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18世紀的大清國軍人
現在大家印象中的清代軍隊,拜電視劇所示,基本上都是涼帽纓冠,外加心上有一兵字的圓圈號衣。 而其他復原也不近滿意。為此查閱很多乾隆時代的戰圖來做參考做一些士兵。 主要參考的圖片有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平定安南地勝圖。同時又參考其他諸如馬噶爾尼使團的畫作,和現存實物加以複製,用ps粗略的做了出來。
日後陸續還會做其他的不同時期的兵種形象,諸如騎兵,長矛兵,駝炮,等清軍武器和形象。
1.旗營鳥槍兵
鳥槍士兵在清軍的部隊中佔有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國火器史中上講黨史的戰爭冷兵器作用上退居其次,可見火器在當時18世紀的重要性,我們查閱雍正九年的檔案,和相關的清代武備資料。可以明確得知在雍正後期清軍提升了鳥槍兵的數量,各直省的兵丁中鳥槍兵佔比例達到一半,甚至在作戰時比例更高。這種士兵在18世紀中葉以來的廣泛。
圖片中的士兵取材於平定準部回部戰圖中的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這一圖軸,右下角清准雙方展開交火,我們發現清軍士兵身著藍色,駝色馬褂上一,下身又白色褲子,綁腿,黑色短鞋,,有些在腿中還有行裳。
所以我取材其中一種,即藍色馬褂為主,白色褲子,的兵裝。
另外,圖中的清軍士兵在本圖中並沒有畫出相關的工具,諸如子彈袋,火藥壺,火藥,火繩等裝備。
所以參考馬噶爾尼使團所繪畫清軍,把其中的裝工具的包參照進來,並依照清代兵丁火藥壺做了火藥壺安置在腰間。
旗營鳥槍兵,
在當時,無論八旗兵還是綠營兵,著裝都是一樣的,我們從戰圖上發現所不同的是旗的不同,在兵裝上無區別。
17世紀的康熙時期,大型的火繩槍在清軍裝備,至乾隆時代,來自於中亞的叉子槍以經歷康熙雍正上代替明朝制式的火繩槍成為清軍主要的單兵火器裝備,該槍據實物來看,槍身較長,且有槍托,和叉子支架。
以往的認知中該鳥槍在清朝沒有裝火繩的袋子,而現存西藏的營槍中,發現了一批火繩袋裝置於槍托中,與馬噶爾尼訪華所繪的清軍手持的火繩槍相符,可見當時是有火繩袋安置於槍上的。
英國使團所畫也有火繩袋
圖片略有不清晰,上圖的復原參照了平定準部戰圖,平定安南得勝圖等,此圖不清晰,但可以看出清軍鳥槍兵上著灰色短衣,下身白色褲子綁腿黑鞋。在其他圖片中可考有腰刀跨於腰旁,其裝火繩槍彈藥的袋子依舊參考於馬噶爾尼使團的繪畫。
在本圖中,又上角的綠旗代表此部隊是綠營兵,可見八旗軍與綠營的兵裝一致。
2.福建藤牌兵
藤牌兵以福建為最優,在康熙年間即參加了雅克薩的戰鬥,此後一致作為鳥槍兵的保護存在,該兵種另有虎衣,按考慮到18世紀未有虎衣藤牌兵在戰圖中出現,所以拿普遍形象來製作。
此形象參考於平定安南得勝圖的形象,圖中清軍以木筏為渡河工具,上佔滿鳥槍兵,後面有藤牌兵座位掩護。圖中的弓箭兵著裝與騎兵一致,推測應是騎兵下馬作戰。
該類型士兵身著藍色馬褂,白褲,綁腿,黑鞋。手持用藤編織的藤牌喝腰刀,在作戰時用以保護鳥槍兵。據記載在對方軍隊沖入鳥槍兵線列時,藤牌兵會迅速與長矛兵組成線列像前擋住對方,從而使鳥槍兵可以再次組成線列等待攻擊。待鳥槍兵組成完畢後,退卻重組隊形。
雖然清軍近戰單位極為缺乏,但當時的中國也未曾擴編國近戰部隊。劇雍正年間喝其他資料文檔記載,藤牌兵在部隊中的比例不到百分之10,數量極少。
3.八旗炮甲
這種西洋重炮在17世紀晚期開始流入中國作戰,明晚期時雖然有此型號的火炮流入中國,但可考記錄未發現有西洋炮架大規模裝備部隊的紀錄,在清朝康熙年間,西學東漸進一步加大,來自於歐洲的傳教士進一步提升了清軍與台灣的鄭軍的火炮技術,並推廣了歐式炮架。
同時,火炮技術到18世紀進一步提升,在乾隆征討緬甸的時候以擁有裝彈藥32斤zh的炮彈的大炮,重量3000斤。較康熙年間進步。
本圖所復原的清軍重炮,參考於德勝門的火炮復原。又參照英法聯軍拍攝的清軍舊式火炮。在英法聯軍拍攝的照片中,這種炮架隨處可見,從大沽口到北京的城牆,廣泛存在,可見裝備之廣。
該型號的炮架前窄後寬,在重要的部分有黑色的鐵片布置在木製車上,用鐵釘釘好,包括車輪喝炮尾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歐式炮架,但也有中國的技術和審美,在炮甲的做作上,其輪運用了中國牛車的技術,布滿鐵釘,而炮車上用卯榫技術來固定。 其尾設計加中國特有的雲頭圖案。
復原的德勝門炮,其炮架為清式,而火炮產自明晚期,所以在復原中參照清朝火炮的形體復原於炮車之上 。
德勝門照片,照片上的火炮表示當時很多此類型的重炮。
存疑的是西方裝彈藥的車子,西學東漸,西方傳入中國的炮架彈藥車應不可能單一傳入炮架而未傳入彈藥車。
無從得知清軍重炮用什麼裝彈藥。從左宗棠西征來看有傳統結構的彈藥車,但具體如何有待考證。
士兵復原也是參考平定準部回部戰圖的。圖中清軍將領指高天喜指揮清軍炮甲使用駝炮攻擊准軍,
其衣著大致為淡色上衣白色褲子和綁腿,也有藍身著色上衣。我選取淡色作為復原。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