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百年中國10大詩人(下)
呂本懷簡評《百年中國10大詩人的10首詩》,這10首詩均選自《中華詩歌百年精華》,《詩刊》編輯部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胡適:《蝴蝶》
郭沬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徐志摩:《再別康橋》
艾青:《我愛這土地》
余光中:《鄉愁》
洛夫:《邊界望鄉》
北島:《宣告》
海子:《春天,十個海子》
伊沙:《結結巴巴》
譙達摩:《穿睡衣的高原》
小 序
呂本懷
1917年2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上發表《白話詩八首》。接著,胡適、沈尹默、劉半農又在該刊1918年第四卷第一號上發表白話詩9首。白話詩率先向舊文學發起挑戰。胡適是百年中國新詩第一人。郭沬若是中國新詩的奠基者。他的詩集《女神》初版於1921年8月,略遲於胡適的《嘗試集》。《女神》充分反映了五四時期狂飈突進的時代精神,衝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開了一代詩風。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在建立新格律詩理論和進行新格律詩的創作實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新詩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儘管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詩人們的作品有風格上的明顯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時代主題,即為神聖的民族解放事業歌唱。代表這一時期詩歌最高成就的是艾青。50、60年代,大陸詩歌基本上不值一提。此時的台灣詩壇湧現出一大批優秀詩人,其中最傑出者是余光中、洛夫。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詩的制高點又從台灣轉回大陸。以北島為代表的「朦朧詩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89年3月26日,海子辭世。海子之死與海子的詩歌成為浪漫主義詩學在百年中國新詩史上的最後一抹餘暉。於是,中國新詩的發展進入以伊沙(民間寫作)、譙達摩(第三條道路寫作)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詩學探索時代。目前,以伊沙為核心的「後口語寫作」、以譙達摩為核心的中國第一個後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北京詩派」,業已雄踞中國詩壇之巔。(2018年12月25日,聖誕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北島(1949年—),原名趙振開, 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現居國外。著有詩集《北島詩選》、《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下的風景》。
呂本懷簡評:
這《宣告》,在我看來,既是對遇羅錦烈士的一種紀念與讚許,更是詩人關於自我人生的一種宣言,並且,他也用自己的大半生證實了這一點。
不知這首詩寫作的真實時間,不管怎樣也應該在遇羅錦遇難之後。詩最大成功在於真切還原了烈士遇難之前那一刻的心境:「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我只能選擇天空/決不跪在地上/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這些詩句讓我感受最深的除了烈士的臨危不懼,更讓我感受到了他那骨子的平等意識與獨立人格。
或許詩人在寫作時心底有巨大波瀾,他在文本上卻做到了舒緩從容。首先他剔除了許多可以被寫進詩里的其他細節,而主要凸顯烈士瞬間的心理;其次他選擇第一人稱表達,這種表達會讓讀者覺得更直接也更真切。
這首詩當時走紅或許因其題材(即使詩人寫作時處於地下,也不排除會有不少讀者因遇羅克這個人而對這首詩感興趣),影響深遠則源於詩中寧死不屈所承載的平等意識與獨立人格,獨立、自由、平等,這些人類共同價值觀應永不會過時,這首詩也將因此而永存詩冊!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懷寧。出版的詩集有《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
呂本懷簡評:
前些年,我很迷戀海子,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大詩人,現在則不然了,覺得他與大詩人之間還差一些什麼,甚至還想過,或許正因為他還差一些什麼,才會在那麼年輕時便卧軌自殺。
有人曾將海子的自殺原因歸結於他自身的不如意,這在我看來是站不住腳的,畢竟,他在那個時代能上那麼好的大學,並能留在名牌大學任教,以當時來看,這於許多人而言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選人教材,並被教參解讀為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教參無法說明,為什麼滿腔,美好生活追求的海子,在寫完這首詩不久,便迫不及待地仰卧在山海關附近的鐵軌上,靜靜地等待火車的車輪碾過。
海子真實的死亡原因,也許可在這首詩里略見端倪。詩中的「春天」,或許會因這種端倪而被顛覆,在我看來,這「春天」全然沒有了往日的風和日麗、鶯飛草長,「嘲笑」「飛奔」「扯亂」「劈開」等動詞,「野蠻」「悲傷」「空虛」「寒冷」等形容詞,徹底顛覆了春天一以貫之的溫婉柔和。
就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段,詩人幾乎完全無法適應他詩里的「春天」,回到鄉村(或者說回到家鄉)也似乎毫無可能(或者說心有不甘),也許正是這種困境才讓一個海子分裂為「十個海子」,其中九個海子在他自殺之前便已經灰飛煙滅,「就剩這一個,最後一個/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我由此斷定,海子的自殺在這首詩里已經有了完整的想像,屍橫鐵軌是他早就計劃好的結局。
海子被公認為中國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但由這首詩而言,他在骨子裡還是現實主義的。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早已認定自己無法戰勝現實,與其被現實所碾碎,不如自己解決自己;另外,從詩的最後部分來看,中國農村與農業的前景在他眼中茫然,這一點被後來的現實所充分證實。
今天,當我仔細再讀海子這首詩,看法又回到了數年之前,很可能他真的是個大詩人,而其大就在於他對現實具有充分的預判與感知。
伊沙(1966—),生於四川成都,現居西安,出版的詩集有《餓死詩人》、《野種之歌》。
呂本懷簡評:
伊沙這首詩,曾被人認定是天才之作,屬一次性原創,別人無論如何難以仿造,我以為是確論。
這首詩給我最主要的印象便是,他用一種特殊表達真正造成了「結結巴巴」的效果,這種效果既有詩人在表達上的,也有詩中主人公在表現上的。
詩人在詩中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我以為這可由伊沙這些年來在詩壇上的獨立特行來回答。「咬不住」「多麼勞累」「急待突圍」「充滿快慰」「一臉無所謂」,這些詞語所組合出來的效果,多麼像他這些年來在詩壇所留下的剪影,尤其像極了他在此番曹伊論爭里的表現。說得玄乎一點,原來多少年前伊沙便預感到將有這樣一拼,並將自己在這一拼里的表現活靈活現地刻畫在詩里!
《結結巴巴》或許源於靈光一現,而寫完之後他很可能洋洋得意:原來詩還可以這樣寫呀!而能像這樣寫的,除了我伊沙,還能有誰?
或許,這首詩還有更多微言大義,還有更多獨立特行,作為微品,我只能說出自己粗略的感覺。好在解讀這首詩的人恐怕數以百計,只要仔細去搜,一定會收穫不少。
譙達摩(1966—),原名譙偉,生於貴州沿河縣,出版有詩集《橄欖石》、《二重奏》等。
呂本懷簡評:
《穿睡衣的高原》為譙達摩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為從雲貴高原上走出的詩人,他運用現實與魔幻相結合的手法,充分展示出家鄉無窮無盡的魅力。
首先,他採取了一種類似於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讓其筆下的睡衣、高原、溶洞高度擬人化。我們僅以「睡衣」為例來看一下,在他筆下「睡衣」可以不斷地醒著,「睡衣」既可以出走也可以回來,頗類似於那床阿拉伯魔毯,「睡衣」因此而具有了魔力,詩也因此而具有了魔幻色彩。
其次,雖詩里主要寫高原,高原卻並非這首詩的詩眼,詩眼應為「穿睡衣的」。這座高原一旦被脫掉睡衣,魅力便將大打折扣;即使暫時不穿,這睡衣也絕不能丟失,「睡衣醒著」,在我看來就是「睡衣」已被高原披上,高原當然有不穿睡衣的時刻,但詩人筆下所呈現的基本屬「睡衣醒著」時的狀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高原之美主要得益於睡衣之美。
再次,詩人並非直接呈現「睡衣」之美,而是通過「穿睡衣的高原」之美來反映「睡衣」之美。詩人認定穿睡衣的高原才讓人覺得美,在他筆下「穿睡衣的高原」越美,也便越發體現出睡衣的美。這種表達可歸結為某種修辭,但如此指東說西、言此即彼,更符合後現代表達特徵。
最後,我還提下已被很多人分析過的高原之美。這種美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漫山遍野的羔羊,不時可遇的溶洞,接踵而至的瀑布,大片的紅罌粟,景物雖不算多,卻可讓雲貴高原撲面而來。同時還有鮮明的層次感,詩人的視野由天空而大地,由地表而地下,「漫山遍野的羔羊,啃著青草的乳房」像遠鏡頭,「透過枝葉婆娑的林蔭小徑,從花瓣守衛的|花盤,她羞澀地吐蕊」像特寫,讓讀者移步換景,飽覽「穿睡衣的高原」之美。另外,詩人還採取「睡衣」與「溶洞」輪流的方式,「睡衣醒著」與「溶洞潮濕」交相輝映,「睡衣醒著」與「溶洞潮濕」之間似乎具有某種神秘的聯繫:「溶洞潮濕」的源頭彷彿正是「睡衣醒著」,高原之美既得益於溶洞潮濕,更得益於「睡衣醒著」。
呂本懷,筆名清江慕雪,1962年生於湖南華容。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協會會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在《詩刊》《湖南工人報》等報刊發表詩文兩百餘篇,並為《湖南工人報》《荊州日報》品詩專欄作者。「北京詩派」重要詩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