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為什麼被後人稱為「詩聖」,這是一個小白級的問題,但我們仍然要說一說。

如果我說,至少理由有這幾個:1、他的詩不避丑拙,他用的是最真誠的語言,表達了最真實的自己與最真實的時代,他真誠;2、他的詩在今體詩的範疇之內,達到了最完滿的境界,他在嚴格的格律之下,寫出了最精彩、最豐滿的詩,他有才;3、他心裡始終裝著別人,就算他窮到極致,窮到吃飯都成問題,他心裡還裝著別人,他利他利眾。有以上三條,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詩人里,他當然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一個,所以說他是「詩中聖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秋風中的杜甫)

我們接著說杜甫的詩,也接著說杜甫的事兒。

他當朝官得罪人,得罪皇帝(他太耿直,看到不合正道的事兒就要按自己的標準衡量一下,這跟後來的蘇東坡很像),於是他被移職到地方去當地方官,當地方官做的都是具體事,他覺得對國家益處不大,更何況,微薄的俸祿也不能養活他妻子兒女一大家子人,於是他辭官了,本想到秦州投親安個家卻沒經濟能力,後來又流落同谷,窮得一塌糊塗,前面文章說了,最後一文錢不捨得花,拿在手裡,像是拿著自己的性命。上山去挖野菜吃,拿個小鏟子,從早到晚也沒挖到吃的,在風雪寒風中跟小鏟子相依為命,那是公元759年的事,那是他最艱苦的一年(其實,長安十年也苦,後來沿著長江漂泊也苦,但都不及這一年),這一年,他四十八歲,他的本命年。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現在的杜甫草堂)

北方又冷又餓的生活,使他沒有辦法堅持下去,於是他想去南方,他沒有吃的,於是想著找產糧豐富的地方,成都合適,北方太冷,要找溫暖的南方,成都合適。「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唐代有句話叫「揚一益二」,揚是揚州,益是成都,也就是說,在唐代,除了兩京之外最富庶安樂的城市,除去揚州,就是成都了。到759年年末,杜甫移居往成都。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現在的詩史堂)

後世的人們只要提到杜甫跟城市的關係,首先想到的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從那一年開始,那座樸素簡陋的茅屋,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我們再提到杜甫,可以不提他的生地和死地,但卻總也不會忘了成都的草堂,現在的成都草堂早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也規模不小,但對於當時的杜甫來說,卻來之不易。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草堂大雅堂前的杜甫像)

杜甫的草堂是在他的無數個朋友的幫助下建起來的,杜甫到成都之後,先是住在西郊浣花溪寺里,他不名一文,只能這樣,這之後沒幾天,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了一片荒地,他決定開荒安家。

他先開了一畝的荒地,選了一棵相傳有兩百年樹齡的柟樹做為搭建居處的地點,表弟王十五司馬給他送來了建築費,他向蕭實討來了一百根桃樹秧,向韋續討來了綿竹縣的綿竹苗,向何邕討來了榿樹苗,向徐卿求來了李樹、梅子苗,向韋班要來了松樹苗,甚至還要來了吃飯盛水用的大邑瓷碗……你看,他有多窮。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意圖)

到760年春天,草堂終於落成了,杜甫結束了他長安十年、流徙四年的漂泊生活,終於算有了一個較為安定的家。春光之下,他覺得花草樹森、江河蟲魚、日出月落什麼都是美的,他安定了下來,但他並沒有忘卻人民的痛苦和國家的災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寫成的千古傑作。原詩很長,這裡不再照錄,只撿其中相關句子讀一下: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意圖)

761年那年秋天,八月的一天,風雨大作,把草堂屋頂的茅草都給捲走了,有的掛在樹梢,有的沉到了池塘里,更可氣的還有頑皮的兒童,他們把茅草抱到了遠處的竹林里不給他,垂老的杜甫拄著拐杖,喊也喊不回來,自然,屋頂也就沒辦法補上,雨還在不住地下,杜甫屋裡漏得沒有塊乾地,「床頭屋漏無乾地,雨腳如麻未斷絕」,直到晚上,雨還是連綿不絕地下著……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樣的屋子,在流亂之中獲得餘生的杜甫根本沒辦法睡覺,但就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杜甫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他高聲地喊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偉大詩句。這當然是理想,在這個理想里,杜甫沒有給自己打算,他說:什麼時候,這樣的房屋出現在我的面前,「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意圖)

這是偉大的人格,這是胸懷家國推己及人的人格,這樣的人不是詩中聖人,還能有誰?自己快被凍死淋死了,也睡不成覺,心裡想的卻是天下寒士,這是該多麼壯闊的襟懷啊。

當然,杜甫後來在蜀中的生活也有過一段像隱士一樣的生活,比如他「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屏跡》)這比嵇康「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還要厲害,可能是誇張,但卻實在是杜甫真實生活的寫照,這樣的樣子當然不美,但很真實,很「杜甫」。他跟嵇康、陶淵明之類的隱士是不同的,那些名士是隱居了就真的隱居了,心底里再無掛礙,杜甫並不是隱,他只是做不得官,又有一個宏偉的抱負,只能心裡憂著百姓,憂著君上,短暫地屏卻了自己在世上的蹤跡,這種屏跡是他與自己和解的一種極端表象罷了,梳頭又何用,何用再梳頭,在那個時間點,杜甫是有點牢騷的。

唐詩閑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意圖)

當然,他更是無可奈何的,試問,在當時世俗的人群眼裡,哪裡還有他這個孤獨而貧困,又一肚子合時宜的老頭。但也正是這種極端孤獨極端貧困的生活,讓杜甫寫出了《春夜喜雨》、《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從成都草堂開始,一首首千古傑作,從杜甫筆下流出,散發著永世的光輝,成都草堂算是他人生的里程碑,成都草堂孤獨的生活,成就了他,當然,基於他偉大的人格。

(【唐詩閑讀】之138,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66課:《紅樓夢》「吹散芰荷紅玉影」,芰是啥?
唐詩閑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TAG:談藝錄 |