跡」
其二,史可法在這場戰役中被清軍逮捕,慘遭殺害。清朝的所有官方史書都是這樣記載,《清實錄》中說道:「攻陷揚州城後,抓到敵方閣部史可法,將其在軍隊前斬首示眾。」《明史》的記載則與前文第一種說法類似,但是,結局卻截然不同:
「史可法自殺未果後,被將士們保護著來到小東門,因寡不敵眾被清軍抓住,史可法大喊道『我就是大明督師史可法!』隨後遇難。」關於史可法後人史德威所寫的《維揚殉節紀略》中則是這樣描述的:
「揚州城淪陷後,史可法想要自盡與揚州城共存亡,卻被將士們攔下,被清軍抓獲。清軍大將多鋒十分敬佩史可法,不但對史可法相敬如賓,還稱其為『史先生』,苦口婆心的勸史可法投降清朝,還說道『幫我們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吧!』
史可法則回答道『我是明朝的臣子,怎麼能為了苟活,成為萬人唾罵的罪人!我的腦袋可以掉,但是,身體不能彎曲,誓與揚州共存亡。我心意已決,就算是被碎屍萬段,也心甘情願。』見勸降無效,最終多鋒只能下令殺掉史可法。」
除此之外,史可法在臨終前曾寫過多封書信,均為遺書絕筆,在這些絕筆中,出現了「一死以報國家」的自己,由此可見,史可法在揚州淪陷前就已決定以死效忠大明。從這一點看來,史可法突圍逃跑的說法好像並不可信。
而傳言中,帶著史可法逃亡的部下劉肇基,其實,在揚州城淪陷前就已經中箭死掉了,所以,他自然不可能在城破之後帶著史可法逃亡。
其三,史可法掉進河裡淹死了。史可法在離開揚州後,一路長途跋涉,在騎馬渡河時一時不慎沒控制住馬,結果馬尥蹶子將史可法摔入河中溺亡。還有人說史可法在離開揚州後遭到清軍的圍追堵截,自知逃亡無望,所以,選擇投河自盡,康熙年間的《桃花扇》中就是這樣記敘的。
其四,清軍在攻陷揚州後並沒有找到史可法的蹤跡,史可法就像是隱身一樣憑空消失在清軍的視野中。計六奇在順治年間外出乘船,遇到一個嘉興人,這人自稱是當年跟著史可法一起抗清的士兵,在揚州破城後逃離當地四處流浪,在清軍入城之際史可法就已不見蹤影。
可以說,不論史可法最終去了哪裡,他一生為明朝鞠躬盡瘁的忠心都值得讚頌,就連乾隆都曾贊其曰:「至若史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又如劉宗周、黃道周等之立朝謇諤、抵觸僉壬,及遭際時艱,臨危授命,均足稱一代完人,為褒揚所當及。」
史可法的一生只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
也有學者認為:至於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並不值得過分誇張,明清易代之際激於義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為巨星,無非是因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二》、《南疆逸史·卷七》、《桃花扇》、《維揚殉節紀略》、《清實錄》、《江都志》、《明季南略》、《梅花嶺記》』
※此丞相創立一特殊行業,竟在中國興衰了幾千年,現今被徹底禁止了
※日本崛起跟此人關係很大,曾與李鴻章相惜,張之洞為見他不惜重金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