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春秋確實有幾百個小國,但具體多少,估計永遠是一個謎。非常遺憾的是,哪些國家本來都有各自的歷史記載,但是,只有魯國的記載保存下來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結果,估計是魯國歷史是孔子寫的,至少他參與寫了,而中國的歷史基本是儒教寫的,所以,孔子這個儒教祖師爺的東西才能保存,並且被擴張,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歷史則被忽視,直到徹底消失。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與此相關的有漢語著名成語即「烽火戲諸侯、挾天子令諸侯就出自這個時代」。

各諸侯稱呼周天子時用:周王,天子,稱呼諸侯:楚王,秦伯,齊侯,宋伯,當面叫都是「大王」。活著稱「公」者幾乎都是地位很高的內服王臣,西周早期諸侯稱「公」的現象之所以多見,正是因為此時很多諸侯國君仍在王朝中央兼職。到周王朝後期,這種情況便不再多見。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進入春秋時期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衛、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這一時期產生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如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學術氣息極為濃厚,湧現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諸侯國只剩下了秦、楚、齊、燕、趙、魏、韓。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它們是:

1、魯國

都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

2、巴國

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

3、蔡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後裔,前447年滅於楚國。建都於蔡,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一帶。

4、陳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媯姓。舜後裔,建國君主陳胡公媯滿。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滅於楚國。公元前479年,楚滅陳。

5、楚國

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6、曹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國滅曹。

7、鄧國

在現在的河南鄧州。子姓。建於商朝武丁王時期,春秋時為楚國所滅。鄧國滅國後,其國後人以國名為姓,是為鄧姓。

8、代國

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最早為周代分封的諸侯國,故地為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自立為王,6年後被滅。

9、霍國

是中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一個諸候國家,位於現代的山西霍州一帶,周武王時,封叔處於霍,是為霍叔,此即霍國之始,管蔡之亂後,霍叔被廢為平民,但霍國仍被保留下來由霍叔之子繼位,一直到春秋時代,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10、江國

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始祖玄仲為伯益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啟即位後封玄仲於江地(今湖北江陵),公元前623年,江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11、晉國

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12、莒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己姓,建國於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己茲輿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國。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13、蓼國

位置在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現安徽霍邱城關附近。蓼①古蓼國之都。在今河南唐河縣南。蓼為已姓國,祝融的後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改稱湖陽。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郡該地後世有湖陽城。②古蓼國之都。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蓼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或說為姬姓國,高陽氏才子庭堅的後裔。

14、齊國

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15、杞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姒姓。禹後裔,建國君主杞東樓公。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杞縣,滅於楚國。公元前445年,楚滅杞。杞國實在太小,連史書對杞國也不願多提。

16、秦國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東夷的一支,嬴姓,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

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

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

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請參看秦統一中國之戰。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17、權國

在現在的楚國附近。建於商朝武丁王時期,春秋時為楚國所滅。權國亡國後。楚文王設縣於權國。命權國國君管理。

18、宋國

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現在河南商丘一帶。

19、滕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踐所滅。

極簡東周史:春秋170個諸侯國,到戰國僅剩7個

20、吳國

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其國境位於今天江蘇省南部無錫一帶。吳國的開始不明,傳說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為了將他們的王位讓給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出逃到江南建立吳國。這個傳說的準確性無可考證。

到春秋時期為止,吳國是中原邊上的一個不重要的小國,有可能吳國到春秋時剛剛開始使用從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令伍子胥自殺,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21、小邾國(又名小邾婁國、郳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顏姓。戰國初年滅亡。

22、許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男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建國君主是許文叔,姜結亡國。

23、越國

亦稱于越和文郎,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也可能是越南歷史上真正建立的一個王國,國君為雒(也寫作駱)姓。相傳為遠祖崇纜(雒龍君)的後裔。建都會稽,轄地大致為現在中國浙江省的紹興附近,而勢力範圍曾經還達到現在中國山東省和越南北部,滅於楚國。公元前334年,楚國攻滅越國,之後其王族後裔分散於現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一帶,各自分而治之。

24、燕國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25、鄫國(繒國)

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

26、鄭國

周代的諸侯國之一,原址在今陝西省華縣一帶,後遷至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

27、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為什麼點名只和李鴻章談判?
明朝的軍隊潰不成軍,降清後為何變得戰無不勝?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