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軍隊構成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本文作者:Taro
自從皇帝接受了妥協方案,成為了匈牙利的國王,最高統治者而非皇帝,奧匈帝國軍隊的分裂就開始逐漸的顯現了出來,在軍隊當中也是如此。
部隊在東波西米亞集結
在1867年之前,奧地利採取的做法都是將各地的找上來的軍隊進行輪換,原則上來說,這種做法雖然不是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維護,但是卻有利於軍隊的整體調動與民族情感的淡化。但是在1866年的折中方案當中,奧匈帝國的軍隊將由三個部分組成,而這三個部分的確立,也可以看做是奧匈帝國複雜的軍隊體系的誕生。
1913年,維也納街頭的奧匈帝國軍隊
首先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這支部隊相當於美國如今的國民警衛隊,屬於帝國內部的非匈牙利部分的地方防衛軍,其中的皇家自然指的是奧地利的皇帝,而王家則代指的是雖有王國之名,但是卻沒有像匈牙利那樣的自治權的波西米亞王國。這支部隊相比於帝國國防軍,明顯在野戰能力上是有一些欠缺的但是仍具有一定作戰能力(修正處1),同時訓練的主要內容也已保護自己所屬地區為主要內容(比如後來在義大利大放異彩的蒂羅爾地方射手部隊)。然而這也是因為這支軍隊的特殊性質,(不得在帝國內部隨意調動與作戰,原本是為了防止軍隊叛亂)(修正處2)所以在後來的對義大利的進攻當中,蒂羅爾州部隊由於沒有得到州議會的許可,而拒絕進入義大利境內作戰,最終在奧匈帝國官方曲解法律才得以解決問題。當然,和德國的地方防衛軍不同,奧匈的地方防衛軍是一支以服役過的老兵或者當地青壯年男性為組成力量的現役部隊,而不是一支單純的戰爭後備隊。
捷克族與義大利族士兵
第二部分則是正規的皇室與王家聯合軍隊(修正處3),這支軍隊的歷史永久自然不用在加以任何描述,這支以團為單位的軍隊也是奧匈帝國所器重的利器,不僅僅要負責對外的作戰,同時還要負責對內的平叛,乃至於地方防衛軍作戰(假如有需要的話)。而其以團為單位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其能夠一代代的傳承下去,通過之前的事迹來加強奧匈帝國對其的控制。在徵兵方面也是帝國國防軍擁有優先權。至於軍官與士官方面則是運用傳統的帝國軍官錄取方法,當然,由於後來的奧匈帝國的鍍金時代的影響,外加布達佩斯議會對於軍隊軍費增加的阻攔,導致實際上不僅僅是貴族子弟無法像以前一樣世襲軍官,更導致大量有一定才能的人因為微薄的薪水和奧匈帝國軍方內部盛行的官僚主義而不願意進入軍隊任職。
這一點對於保證奧匈帝國國防軍的正統性與服從性的打擊是致命的,因為這意味著奧匈帝國軍隊傳統的陸軍文化的消失。這一點在戰爭時期就體現的更為明顯,首先是大量民族主義兵員的湧入使得奧匈帝國內部不同民族的軍隊的矛盾越來越大,以至於奧匈帝國陸軍部曾經在1915年初向諸指揮官發了一份調查問卷:奧匈帝國團級部隊里煽動族群或者煽動反對軍方的因子,使戰爭打開之前就存在於現役士兵當中,還是由動員時招來的後備兵員所致。哈布斯堡的第三十團,更是在1915年於四月在格拉茨補充兵員之後,新兵們就遭到了團中波蘭老兵的毆打,叫他們德意志豬,扯破他們的背包,搶走他們的食物。而這支部隊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25年,於倫貝格正是成立。開戰之初的1914年,更是有捷克士兵從火車上跳下,當著300多名群眾的面被憲兵暴打,丟盡了奧匈帝國的臉面。而在日常作戰當中,問題則更加突出,其中最為影響的便是軍隊之間不同種族的交流問題,特別是在一些情況下,部隊的指揮層與部隊的士兵不屬於同一民族,而在指揮層當中又有民族區別。
比如某奧地利團的整個領導階層是由一名斯洛維尼亞上校和四名捷克軍官組成,而他們後來更是在卡爾扎諾向義大利軍隊投降,這時,整支部隊還沒有收到任何打擊。當然,這種情況的產生也與奧匈帝國的軍隊制度有關帝國國防軍的團只要按照其指揮語言來進行劃分,其中分為奧地利團與匈牙利團兩種(後來增加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團)。然而實際上,只要一支部隊不是用匈牙利語進行指揮,那麼就會被歸類到奧地利團當中。這就導致奧地利團裡面可能有波西米亞人,巴爾幹人奧地利人。而匈牙利方面的匈牙利團就更為糟糕了,其中有克羅埃西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波蘭人,到了戰爭的後期,隨著暫編旅的出現,更是使軍隊當中的指揮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也是在部分戰鬥當中,帝國國防軍的戰鬥力反而不如地方防衛軍的原因之一。
烏克蘭與波蘭族士兵
王家匈牙利防衛軍則是最讓皇帝頭疼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在匈牙利地區享有的是比帝國軍隊還要優先的徵兵權,這支軍隊和皇家及王家地方防衛軍一樣,不屬於奧匈的陸軍部指揮,而是歸屬於匈牙利王國的地方防衛部,但是實際上,卻是一支正規的野戰部隊最終和奧地利的地方防衛部共同歸屬奧匈帝國的帝國戰爭部。在實戰當中,由於歸屬於兩種不同的體系,所以經常會在協同作戰時產生一些問題,但是在匈牙利的地方防衛軍單獨作戰時,奧匈帝國的軍方發現,這支部隊反而擁有最高的凝聚力乃至戰鬥力,最終奧匈帝國軍方也從此意識到單獨的民族軍隊對於戰鬥力提升的作用之大。戰爭後期,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同樣運用了這種經驗,將軍隊進一步進行細分,創造出來了王家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地方防衛軍。然而實際上,早在1868年的適用於克羅埃西亞的小平權法案當中,克羅埃西亞語就已經成為了匈牙利軍隊中的指揮和勤務語言。
匈牙利族士兵
最終,在這三種部分的融合之下,奧匈帝國的軍隊步入了一戰的戰場,而在這場場戰爭當中,三個部分的一切都將迎來從未意料過的遭遇
奧匈帝國軍隊軍官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